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蹲点故事|济宁:搬出“水窝子”,村民变市民

大众日报记者 齐静 吕光社

2020-09-18 06:20:0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由于屡发水患,黄河滩区群众家家户户垫高台,且无法发展工业项目、规模化养殖项目,滩区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滩区迁建成为改善滩区群众生产生活状况的重要方式。如何让群众搬得出的同时,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近日,记者来到梁山县赵堌堆乡,这里的探索或能带来启发。

早上7点半,梁山县赵堌堆乡翠屏家园社区居民岳彩凤准时从家出门。步行十分钟,她来到正在做工的工厂——青岛即发华宏针织有限公司。登记考勤、换工作服、在工位坐好,岳彩凤熟练地缝制起分给自己的半成品衣片。而在两年前,岳彩凤每天最重要的事还是照看好自家滩区里的六亩地。“那会儿住在堤北,俺对象在外打工,俺就在家种地。”岳彩凤说。

岳彩凤向记者介绍情况。

梁山县是济宁市唯一的沿黄县。在当地人眼中,滩区与非滩区是靠一座大堤来划分。由于黄河从县域北侧入境,流经黑虎庙镇、赵堌堆乡、小路口镇3个乡镇,并沿西北边境下注,“堤北”成了滩区的代名词。地处黄河大堤之内,受自然条件等制约,3个乡镇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嫁人不嫁堤北的”,成了梁山一代代传下的老话。 2000年,由于与赵堌堆乡郭蔡村村民李玉粮相识相恋,岳彩凤还是跨过大堤,从堤南嫁到堤北。“村里家家户户垫高台,出门就上台,道路坑洼不平;吃饭的时候,尘土飞扬,吃啥都觉得牙碜;到镇上买点东西,还要翻过大堤,走很远的路……”说起十多年滩区生活的艰苦与不便,岳彩凤打开了话匣子。“俺家六口人,六亩地,主要种豆子和玉米,一年收入6000多元。家里都指望着俺对象打工挣钱。”嫁到郭蔡村十多年,岳彩凤的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

变化要从两年前说起。2017年8月,山东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获国家批复后,梁山县很快启动了黄河滩区迁建项目,规划对滩区内22个村庄6948户2万余人进行异地搬迁安置,在乡镇驻地建设两个万人大社区。2018年10月,一期试点工程竣工,3个村608户群众搬进新社区。岳彩凤再次跨过大堤,搬进了位于乡驻地东侧的翠屏家园社区幸福小区。按人均住房面积40平方米,他们分到两套房,都是三室一厅,120平方米。

住上宽敞洁净的新楼房,水电气暖等设施一应俱全,不用年年拉土垫台,岳彩凤打心眼里高兴。可如何到堤北“下地”,又难住了岳彩凤——从新房到地里,五里多路,还要翻过大堤,让人怵头。正在为难之际,幸福小区党支部书记闫光亮找到岳彩凤,问她想不想到附近工厂做工,自家地还可以按每亩800元流转给合作社。“俺说试试,没想一干就干到现在。”岳彩凤说。

滩区迁建有外迁安置、就地就近筑村台等五种方式,而外迁安置对改善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最明显,也是工作难度较大的一种方式。“滩区群众全部迁出,对黄河的生态保护和滩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有益处。但关键是要保证滩区群众在搬得出的同时,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梁山县发改局副局长佟庆笑说。为此,梁山县把滩区迁建项目具化为“三区同建”,实现居民社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同步规划建设。到第一批滩区群众搬入新社区时,附近的工业园区已经吸引十余家企业入驻,为搬迁群众提供了千余个工作岗位。

2019年4月,岳彩凤卖掉用了八年的电动三轮车,彻底告别了滩区生活。“以前村里家家筑高台,拉东西得使电动三轮车。俺刚到工厂干活,还舍不得卖,现使不上了,不如换个电动自行车骑。”现在,岳彩凤不用风吹日晒,每年能拿到1万多元工资和4000多元土地流转租金,全家收入比以前翻了一倍。

而在大堤另一侧,岳彩凤家的六亩地已经种上高直链淀粉玉米,成为滩区绿色农业试验田的一部分。绿色高效的现代经营模式既保护了滩区的生态环境,也促进了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们邀请中国农科院编制了黄河滩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将重点建设粮食蔬菜种植、林下养殖、循环渔业等8大基地,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佟庆笑说,如果该品种玉米试种成功,未来还将推广种植两万亩。目前,滩区土地流转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华大农业、中化农业等企业已经相继入驻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齐静 吕光社 通讯员 郑国栋 报道)

责任编辑: 单青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