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思考

2023-09-26 13:50:5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中国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一座丰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201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强调要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对各类文物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适度发展文化旅游、特色生态产业,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高度重视,也为山东认真落实国家要求、切实搞好山东省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创新表达和促进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创新探索。

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运河山东段位于京杭大运河中部,纵贯山东西南部地区,是贯通运河南北的重要河段。沿线地区与苏皖豫冀四省交界,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是全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是运河文化活态性、融合性的典型代表,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备开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良好条件。

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南起苏、鲁两省交界处的大王庙闸,北至德州市德城区第三店,流经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德州5市16个县(市、区),全长643公里,历史上就是通行条件最困难,维修保护工程技术最复杂、最巧妙的著名河段。会通河水道和水源工程规划,以及水资源调度和管理,代表了中国大运河乃至整个农业社会卓越的水运技术成就。运河沿线的德州、临清、东昌、济宁、台儿庄,成为历史上交通转输和贸易的重镇,积淀了深厚的运河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在大运河申遗名录中,大运河山东段有南运河德州段、会通河临清段(元运河、小运河)、会通河阳谷段、会通河南旺枢纽段、小汶河、会通河微山段、中河台儿庄段等8个河段,占全部27个河段的近三分之一,总长186公里;山东段运河共15处遗产点入选,占全部58处遗产点的四分之一。不仅运河沿线五市均有遗产点列入,而且遗产点涵盖了各类水工设施,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性,成为大运河整体申遗最有力的支撑点段之一。除此之外,山东境内还有大量的水利工程、名胜古迹、民间技艺、地方戏曲、音乐与舞蹈、武术杂技、饮食文化等,它们都属于运河沿岸地区重要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大多因运河而产生,或伴随运河而成长,属区域社会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物或标识,有着丰富的运河文化内涵。对其开展相关研究,可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对于增强山东文化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提高山东运河文化旅游的知名度、促进沿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亦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的建设,是落实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充分挖掘大运河山东段自然、历史与文化优势,精心打造山东省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举措。认真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推动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注入新活力;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打造经济文化繁荣和生态环境良好的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有利于促进儒运文化融合交汇,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山东融入国家战略的更大平台,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深化开放合作,提升我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地位和影响,对于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山东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现状

山东作为运河沿岸的重要省份,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对运河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不仅是一种专门的学问或知识,还是一种新视野、新理念、新方法。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开发,重塑大运河的繁荣,让运河“活”起来,是摆在山东省级沿运5地市的一道重要课题。

2006年,国家做出了大运河申遗的决定。同年3月,全国政协在杭州召开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并发表《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自此运河申遗工作启动。2007年8月7日,山东省文化厅在济南召开山东京杭运河资源调查工作会,山东大运河资源调查工作启动。2011年,大运河山东段6段河段、61个遗产点被列入“申遗”预备名单。2011年底,《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规划(2012-2030)》编制完成。该《规划》是山东省级层面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的总体规划,成为山东省实施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的指导性文件。2013年8月,山东省政府出台《山东省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管理办法》,并自同年10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是我国第一部由省级人民政府颁布实施的大运河保护专项政府规章,也是山东省第一部关于大运河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办法》的公布施行,为山东省大运河遗产的保护、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法律保障,充分体现了我省对大运河保护和申报世界遗产的高度重视。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大运河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形象。2017年12月,山东省制定了《大运河文化带(山东段)建设专项规划研究报告》,明确了大运河文化带(山东段)建设的总体思路、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20年4月初,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为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该《规划》主要由规划背景、总体要求、功能布局、具体举措及保障措施等部分组成,对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19年12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得到山东省的积极贯彻响应。2020年2月,山东省委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山东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并号召沿运地市认真贯彻落实。该《方案》主要由总体安排、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及附件(建设责任分工)四部分组成,成为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受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着手编制《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同年9月19日,由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主办的“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路径及对策座谈会”在聊城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建设路径和对策等议题,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经过运河学研究院与省直各部门及沿运各地市的共同努力,2022年7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发布。随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推进,其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三、我省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的薄弱点

