看得见的好日子——省社会主义学院助力脱贫攻坚纪实

2020-11-12 17:11:4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一场特殊的“招标会”

2020年6月,临沂莒南县涝坡镇。一大早,刚刚能看得见日头,朱世爱就起床了。洗了把脸,就着咸菜喝了一碗稀饭,她匆匆忙忙地出了门。院子里的电动三轮车已经充了一晚上的电,足够她跑上小半天的路程。

今天,她要去镇上参加一场“招标会”,这可是她第一次参加这种“招标会”。其实在这个小小的镇子上,一年也没有几场招标之类的活动,更别说还是村民们参与的了。

骑着三轮车,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就到了镇子大院。路边停下三轮车,抬头一看,院子里早就挤满了人。朱世爱走到人群中,冲旁边的人问道:“咱们那个承包土地的啥会是在这里吗?”一边的人点了点头,“这回承包不一样,人家免费给咱们树苗和技术,种出来的东西接着就给买走。”

“那还行,到底种的是啥?”

“不早就说了嘛,梨啊!”

“嗨,梨才能卖几个钱啊?”

“一年一亩地一万多呢。”

“一万多?谁说的?”

“林老师和张老师啊。”

“那没错了,他们可没骗过咱。”

两个人的“第一书记服务联系卡”

村民们所说的林老师和张老师就是来自省社会主义学院的省派驻村第一书记。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安排,他们来到涝坡镇下白杨沟村和魏家鸡山村担任第一书记。从他们离开原本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他们始终牢记着组织上对他们的交待:第一书记代表学院参与脱贫攻坚,要把挂职当实职干,与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奋力跑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年多的时间里,林国华和张术祥始终记着这句话,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带领两个村庄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正如刚才大家伙所说的一样,他们没有欺骗村民,他们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修路、架桥、开沟、架电,抓组织建设、上项目帮扶、做土地文章,这不,今天,他们给村子里带来的就是新型的梨树种植。

朱世爱与她承包的梨园

帮扶村的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项目

说起两个村的梨园,那是院里带来的扶贫资金。手里有了钱,林国华和张术祥赴各地考察扶贫项目,经过半年多的调研,最终和两个村子一起确定了梨树种植的项目。按照他们的估算,提供项目的企业帮助指导种植技术以及进行托底收购,每年每亩的纯收入能够达到一万元。

一亩一万元的年收入,对于两个村子来说,都是极为可观的。要知道,这里的土地流转的价格每亩也就是几百块钱。因此,想要承包土地的村民们人数实在有点多,无奈之下,只能采取类似于“招标”的方式了。

如今,两个村子的梨园都已经建设完毕,像朱世爱一样,所有承包的村民们都已经开始种植。今年,这些承包的村民们就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收入了。

两个人的日记本

2019年,4月28日,入村调查。

共345户,1021人,党员49人,贫困户数88(省级贫困村)、158人……以种植花生小麦为主,有202亩桑园,发展养蚕业……

这是两个第一书记日记本里的文字。2019年的4月,从省社会主义学院来到涝坡镇,从统一战线教培工作到驻村第一书记,从课堂上的老师到脱贫攻坚的干部,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次转变,更是一次挑战。扑下身子,扎根农村,这是他们快速进入工作的唯一途径。

公基建设:功能厅3间,办公室2间,厕所2间等,预计资金10万元……

这是张术祥的记录,初到魏家鸡山村,还没深入村庄,眼前的一幕就让他有些震惊。村委会的院子杂乱无章,没有村民活动的广场,几间办公室看起来还是上世纪的产物,连厕所还都是旱厕。破旧而落后的村委会侧面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村两委班子的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毕竟连最基本的办公条件都达不到;二是村民们的凝聚力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样,村民们议事和活动的场所整体水平也比较落后。针对这个问题,张术祥借着机会,向组织申请了资金,加上额外争取到的政策,帮助魏家鸡山村建立了新的村两委办公场所、村民活动广场等等。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以此作为标志,逐步帮助村子打造一只能打硬仗的两委班子。

建设中的魏家鸡山村村民活动场所

作为政治学院的教职工,林国华和张术祥比别人更清楚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乡村脱贫攻坚的进程中,组织振兴才是一个村庄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按照惯例,林国华和张术祥将在明年的4月份完成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他们走后,两个村庄的发展还要依靠两委班子成员。

