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权威访谈|王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点燃学生心中的火

2021-02-05 08:16:04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王鲁

关于教育内涵的著述和格言不胜枚举,哲人就曾以诗意的语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教育中的教,涵盖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重在成才;教育中的育,包括人格与品质的涵育,重在成人,教育是育人与育才的结合,思政课程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作为立德树人的一体两翼正契合了教育的本质。在笔者开展的问卷调查中,在回答“学习思政课不够投入的主要原因”时,选择“思政课学习内容不像专业课那样能马上解决实际问题”的受访者排在首位,思政课程的教学固然要回应学生关切,通过守正创新讲出课程内容中蕴含的“大用”,发挥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而专业课程的教学是否应仅止步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用”上?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诗人及剧作家叶芝说过,“教育不是填满一只水桶,而是点燃一团火。”专业课程的讲授,不仅要求教师通过专业知识的魅力点燃学生脑海中的兴趣之“火”,更需要通过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点燃学生心中的信念之“火”。

当一堂课或一门课的讲授结束,学生能收获什么?是我时常叩问自己的问题。精巧的教学设计要围绕精心安排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需要立足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进行建构,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一门课程的名词术语、原理模型固然重要,但从塑造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来看,思维的培养更是高阶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恰如爱因斯坦关于教育的经典表述,“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堆积很多知识,而在于训练大脑会思考。”

在专业课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教学理念的升华,是坚持为党育人的初心、为国育才的立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同向同行需要专业课教师拓展自身的关注领域,积累跨学科的知识,把握两类课程概念的并行、知识的融合,把讲授内容置于社会发展的大势加以审视,站在学科发展和知识创造的角度与时俱进地检视课程的内容与结构,重新思考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和价值,探寻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方法和路径,把讲“术”与传“道”相融合。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对经济学的描述或许可以给我们启发,“经济学的理论并未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它不是一种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掌握经济学的人做出正确的结论。”

在专业课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也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出了更高要求。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使学习的方式方法随之发生改变。但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年学生,面对愈发智能化的平台和算法带来的“信息茧房”、“过滤泡”,以及社交媒体带来的“回音室效应”,可能并未拓展自身交流的范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发挥网络技术进步带来的积极作用,需要同学们有意识的培养个人的媒介素养,克服惰性,以更积极的方式获取信息。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能力的同时,自觉关注自身品格的塑造、道德情操的培育、思辨精神的养成,主动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更好服务祖国和人民,将追逐个人梦想融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正所谓“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作为教师,工作中最有意义也最沉重的部分,莫过于我们有机会去影响他人的人生。那么,就让我们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教书育人的本分,针对教学内容,立足学生实际,重视和把握媒体融合背景下学生在信息接收和知识学习的新趋势新特点,不断与时俱进,更精巧地设计教学环节,更投入地组织教学过程,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相结合,让课堂不仅成为知识讲授的场所,更成为师生生命相遇、心灵相拥、共同成长的场域。

(作者系大众日报山东高校思政智库专家团成员 山东女子学院教师 )

责任编辑: 吴永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