通过本次深入调研,课题组梳理出我省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运河公园的定位还不够准确。山东沿运各市运河资源禀赋不同,各市党政部门对运河文化公园理解各有侧重。对于建设“国家文化公园”,还是建设“国家公园”,还存在概念界定不清的问题。有的直接将“国家文化公园”理解为“国家公园”,模糊了国家文化公园发展定位,直接导致目前我省在运河文化公园的定位上缺乏统一性,还没有形成真正叫得响的统一的运河公园文化品牌。

(二)建设管理主体还不够明晰。目前,沿运5市正在按照国家和省里的要求,就大运河国家公园进行规划和设计,但还存在建设和管理主体不够明晰的问题。由于建设主体不明确,导致其管理体制也较为模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到底应该由谁来投资建设;建设完成后,又应该由谁来负责管理?这是当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各地区、各部门协调还不够到位。从课题组调研的情况看,我省在大运河公园建设中还存在条块分割的问题,各地区、各部门统筹协调不够, 缺乏沟通与合作,尚未建立统一的规章与制度,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等情况。各沿运城市没有将山东运河视为整体,只注重凸显区域特色,条块分割严重,不同城市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甚至存在诸多矛盾与冲突之处。

(四)运河文化的挖掘还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对运河文化多元价值体系研究阐发不够,“重发展、轻保护”的思想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对运河文化丰富内涵的挖掘和展示不足,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对运河文化的当代性、创新性诠释还有待加强,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形势、新特点结合不够紧密。由于对运河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充分,导致大运河公园建设存在定位不准、规划不清、建设缺乏方向感等问题。

(五)生态环境保护短板还比较突出。大运河山东段面临城乡建设挤占河湖生态空间,部分河段滨河、滨湖湿地淤积和退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等问题。部分河段对运河河道进行了现代化的工程处理,采用钢筋混凝土、块石护坡,破坏了原有的水系环境,使得水生态、水景观都受到影响;大量滨水建筑被拆除,运河两岸古迹风损坏严重,丧失了原有的运河风韵,也破坏了具有历史意义和值的运河文化此外,航运污染问题逐步显现农村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河流水质稳定全面达标压力较大。

四、做好我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党政齐抓,夯实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的组织架构。调研组认为,我省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当采用党委政府主导,市县部门联动的推进模式。建议成立由省领导、相关部门和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的山东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和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要主动对接国家部委,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要研究制定具体措施,拓宽多样化融资渠道,鼓励引导社会基金和资金投入,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立完善的多元投资机制。沿线沿线5地市要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立足形成大运河沿线完整、统一、协调的工作运行模式,建立健全大运河建设相关的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提升大运河建设公共服务水平。

(二)发挥智库作用,吃透山东大运河国家公园的定位目标与实现路径。要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与筹划下,集中山东省高校与科研机构力量,整合研究人员,组建专门智库或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等机构的作用,加强对山东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立足我省实际,吃透山东运河文化公园的定位和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更好地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凸显文化特色,打造齐鲁元素鲜明的“鲁风运河”。要着力盘活山东运河特有的的文化资源,讲好运河文化故事,打造山东旅游亮点。一方面,要抓硬件,以临清鳌头矶、聊城山陕会馆、济宁太白楼、枣庄台儿庄等为支撑,以运河闸坝、名镇名村为节点,串珠成串,连带成片,打造特色鲜明、互促互补的山东运河公园体系。另一方面,要抓软件,着力保护山东运河民俗、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凸显山东特有的鲁商文化、儒家文化、诚信文化底蕴,推动运河文化与儒家文化、泰山文化的互动与融合,打造齐鲁元素鲜明的“鲁风运河”,推动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为我省特色鲜明的“鲁风运河”展示区。

(四)突出绿色发展,实现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与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的互促共赢。加强对运河河道的保护,优化岸线开发利用和保护格局,统筹实现大运河的生态、防洪、供水、文化、景观、航运等多种功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建立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线和全流域协同的“三线一协同”机制,加强生态空间管控,补齐生态环境短板,着力提升山东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生态功能。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周广骞 丁延峰)

责任编辑: 杜文景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