为他们打下一个基础,实际上是争取到的是光明的未来。

于是,我们看到了两个村庄这样的成绩单。

下白杨沟村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方法,先后发展8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预备党员、4名后备干部,党组织被评为5星级基层党组织,被当地市委、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魏家鸡山村理顺工作思路,优化干部队伍,先后调整支部书记1名、部门干部2名,村干部队伍调整比例达50%,形成了战斗力;支部建设稳中求进,去年支部由三星级晋升到四星级,今年年底有望成为五星级党支部。

帮扶村党员发展对象公示单

这仅仅是他们日记本中工作记录的一个方面。从讲坛到地头,从电脑前到田间里,一年半的时间里,他们将自己的每一天的工作都记录在小小的日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承载了风餐雨露中的点点滴滴;六本厚厚实实的本子,装满了对于村庄和土地的重重的热爱。

村子里的“沂蒙大姐”

刘志香、卢绪翠、郝丽媛、张传娟……她们,集中在35岁到40岁的年纪,全都是第一书记所在村子的村民。

9月下旬,丰收的季节,累累的果实上,张扬着一年以来汗水换来的喜悦。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大家伙坐上汽车,结伴离开村庄。今天,她们要去往县城,参加一次考试。这一次考试对于她们来说,是令人紧张而充满期待的。紧张的是常年务农的生活下,自打离开学校就没参加过考试,期待的是一旦考试结束后她们就将获得一份国家承认的证书。为了这次考试,她们可是学了不少时间哩。

林国华和张术祥刚到村子的时候,就发现一个问题,村里有很多留守的中年妇女。与很多村庄一样,成年的男人们很多都外出务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妇女。留下来的人们只能选择在家务农,可是,一方面土地耕种所带来的实际收入其实是很少的,基本上不能对现有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妇女务农在身体上又没有什么优势。林国华和张术祥开始考虑,能不能为她们找到一份可以带来更高收入的工作?

新建成下白杨沟村党群服务中心

实话实说,在这方面,两位男性第一书记实在是没有什么经验。但是他俩知道,想要一份高收入的工作,必须要有一技之长。他们开始多方联络。终于,机会来了。

2019年的中旬,临沂市委统战部和临沂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来到他们村庄,共同举办了一场“沂蒙新阶层专家服务团助力乡村振兴莒南行”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上,他们认识了一位新阶层代表人士,名叫李茜。李茜是临沂市政协常委、临沂市新社会阶层联合会社会公益分会会长,自己经营着一家家政服务公司,名叫“沂蒙大姐”。林国华和张术祥与她商量,能不能给村子里的妇女们也培训培训,让她们也能拿到相关的资格证书,获得去城里工作的机会。李茜一口答应下来。

接着,从那个时候开始,村子里的十几名妇女自愿报名参加了相关培训。经过长时间专业的培训,2020年的9月末,她们参加了专业资格的考试,获得了育婴师的中级证书。这是第一书记的点子,更是统一战线成员们助力脱贫攻坚的行动。拿到证书的她们,就可以在城里寻找相应的工作,而这种工作,比起务农,能够获得的收入高得多。以济南市为例,一名月嫂每个月的平均收入要超过4000块钱。

开展教育培训,激发内生动力。这是两位第一书记的做法。着眼村庄长远发展,“把村民送出去、把老师请进来”,他俩先后协助举办各类培训班7次,组织外出学习观摩30次,166人次参加。同时,教师出身的林国华,还将自己的讲坛搬到了村里,第一书记围绕乡村振兴、发挥党员作用等主题多次在固定学习日讲党课,绵绵用力,更新干部党员思想观念、发展理念。

用他们的话说,以前做的是统战教培事业,那是共识教育。现在离开了原本的岗位,工作的经验不能丢,在教室里给大家讲课也好,在田间山头给村民们讲课也好,其实最终的目的都一样,就是想让大家伙都过上好日子。

