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特别版“花样过年”】初五初六捏面团,初七初八炸年糕

2021-02-17 11:23:3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HI,各位读者好:

在这里给您拜年!

大众日报客户端联合大众日报丰收副刊推出“花样过年”春节特别版,邀请您参与,写出您的过年故事。

无论您身在异乡“就地过年”,还是跨越时空的“云过年”,或者围绕父母身边“团圆过年”,今年的年味儿注定别样。

是一封家书?

是视频里0和1组成的鞭炮代码?

还是看得见也摸得着的岁月静好?

……

来,笔给你,你来写。

分享只会让快乐加倍,这次活动对所有人开放,您不需要是职业作家,只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让我们一起给这个传统佳节增加一点点仪式感。

稿件要求:字数不限,有配图和视频更好。

投稿邮箱:liujun0519@126.com


□ 王纪强

年俗的传承浓郁的如一碗年夜饭,走过了五十个春秋,我也乐滋滋地过了五十个年。年,红彤彤的如故乡门上特有的萝卜钱,还在故乡的年味儿里翻滚。那灶膛里的红火,氤氲着满院的香味儿,是年的诱惑。

年的序幕是从腊月拉开的,腊八是开篇语,庄户人轻描淡写,在拮据的年代,腊八粥是闻所未闻的。庄稼人这一天不当回事,真正的年,是小年是好戏开头,照例吃一顿下包子。接下来,扫屋子,忙一天,二十五据说是屋生日,是不能打扫的。二十六到二十八,母亲总要蒸两笼卷子,那时候,过年走亲戚、招待客人都是好东西。二十九赶大集,也很快乐。

三十呢,那节日的气氛就达到了高潮,初一、除夕,这两日是大年的高潮。

小公鸡,上磨台,

天天盼着媳妇来。

也做袜,也做鞋,

吃饭端过咸菜来,

睡觉抱过娃娃来。 

浓郁的年味儿,还飘在故乡,还温馨在童年。昨天我又去故乡温习了一番,故乡这本民俗书,我读一辈子也读不够。

高粱秆,节节甜,放炮仗,过大年。如同我在故乡渡过的这短暂的十五年,是记忆最深的。深得如我的年少,如我对这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的岁月的洗礼。

腊八粥,熬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锅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推煤鼠,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白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姐姐拉着弟弟扭一扭。

在故乡吃了也就十五年的年夜饭,父亲的告诫是三十岁前不允许抽烟喝酒,这抽烟我没学上,这喝酒却没有成为“禁区”。

   故乡的礼仪,过年待客,很规矩。父亲在正屋方桌,陪伴亲戚喝酒、劝菜,文质彬彬,感觉是一场考试。举起的杯子晚辈要比长辈矮几分。杯子端得比长辈还高,这可是大忌!

给长辈递筷子,端碗,舀饭,要双手端,恭恭敬敬的。

家里来客人,我们这些孩子只能与母亲、奶奶在饭屋吃,佳肴的诱惑是无穷的,总要找个茬去堂屋看看。碰到好客的,心知肚明的客人给夹一筷子好菜,嘴上谦让着,看父亲的色,同意了,就双手接过来,就知趣地走了。这是那个年代最高的奖赏,但也仅仅一二次。

酒欢人散,那些残羹冷炙,我们就欢喜得像那东湾里的鱼儿。小小的举动,凝聚着对老人的感恩和尊敬。大年三十总要把母亲给准备的新衣试穿一下,几个孩子们比价一番,也是很满足。初一拜年,走东家去西家,那笑意盈盈的脸盘,那对谁穿的新衣的羡慕,心里就觉得暖烘烘的。

日常嫌弃的眼神在除夕夜的年夜饭桌上是看不到的,素质和涵养,这个时候,老人们也不苛求了。面子,是对外人来说的。年夜饭,是家里的底子呢。

在故乡,年夜饭从来都是一个重要的事情。少不了那一顿下包子,吃几碗,也管够。是否坐有坐相,吃有吃相,没有外人在场的年夜饭,长辈是不再提醒了。为啥?一家人啊,谁还在乎那些繁文缛节呢?

大年时节,奶奶的话匣子里装的是那老临淄的话茬儿。花椒树,我还能倒背如流,我的乡情是炙热的。

花椒树,耷拉枝,

上头坐着个小麻妮。

脚又巧,手又巧,

两把剪子一起铰。

左手铰了个牡丹花,

右手铰了个灵芝草。

灵芝草上一对蛾,

扑闪扑闪过天河。

过去天河是俺家,

铺下褥子晒芝麻。

一碗芝麻两碗油,

大姐二姐梳油头。

大姐梳了个光又光,

二姐梳了个开花楼。

苍蝇上去站不住,

蚊子上去打跟头。

儿歌是大年无孔不入的民俗民语,它与临淄方言是融合的,是故乡的活化石。如今还时时浮起,还有滋有味儿地在故乡。

小板凳,一歪块,

地瓜面子包韭菜。

爷吃了去干活;

娘吃了做针线;

孩子吃了去玩的(di)。

年的话题是梦想的启示,每一年,辞旧迎新,奶奶就心情大好,看着这些孙子女们来给她老人家磕头,就像心里喝了蜜。

大年是故乡礼仪的课堂,我是耳濡目染几十年,我是熟稔得如卖油翁一样游刃有余。为啥?我曾代替父亲不止一次的赴宴,那些嫁娶的宴席是故乡的原汁原味的教材啊。

座次严格,那就是按辈分。明察秋毫,首席发言,举筷,我们就一圈儿地举手投足。条理、讲话,都是有板有眼的,我们这些末席都是听喝的。听别人讲,吃喝有礼节,这是那个年代我悄无声息的吃哑巴饭的过程中的收获。沉默是金。

