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蹲点故事|聊城:一位“农把式”,管理千亩良田

大众日报记者 于新悦 高田

2020-09-18 06:20:3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9月2日,已是初秋,艳阳高照。东阿县牛角店镇东南方向,大块的田地接连成片,叶子绿油油的玉米再过十几天就完全成熟了。今年59岁的付二村村主任王洪江开着农用电动三轮车来田间查看玉米的长势。

种地几十年的王洪江的身份不是种自家耕地的农民,而是受聘于鲁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农场主,他管理了将近1000亩的高标准农田,这一季全部种的糯玉米。临近玉米收获,王洪江不敢掉以轻心,这几天,他联合其他几名农场主交替值班巡查,昼夜不停歇。

王洪江是当地有名的“农把式”,有丰富的种植经验,成为农场主,是近两年的事儿。

2018年,鲁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来到东阿县寻求“高标准农田+现代化高效种植”项目落地的地方,看中了牛角店镇几个村的土地,成方连片、利于规模化种植。牛角店镇南依黄河,泰山余脉涵养的地下水经过地下河积聚在此,是“聊城市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所在地。为保护水源,一直以种植业为主。于是,由牛角店镇政府牵头,付二、付三、付四、付五村率先进行土地流转。

记者在东阿县牛角店镇田间地头采访。

目前,鲁望打造的东阿县高标准农田项目总共涉及十个村、12000余亩。高标准、规模化的农田“高”在哪里?王洪江对大型指针式喷灌机竖起了大拇指,“高”在现代化高效节水。阳光照射下,喷灌机长达数百米的“手臂”闪着银光,在塔车的带动下缓缓移动,“手臂”上分布的喷头将引自地下的水喷到空中,散成小水滴或形成弥雾降落到植物上和地面上。

“指针式喷灌机以机井的位置为圆心,缓慢地在玉米地里‘画个半圆’,改变了以往大水漫灌的传统灌溉方式。”东阿鲁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项目总经理秦海波说。 “用这台机器,48小时能浇500亩地,平均每亩地费用3.5元,而大水漫灌的传统灌溉方式人工成本和电费每亩需要40多元,还能实现水肥一体化。”秦海波说,目前,鲁望已投资建设了11台这样的指针式喷灌机。

“最重要的还是省水。”王洪江算了算,一年下来,两季作物每亩地能省250方水。一直以来,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在当地农民心中根深蒂固,王洪江还记得,十多年前,田间地头的沟渠里充溢着黄河水,那时只需稍微改道引流,就能浇上地。后来,黄河河道下沉,引黄灌溉浇水越来越费劲。

“往年一到浇水的时候,各家拿着机器水管到地里来,白天黑夜24小时守着,浇一亩地花费3小时,现在设置好程序,回家该干啥干啥,约摸着快浇完了再回来关机器。”王洪江说。

“高标准农田建起来以后,我心里也没底,靠喷灌能把庄稼种好?”不只是王洪江,几乎所有村民都对这个“大家伙”存疑。但等到第一季作物收获,看到产量与漫灌并无差距时,王洪江彻底服了。如何浇灌、如何施肥、如何收割,这是鲁望公司“农博士”们科学计算的结果,“农博士”的理论知识与‘农把式’的种植经验结合,共同将农田管理好。 “这地里种出的粮食,卖了钱,除去成本,剩余的钱公司和我对半分。”王洪江兴奋地算起了自己的工资。除了分成,还有平均每亩每月5元的基本工资,小麦和玉米两季加起来,王洪江说今年预计能收入将近二十万元。其他村民把土地流转出去之后,除了能按季收到土地流转金,也都外出打工或干起了别的工作,增加了收入。 不止于此,鲁望将打造循环种养模式,串起一条资源变废为宝、向高质量发展要效益的黄金链。目前,两个配套生态农场的标准化生猪育肥场建设完毕,每年将出栏1万头猪,并通过粪肥资源化利用实现种养循环生态发展。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建成以后将承担粮食烘干、储存,新兴职业农民培训等功能,并能向附近农户提供订单化种植服务。

美丽的乡村风景如画,丰收的田野稻谷飘香……黄河作为我省主要的客水资源,历经六十多年来的引黄历史变革,引黄供水量达到了全省总供水量的30%以上,成为支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

依黄而兴,更要珍惜黄河水、节约黄河水,我省提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建设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高地。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于新悦 高田 通讯员 魏新茹 报道)

责任编辑: 单青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