是啊,过上好日子,这是他们去往农村的初心与使命。而今天,两个村庄的好日子已经看得见摸得着……

没有你们,俺们十年也干不成

已近阳历年底,村里的工作更加忙碌。从村委会的办公室走出来,天已经黑了,刚刚下过一阵小雨,天气愈加寒冷。村支书刘文兵裹了裹身上的衣服,向家里走去。

早就过了晚饭的时间,一天的工作与饥饿让他有些疲惫。眼前的道路在昏暗的路灯之下,到处都是一片一片反着光的明亮。刘文兵知道,那是下雨路面积攒下来的水坑。村里的路面2000年就已铺就,近二十年的时间过去了,从未进行过任何修缮。常年累月的侵蚀,使这些年岁已久的路面变得坑坑洼洼。大家伙的三轮车走过去就像是跳舞一样,晃晃悠悠的,稍不注意就得颠得老高。更危险的是,村里的小孩老人不小心就可能摔个跟头,到了晚上,老人和孩子就不愿出远门,谁都怕路上有个闪失。

刘文兵小心翼翼地走着,避开一个个坑洼。快到家的时候,他放松了警惕,右脚一下子踩进了一个深坑,整个身体向前扑了过去。马上,冰凉的雨水没过了他的小腿肚子。等他爬起来的时候,裤子早已经湿透了,身体忍不住打了个哆嗦。

站起身子,刘文兵嘴里念叨着:“是该修修这些路了。”

这句话他念叨了无数遍。其实,从2012年开始,村子就想修整路面。可是,村集体没有钱。刘文兵开始向上级争取资金,几年的时间过去了,专项资金虽然争取了一点,但是离着整体预算还是差了一大截,粗略算算,整个差距超过了20万元。

20万元的,对于一个省级贫困村来说,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时间到了2020年,将近十年的时间过去了,修路的资金还是没有着落。刘文兵整日提心吊胆,他所考虑的不是路面到底有多整洁多好看,而是村民们的安全。万一有人真因为这些路面的坑洼摔出个大事儿来,他和村两委的所有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只是,作为一个基层的村书记,他和他的村庄没有办法。

与刘文兵一样充满担忧的还有驻村的第一书记们,“要想富先修路”的老话儿可不是胡乱说的。“为村民们争取修一条好路”,这是他们的愿景。从2019年开始,他们不断寻找着相关的政策、争取额外的资金,为了这件事,他们跟人家拍过桌子也红过脸子。最终,2020年的9月份,他们为村子争取来了20多万元的专项资金,专门用来修缮村里的道路。

刚刚修缮的村内道路

如今,下白杨沟村的村内道路已经全部修缮,平整和崭新替代了坑洼和破旧,没有人担心再被绊倒,就像刘文兵跟第一书记说得那样:“没有你们,这些路我们十年也修不完。”而第一书记的名字,早已经随着这些修建的道路通往了每一个村民的内心。

五、890万的成绩单

在林国华和张术祥第一书记住所的桌子上,摆放着一张小小的A4纸,A4纸被对折起来,上面用铅笔记录着一些名目和数字。

下白杨沟村:

动力电55万、2019库区移民80万、光伏180万、文体广场6万、卫生室奖补9万……

魏家鸡山村:

救灾款10万、动力电22万、村梨园25.91万、六一节1万……

在纸张的顶部,写着几个字:共计890.76万元。

这是一份成绩单,也是一份总结书。在林国华和张术祥驻村一年半的时间里,他们先后为两个村庄争取到了890.76万元的资金。两个村庄随着第一书记一起拨付的资金大部分都用于产业扶贫。但是,对于两个村庄来说,其它的很多方面又急需改进,例如基础设施的修缮、电力的改进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人必须额外为村里争取更多的资金,研究政策、联系部门、畅通信息、搭建桥梁、争取支持,这是林国华和张术祥工作中的常态。

已近2020年的年尾,在村子里的时间已经超过了18个月。如果对这18个月、540多个日夜的脱贫攻坚工作做一个小小的总结,那么,890.76万元的数字具有极强的代表性。890.76,凝结着他们从办公室到偏远村庄的长驱奔赴;890.76,彰显着他们在脱贫攻坚岗位上的坚定信念;890.76,描绘着他们扎根基层、融入村庄的潜心探索;890.76,镌刻着他们每一个日夜每一段路程上的艰辛付出。正如临行前,组织对他们的交待一样,他们把挂职当实职干,他们与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他们奋力跑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截至2020年11月,省社会主义学院省派第一书记所帮扶的下白杨沟村与魏家鸡山村所有住户已经全部完成脱贫任务。

(通讯员 杨牧原

责任编辑: 吴永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