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0 • 临朐答卷丨“三村共建”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大众日报记者 谭佃贵

2021-01-05 16:59:57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春来百花次第开、园野缤纷;

夏到绿树皆成荫、鸟鸣风清;

秋至瓜果芳满山、遍地飘香;

冬临冰凌开满树、松裹银装——

走进地处山东“黄金旅游带”中心和省千里民俗旅游线的临朐,山谷纵横交错,河流星罗棋布,城区段一步一景,乡村行移步亦景……如今的临朐,已是集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众多桂冠于一身。

这样一座会“呼吸”的山水之城,如何把生态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又是如何扛起乡村振兴大旗,让承载无限乡愁的家乡变得更美丽、更宜居?

今年以来,临朐按照市委创新提升“三个模式”要求,聚焦“三生三美”,围绕“三清一改”和“七改”工作,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着力推进富裕乡村、美丽乡村、幸福乡村“三村共建”,有力推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进步。

如今,行走在临朐的沃野乡间,看到的是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的“三生三美”斑斓画卷,听到的是不少乡亲脱口而出“现在日子可好了”的感叹。奋力打造“秀美文明活力幸福临朐”的小城,正在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明乡村振兴之径,让农民更富——

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临朐探索创新扶贫路径坚守高质量发展底线,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114个省定贫困村交出优异“脱贫答卷”

元月5日,正值小寒节气,记者沿临朐县城驱车一路南行来到冶源镇巩家桥村聂象波的观赏鸟养殖基地,和外边的寒冷天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温暖如春的鸟棚——里面旋风、虎皮、云斑等近千只鹦鹉或振翅跳跃,或摇头晃脑,或眯眼小憩,鸟语鸣沸不绝于耳。

聂象波在一次爆炸事故中,妻子不幸去世,他本人全身大面积烧伤,造成终身肢体三级残疾,没有了劳动力和收入来源,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得知情况,时任驻村第一书记牛伟志和村党支部书记赵奋起积极分析政策并与县里对接,促成村党支部与聂象波联合创办临朐县彩凤鹦鹉养殖合作社,建起巩家桥村观赏鸟养殖基地。村集体凭借基础建设投入只拿收益的40%,聂象波凭借技术、劳动占收益的60%。

阳光明媚中,聂象波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一对鹦鹉一年孵化4窝,价格每只20元到200元不等,出售鹦鹉按比例分红3万多元,凭借技术、劳动收入7万多元,去年共出栏鹦鹉2000余只,家庭创收超过10万元。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和基础。近年来,临朐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掉队。

聚力攻克坚中之坚。临朐聚焦全县114个省定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584户16353人,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健康扶贫、保障性扶贫等政策支持力度,依托全县3031个网格党小组,安排2733名结对帮扶责任人、547名包村责任人、245名项目包靠责任人实施定点帮扶,实现脱贫攻坚关口前移、触角下伸,帮扶满意度达到100%。

扎实推进,精准施策。突出产业就业科技扶贫,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光伏、旅游、家庭手工业、电商等特色产业,带动8000多名贫困户增收;累计发放金融扶贫贷款2.7亿元,全县144个扶贫项目全部建成,顺利通过脱贫攻坚省级考核验收,7个镇街成功创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示范镇街。

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同时,临朐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腰包鼓起来,走上共同富裕道路。

一年来,临朐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纳入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范围,培育出“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张云芳等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目前,全县依托县农业农民培训中心、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等载体、平台,培训乡村工匠、技术能人、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等200余场、1万余人;对接现代高效农业高端人才需求,加大高端农业人才引进力度,与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农业高校建立校外培训实践基地,已利用“云上智农”、天剑课堂等方式举办各类培训会指导种植户6万户,服务作物面积达19万余亩。

脱贫攻坚的深入实施,职业农民的培育,农村改革的深化,盘活了农村沉睡资源,带动了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各地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将农户与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利益紧密连在一起,让农民得到了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和股金分红收入,农民增收步伐加快。截至11月底,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2%。

强乡村振兴之基,让农业更强——

临朐矢志不移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和“三个模式”,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创新机制,突破品牌,加快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2020年,临朐在农业领域的成绩非常亮眼:

推进“两村两园两主体”建设,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200个、新增“万元田”7900亩、高标准农田4.3万亩,城关街道衡里炉村被评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建成农业特色产业园16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9个、农业龙头企业64家,华建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基地,成功创建为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试验示范基地。

含香家庭农场等6家单位获评“山东省农民乡村振兴示范站”,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认证14个,全县“三品一标”品牌达到87个,被授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

作为一个山区丘陵达87.3%的“山城”,临朐一度苦于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的短板,农业发展一直“潮打空城寂寞回”,而今却“风生水起逐浪高”,实现产业兴旺的高质量发展,缘于何故?