带酒是那个年代宴席上的节目,划拳也很时髦,不过,资深长辈在首席,来不得热闹。拘谨了些,新郎来敬酒,至亲要赏,也要赏厨子,赏厨子是我们席面上的人凑份子的,对于帮忙端盘子的,照例赏一酒盅酒,那人是一饮而尽,眉开眼笑。

隔席不说话,同席不敬酒。这站起来,倒酒倒茶,这些眼力见的活是我们这些做下手的活。大件上完,这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总要给人家留点盘子底。

主席发话,副主席附和,一桌子人举杯示意。发完话,主席动筷子,我们才能动筷子。不动主席放筷子,眼明手快的我们早先一步把筷子放下来了。辈分最高或年龄最长者,要坐在正屋最里面面向门口的显要位置,接下来可按辈分或年龄依次一左一右地排列。夹菜时,不能在菜里翻来拣去,适可而止,乃至轻描淡写。尽量不夹离自己很远的菜,而且夹菜不过盘中线。

宴席一场,是悄无声息的,有分寸的吃了一顿饭。喝汤也很含蓄,让菜是礼节。

大年,重温故乡的规矩,把这些礼仪,传给孩子!“张店红,淄川富,临淄是靠吃大户。沂源指望一片树,周村靠卖丝绸布,桓台善于搞建筑。博山吹的没有数,高青穷的提不上裤”。

过年,家家户户都在备年货,我想起了儿时听过的过年谣,一下子把我又拉回到几十年前的记忆。想起这些童谣,准确地感到春节的到来,一股浓浓的过年气息扑面而来。

进了腊八,大年就真正的倒计时了。童谣说:“腊八腊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那时都在街上唱顺口溜:“拉大锯,扯大锯,姥娘门前唱大戏,傻闺女请女婿,小外孙也跟去。大年来到,闺女要花戴,男孩要放炮,小闺女吓一跳,快快逃,炮伤人不得了。”

那时候,只要一喝上腊八粥,离年就不远了。于是,孩子们便唱起了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过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打发灶王爷上了天;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到了三十挂门神。大年三十要贴门神,驱邪避鬼,保佑一家人平安过年,一年顺利。大人在贴门神时,孩子会唱道:

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

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忙逃跑。

过年贴窗花,是免不了的,窗花内容新颖,寄予了人们吉祥美好的愿望。在这方面也有童谣唱道:

公鸡闹白菜,公婆有担待。蝙蝠落窗根,五福齐临门。

荷花盖金鱼,年年庆有余。蝉蝉吹笙笙,儿女早成人。

八仙过海四季景,葡萄百子七星明。荷鹤二仙鹿鹤顺,喜鹊登梅喜盈门。神龟寿来夺桃红,寿兰竹菊护花神。四季如意牡丹根,佛手莲花贵堂生。

孩子跟着大人上集买年货,大人少不了给孩子买点零食,“逗……逗……乞逗乞逗强;年糕蘸白糖,枣儿栗子大海棠。”

“大年初一就是好,老老少少起得早。穿新衣,戴新帽,烘年火,放鞭炮。烤罢年火往家跑,拜罢年来兴致高。一拜爷爷福寿高,二拜奶奶永不老,三拜爹爹身体好。全家老少都拜了,欢欢喜喜吃年糕。”

小孩子拜年一个个都正儿八经挨着个地给大人拜年,童谣说道:“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的磕头,老辈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就走。”有的孩子要说:“初一初二磕头儿,初三初四耍球儿,初五初六跳猴儿。”

平常家里管得严,唯独过年这几天,大人不管束了,孩子要尽情地玩耍。

大年只是个开头,一年里月月都有个重点:

正月初一拜新年,腰里装满长岁钱。

二月初二龙抬头,一家闺女百家求。

三月初三蟠桃会,寿桃寿面庆百岁。

四月初四娘娘花,天后庙里把香插。

五月初五端阳节,雄黄药酒避蛇蝎。

六月初六晒谷秀,春打六九头,防虫多放卫生球。

七月初七天上牛郎会织女,无情隔断好夫妻。

八月初八是金秋,红叶满山头,满腹文才不用愁。

九月初九度重阳,登高望远祝辉煌,敬老更发光。

十月冬至心情松,转年丰产好收成。

十一月盼雪要心齐,为给鬼节备棉农。

十二月万事需总结,就要休息歇一歇,欢欢喜喜过春节。

过年啦,贴花啦,满窗子,都红啦。贴个猫,贴个狗,贴个小孩打滴溜,贴个老猴抽烟斗,贴个没牙佬满窗走。

财神爷,打南来,反穿着皮袄趿拉着鞋,隔着墙头扔元宝来!

初一饺子初二面,

初三合子往家转,

初四烙饼炒鸡蛋。

初五初六捏面团,

初七初八炸年糕,初九初十白米饭,

十一十二八宝粥,十三十四汆汤丸,

正月十五元霄圆。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年,故乡的一幅年画,栩栩如生在我的脑海。看到它,这心儿啊早飞到了故乡。遗憾的,故乡,我只是一个过客。

责任编辑: 刘君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