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蹲点故事|德州:老冯扎根3年沉沙地,育出生态致富宝

大众日报记者 刘兵 张海峰 杨庭栋

2020-09-18 06:21:01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47岁的老冯,今年的生日是在池塘旁与螃蟹一起度过的。

9月5日,时近中午,齐河县马集镇黄河湾养殖基地负责人冯宪忠,正张罗着员工一起捆绑刚捞上来的二十几只大闸蟹。“这蟹不是给我过生日的,而是发给济南客户的样本,为中秋市场预热。”皮肤黝黑的老冯开玩笑地告诉记者,现在的螃蟹刚脱完最后一次壳,蟹黄还不丰满,再过半个多月才能端上消费者的餐桌。届时,这方圆一千亩左右的池塘,预计将有30万斤的螃蟹丰收。

从2018年落地黄河湾养殖基地,不到3年时间,冯宪忠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愣是把曾经荒凉的黄河滩,打造成了“丰产园”。

“这里距黄河西岸不足3公里,是引黄济津渠首潘庄闸的沉沙地。”马集镇镇长李阳告诉记者。多年来,黄河沉沙在马集镇形成了众多天然湖泊,人称“黄河湾湿地”。

冯宪忠介绍自己养殖大闸蟹的情况。

早在十几年前,当地人就做起这些湖泊的文章——养殖黄河鲤鱼、黄河甲鱼、黄河大闸蟹,并打出“黄河三宝”的品牌,许多产品远销海外。在2014年11月举行的第八届全国河蟹大赛上,马集镇黄河大闸蟹荣获全国河蟹最高奖——金蟹奖;马集镇也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河蟹之乡”。

虽然“黄河三宝”品质优质,所获荣誉颇多,但养殖多是个体户,产量有限且不稳定,品牌效应一直不温不火。如何让荒凉的沉沙地真正成为带动农民致富和经济发展的聚宝盆?当地政府将目光聚焦到规模化发展上来。

规模化养殖是一个专业活,政府做不了,当地也缺少有养殖经验的大户,外出招商成为必然选择。恰在此时,一直从事水产经营的冯宪忠来到马集镇寻找养殖基地。

“这里紧邻黄河,方圆几公里都没有工业企业,黄河水经过自然流淌沉淀,变成清澈见底的清水,发展养殖产业得天独厚。再加上临近省城的地理位置、当地优越的招商政策,这些都成为我们落地于此的原因。”冯宪忠带着山东易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骨干力量和资金扎根黄河湾,开始了掘土养殖之路。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到2019年4月底,黄河湾养殖基地池塘标准化改造基本完成——建设出标准化鱼池580亩、现代化立体养殖塘19个、大型垂钓平台1处。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这个养殖基地就在黄河旁,在养殖过程中,我们也更加注意生态保护,真正做到无公害养殖。”冯宪忠说,他们积极与济南市淡水养殖科学研究所合作,采用优质水草,并全部使用微生物制剂净化水质,有效保护了当地的原生生态环境。

螃蟹好吃,养殖不易。去年,老冯池塘里的水草栽种了三次才成活达标;今年疫情期间,老家济南的冯宪忠自正月初四就返回了养殖基地,时至今天,半年多时间,也一共才回家了6次,每次只住了一天。“放心不下池塘里的螃蟹,许多工作需要自己亲自干才行。”老冯说,自己已经把根扎到这片池塘上了。

基于良好的养殖理念、优质的水源、先进的养蟹模式、精细化的管理,黄河湾生产出来的大闸蟹肉质细腻、味道鲜美,并通过了绿色食品标志认证。老冯自豪地将这些“宝贝”命名为“甜美黄河湾大闸蟹”。“去年中秋黄河湾大闸蟹一上市,就供不应求了。今年行情会更好。”冯宪忠说。

谈及对当地的贡献,老冯笑而不语,直言“刚起步,贡献不大”。据了解,目前,基地每天用工规模在20-30人,种苗、放苗、收获等繁忙期时,临时用工可达到100多人,且大部分都是周围的村民,有效解决了当地的就业。而且老冯的养殖基地,目前正逐渐形成带动作用,不少当地的个体养殖户,学习效仿老冯的养殖方式,坚定了做好“黄河三宝”品牌的信心,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

“黄河湾有前途,我打算继续扩大规模。”冯宪忠站在池塘边,指着不远处的另一片水域说,企业已经与当地政府达成初步意向,打算明年把剩下的水域一起承包过来。根据当地确定的“保护好原生态、突出渔业特色”原则,寻求合作伙伴进行绿色开发,将黄河湾打造成为集休闲养生、科普教育、水上乐园和渔业养殖等功能的美丽湿地公园。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兵 张海峰 杨庭栋 报道)

责任编辑: 单青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