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青岛科技大学陈克正:让青春盛开绚丽之花

2020-09-22 08:14:09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编者按】2020年,经历了不平凡,让这个新学年,更承载着新的希望。

大众日报发起“开学第一课”主题征集,报道山东省高校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开学第一课”的思想精髓,激励学生们谨记责任担当,坚持新时代的理想追求,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厚植国家情怀、不断追求卓越,成为担得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9月18日上午,青岛科技大学2020级学生开学典礼暨军训汇报大会分别在四方、崂山、中德、高密四个校区举行。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克正给2020级新生上“开学第一课”。

陈克正在“开学第一课”上指出,金秋九月,科大的校园生机盎然,他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全校9394名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祝贺!向辛勤培育你们的全体家长和中学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20年是非常特殊的年份,大家也是特殊的一届新生。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全人类经历了新世纪以来的最大挑战,同学们经历了“史上最长”寒假,经历了疫情防控、居家备考、暴雨侵袭……困难重重你们勇于拼搏、艰难困苦你们斗志昂扬,那张来之不易的“青岛科技大学录取通知书”,是你们胜利的宣言,是你们自强自律、孜孜不倦和理性抉择的见证。开启大学新篇章之后,大家又经历了一场特殊的军训,为大家军训的教官就是你们的学长学姐,大家在朋辈的融洽关系中共同成长,你们响亮的口号、挺拔的身姿、整齐的步伐,充分诠释了当代中国大学生应有的精气神。

2020年是非常特殊的年份,学校也将迎来特殊的日子。再过2天,学校将迎来70岁生日,这是学校总结栉风沐雨七十载历史的辉煌时刻,也是母校敞开胸怀喜迎三十万毕业学子的欢庆时刻,更是大家作为“新科大人”接过前辈们接力棒的荣耀时刻。记得有位老校友曾满怀深情地说过:一日科大人,一生科大情!相信不久,你们也会像他一样,像我一样,爱上这所大学。现在大家身处的,是学校于1956年建成投入使用的四方校区,呈现的是古朴之美,它见证了学校擘画“三地五校区”伟业的起点,承载了科大文化与优势特色学科发展基因,更是学校70年办学历史的一个缩影。

科大的70年,是薪火相传、开拓进取的70年。学校始建于1950年,经过近70年的发展,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艺、教育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被国家确定为“111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被社会赞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在几代科大人的艰苦创业中,凝练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大精神”(团结自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开拓创新)“橡胶品格”(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五有理念”(有精神、有文化、有活力、有责任、有特色)。这些厚重的底蕴,必将在大家的成长成才中留下深刻的科大烙印。

科大的70年,是学科引领、橡胶强校的70年。从龙兴之地到黄海之滨,历经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山东化工学院、青岛化工学院直至现在,始终坚持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学校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形成了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为代表的多个优势特色学科群,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4个学科入选省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9个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前70%,化学工程与技术获评省属工科高校唯一B+。从建校之初起,学校一直坚持以橡胶和化工作为学校的优势和特色,获批了国内第一个橡塑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7个与橡胶相关的国家级创新平台,获得的15项国家科技大奖中有13项和橡胶有关。

科大的70年,是科技报国、人才兴校的70年。这里涌现出一批师德育人、师魂兴校的名师大家: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雷清泉、谢克昌等,有国家杰青获得者李志波、王丹、闫寿科等;有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汪传生,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获得者孙静、贺爱华等。在一代代教授、专家学者的担当作为中,学校以“政产学研融合”创造了社会高度评价的“青科大现象”,通过学校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的上市公司达到7家,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双50强,作为3所非部属高等学校之一、山东省唯一高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同22个国家的113所国外高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中德科技学院被誉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范例,中德国际合作区(中德校区)投入使用,中德工业大学加速筹建。

立足民族复兴的时代图谱和学校奋进的时间坐标,2020级同学们必将是继往开来、大有可为的一级学生。作为你们的校长、老师、学长,我希望大家能理解好、践行好我们耳熟能详的校训,让四年青春在科大校园盛开绚丽之花。