今年以来,临朐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为核心,按照“高产、高质、高效”和“品种、品质、品牌”三高三品要求,积极推动粮改经、旧改新、小改大、单改多、散块改园区、大田改设施、低温棚改高温棚,全面推进农业“由低效到高效、由低品到高品、由单向到立体”转变。同时加快推进嵩山黄谷旅游综合体、九山薰衣草小镇等项目建设,提升黑松林、露营小镇、淹子岭、寨子崮、隐士、牛寨等一批节点旅游功能,全年共打造3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16处农业特色产业园。

无效供给减少——今年,临朐组织实施农业“七改”工程,广泛开展“万元田”增收行动,新增“万元田”7900亩、高标准农田4.3万亩,削减低标准农田,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

有效供给增加——新发展家庭农场37家、争创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2家,土地流转总面积达33.7万亩,加快推进林果、畜牧等业态融合的乡村振兴样板区建设,新发展果品面积1.9万亩,丰富了产品种类,适应了市场需求。

高效供给拓展——以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为主攻方向,提高绿色食品基地生产标准,从“多多益善”到“天天向上”,华建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基地名单……

临朐实践表明首要盘活、整合资源,补短板、强功能,才能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一减一增一拓展,临朐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辛寨镇大高家庄村在土地上做文章,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实现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冶源王舍田园综合体运用“生态+”“农业+”等模式,实现了产业融合;燕子崖村的燕窝农场盘活700多亩荒山变身花果飘香金银山……

在此基础上,临朐又继续探索以品牌为纽带整合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全过程模式,集中扶持发展伊利、华良种业等重点龙头企业,加快构筑“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经营体系,通过规模化、产业化方式,打通土地经营散、农技推广难、产品效益低等“梗阻”,打造农产品品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步伐不断加快。农业,正在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富乡村振兴之涵,让农村更美——

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绿满城乡、秀美临朐”专项行动,建设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升级版乡村

乡村振兴,既要塑型,又要铸魂。

“四面山合,一径斜穿,飞峙流泉,鸟啼花落,四时堪怡,不亚武陵桃源。”九月初,记者行车驶入位于临朐县五井镇西南深处的腰庄村,但见河道纤长,水清如镜,砌石的河岸自然延伸,曲桥、石碾古色古香,满目的墙绘和小村的美景融为一体,深感诗里所言非虚。

腰庄村位于五井镇政府以南10公里处,夹在东西两座珩山之间,是一个只有131户、420口人的小山村。“我们村在过去村里进项少支出多,大街小巷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是常态,还是曾经的‘省定贫困村’。”腰庄村党支部书记杨磊向记者道出过去村里的窘境。

变化缘于何故?2019年,临朐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绿满城乡、秀美临朐”专项行动,累计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13亿元,突出抓好生活垃圾清运、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6大类18项重点任务,着力提升绿化美化彩化水平,通过村庄景区化、产业旅游化、文化系统化,来实现“三生三美”和“三村共建”,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把临朐打造成为绿色花城——

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县组织开展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治理行动和农村垃圾集中清理以来,截至目前,配备环卫作业车辆101辆、专职保洁员3000余名,设置垃圾桶1.9万余个,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因村制宜推进污水处理和改厕工作。完成107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5.4万户,建设农村公厕191个,建成粪污中转站15处,县级改厕智能管护平台建成运行,全县农村改厕覆盖率达到90%以上。

有效整治村容村貌。完成村庄绿化1.6万亩、道路绿化558公里,美丽乡村示范村达到352个,创建美丽庭院1.8万户,五井镇隐士村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石家河瑞庄村入选全省第三批美丽村居建设试点,初步呈现出“街巷畅通、内外整洁,绿树荫荫、庭院深深”的整治效果。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各地注重传承乡村文化,一大批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升级版乡村,像颗颗珍珠分布在朐城。

总投资3700万元,全长55公里、平均海拔700米的“天路”串起嵩山生态旅游区最美风景线。沿线经过淹子岭村、黄谷村等10个村落。行驶在天路之上,古朴的村庄、潺潺的溪流、层叠的农田、起伏的群山等生态美景随处可见。如今,淹子岭上建起了“房车露营基地”,江北最大写生基地“旅游综合体”也已初具雏形,以原始石头村落为载体的民宿和农家乐拔地而起……

乡村振兴,关键还得靠人才。“支持农民工匠返乡承接农村小型工程,鼓励能人、乡贤回乡创业,在村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更好地支持家乡。”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魏淑娟说。

“要将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就必须利用产业规模优势,引导村民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临朐盛世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聂孝世依托原有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起山地游乐、花海观光、蜜桃采摘等三产融合项目,目前,合作社拥有绿色食品认证基地1.8万亩,带动周边3000多户农民种植蜜桃4.5万亩,年增收入过亿元,安置闲散劳动力1000多人。

补农村之所短、扬农村之所长,吸引乡贤回乡共建绿色宜居的美丽乡村只是第一步。发展旅游、打造高端乡村产业,则是临朐向着更高水平、全方位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尝试。

一地一策、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农村正在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截至目前,全县共硬化路面989万平方米,全县350个行政村实现“户户通”全覆盖;完成村庄绿化1.6万亩、道路绿化558公里,创建国家级森林乡村4个、省级森林村居14个。

围绕“绿”“富”“美”做文章,厕所变了、路灯亮了,农村美了、村民富了,在外漂泊的游子们踏上了返乡路……从美丽环境,到美丽经济,再向美丽生活跃升,临朐助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联动”,助推旅游城镇、旅游村落、风景园区建设,实现“处处是景、时时见景”的独特风貌,正是生态美、生活美和百姓富的有力实践。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谭佃贵 通讯员 刘明志 刘瑞华 报道)

责任编辑: 曹庆丽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