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汉砖说曹植

大众日报记者 张依盟

2021-03-07 11:41:2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惊蛰唤醒的春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一位才子笔下,被用来比喻“文若春华,思若涌泉”,也被用来赞美洛神“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令人心向往之。
  这位才子便是三国时期的文学家曹植。曹植曾任东阿王,他杰出的文学才能和丰硕的文学成就,早为世人所公认。但对于他死后的墓葬问题,尚有许多事情不为人所识。一般认为,曹植葬于东阿县鱼山,但也不断有人提出质疑:全国有若干处曹植墓,比如河南的淮阳(古陈地)、通许县的七步村,安徽的亳县(古沛国谯地、曹植原籍)、肥东等地,墓前都刻石立碑。
  鱼山,海拔不高,气势不壮,实属一座小山丘。称它为山,倒应了刘禹锡《陋室铭》中的一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汉武帝刘彻亲临黄河决口处,作《瓠子歌》曰“……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鱼弗郁兮柏冬日……”《水经注》谓吾山即鱼山。在聊城市博物馆,有块汉砖(上图)是镇馆之宝。这块汉砖佐证了曹植埋葬于鱼山这个历史事件。
  时间轴拉回到1977年,当时对鱼山曹植墓又进行了一次全面考察。终于,文物工作者在曹植墓墓门高约3米许的右上方,1.45米宽的墓壁中,发现一阴刻铭文砖,砖色青,质坚硬,长43厘米、宽20厘米、厚11厘米,重14.2公斤。砖的三面有铭文。汉砖,与画像石同为汉代墓室建筑材料,一方面是墓室结构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是一种艺术的装饰品。汉砖上的雕饰,包罗万象,繁复美观。无论是彩绘或是浮雕图像都生动活泼,线条灵活;其中表现的故事都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此砖铭送北京故宫博物院,经顾铁符先生考释,认为铭文“太和七年三月一日壬戌朔十五日丙午兖州刺史侯昶遣士朱周等二百人作毕陈王陵各赐休二百日别督郎中王纳主者司徒从掾位张顺”一共56个字。意思是说,魏明帝太和七年(青龙元年)三月一日壬戌朔至十五日丙午,兖州刺史侯王昶,派遣了朱、周两姓等二百人从事修建陈王陵(曹植墓)的工作。凡参加修建工程者,竣工后,每人准许放二百天的假,不再去服其他的劳役。督修:郎中王纳;主持:司徒从掾位张顺。
  因此,从这段铭文记载来看,曹植埋葬鱼山,是毋庸置疑的。曹植墓砖铭的有幸发现,是考证曹植确系葬于鱼山西麓的重要依据,记载着曹植遗骸迁葬时间及修建陵墓的具体过程。
  曹植墓由甬道、前室、后室三个部分组成,出土的文物大都是陶器,还有一些是石器,如石圭、石璧等,并无什么贵重物品。两汉时期,厚葬成风,汉墓是有名的奢华。但看此墓葬的“寒酸样”,似乎有点儿与墓主人的地位不相符,这是为何?
  从当时的政治形势来看,曹操在丧葬问题上进行了大胆改革,一反汉朝和汉以前那些达官贵族无限制的厚葬习俗,提倡薄葬。《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令民不得复私仇,禁厚葬,皆一之于法”,通令全国。魏文帝曹丕,在丧葬问题上继承父志,倡导薄葬,并且带头实行薄葬。由于曹氏父子的积极倡导,汉魏之际的墓葬,少有极奢者。可见,曹植墓薄葬,也在情理之中。
  另外,坐落在东阿县鱼山西麓的曹植墓,历来为人所敬仰。慕名前来凭吊、拜谒的海内外文人学士,接踵而至。或咏诗篇,或赋祭文,散见于多种史志资料。据《东阿县志》(清道光九年本)记载,到鱼山谒墓并留有题咏者,南北朝有庾肩吾,唐有李商隐、王维,明有苏廉、黄哲,清有吴伟业、赵执信、王士祯、张若需等十余人。
  一块砖佐证历史,一段历史一个人。王士祯有诗云:“昔诵君王赋,微波感洛神。今过埋玉地,重忆建安人。名岂齐公干,谗宁杀灌均。可怜才八斗,终古绝音尘。”寻古探幽,“鱼山景观”倒是个不错的踏青之地。(大众客户端记者 张依盟 通讯员 林 虎 报道)

责任编辑: 杜文景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