一是要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说的德,是坚守内心信仰、关注国家命运的天下大德。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最近,不少同学都观看了央视2020《开学第一课》,“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人民英雄”国家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宇、陈薇,北斗三号导航首席总设计师谢军等5位“大国明星”,围绕“担当·团结·科学”三个篇章,为我们讲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疫情抗争的历史以及疫情期间的动人故事,他们用无私与担当,对“明德”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我们的学生中,有荣获山东省抗击疫情优秀志愿者和“牟平好人”荣誉称号的机电学院罗浩宇,有远赴4628千米喀什扎根边疆建设的15届毕业生刘华青,有“危难时刻伸援手、井下救人显担当”的“山东好人之星”19届毕业生王跃熙……他们把家国情怀、崇高美德和我辈担当很好地结合起来,书写了壮美的“科大故事”。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希望同学们把立志报国作为自己的远大理想,既要“开眼看世界”,更要“低头思故乡”,把人生价值的实现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立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成为有大德大爱大情怀的人。

二是要笃学。《论语.泰伯》有言“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这里的笃学,指的是要专心学习、意念坚定。大学之大,不在楼宇高耸、不在空间广阔,而是在大师、在精神,更在青春的你们。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学习需要沉下心来,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学懂弄通,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希望同学们向他们学习,守住“学”的本分,潜心读书,敏于求知,从第一学期就开一个好头,让自己成为一个爱学、乐学、善学之人;认真对待课堂、实验、实践,心无旁骛求知问学,不断拓展兴趣爱好培养专业思维,提高专业能力,把人生的基础打牢。

三是要弘毅。先贤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这里的弘毅,讲的是要宽宏坚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朱子语类》有云:“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程门立雪、牛角挂书……这些与学习相关的成语,无一不是古人求学意志的象征。同学们,大学与中学截然不同,不仅学习方式不一样,对于大家的意义也完全不同:我常常想,大学意味着什么?或者说什么是只有大学才能带给你的?回顾起来自己的求学经历,进入大学之前,我们每个人只了解与自己处于同一环境的人:父母、邻居、同学,进入大学,你才能感受到什么叫“来自五湖四海”,你会敏锐地意识到,什么叫集体,什么是他人。你会珍惜自己从何处来,也会赞叹人的多样,无论是趣味,还是性格,还是简单的好恶。只有在大学里,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地大物博,什么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有在大学里,你才能建立起足够的知识结构,一个模拟世界与社会的知识结构,让你可以去认识世界,拥抱世界,无惧于社会,最终在社会找到自己的角色。大学把模拟的世界和社会展示给了你,如果人生是一座大殿,大学就是引向这座大殿的最好前厅。

希望同学们要好好利用这个“前厅”的机会,磨砺意志、砥砺品格,提前做好步入社会“大殿”之前的准备。要提高格局、扩宽视野,学会主动观察世界,敏锐感知世界,历史地、辩证地、独立地思考问题。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做到自省、自律、自强、自爱,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增长大才干。

四是要拓新。《礼记·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很好的诠释了“拓新”的内涵,指的是要通过勤于省身不断反省,推动自身能力和思想不断革新。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世界未来的发展主要靠科技支撑,科技的本质是创新,是突破思维定式和条条框框实现对前人超越的创造。今年7月15日,“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落户我校,为青岛建成“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精准赋能;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学校作为山东省唯一一所参与火星探测任务的单位,为“天问一号”探测器精准、安全地着陆提供技术护航。这些都是科大人勇于拓新的真实写照。

大家都是00后,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力、最具想象力的一代,面对信息时代、多元文化,大家要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创新的意识,学会用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方法准确定位自己,努力探索人类知识的最前沿,在坚守中求真知、探真理、做真人!

同学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你们怀着梦想、带着激情而来,即将在这里描绘你们人生多彩而美丽的画卷。让“明德、笃学、弘毅、拓新”的科大校训,为你们的成长成才插上腾飞的翅膀,助力你们长空翱翔、行稳致远,助力你们的青春在科大校园盛开绚丽之花!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曹荣梅     签审: 郭利民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