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画展现了充满情趣魅力的“活化”孔子形象

大众日报记者 张依盟

2021-11-06 07:0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济宁是黄河流入山东的第二站。深秋时节,伫立黄河岸边,放眼宽阔水面,它与蓝天、群山、村庄铺开一幅灵动的画卷,长河落日圆。

2500多年前,这片热土萌生了高山仰止的儒学思想。黄河文明与孔子文化有密切关系,孔子博物馆藏《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上的“西河返驾”等故事,流传至今。

孔子在卫国得不到任用,便西行去见赵简子。走到黄河边时听说晋大夫窦鸣犊、舜华被赵简子杀了。

晋昭公时,公族弱,大夫势力强,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致力于改革,为后世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和赵武灵王改革首开先河。

孔子面对河水感叹道:

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

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

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

(壮美啊,大河之水,浩浩荡荡!我无法渡过这条河,这是命啊!窦鸣犊、舜华都是晋国的贤大夫。当赵简子还没有得志的时候,是依靠这两个人才得以从政的;等到他得志了,却杀了他们来执掌政权。鸟兽对于不义之举尚且知道躲避,何况我孔丘呢?)

于是就返回。鸟巢倾覆,凤凰远走,恐伤及其类,鸟兽尚且如此,何况圣人。

“西河返驾”图是《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的一部分。据史料记载,《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主要取材于《史记·孔子世家》,亦兼采《孔子家语》《论语》和《孟子》等,因事绘图,缘图配文,图文并茂反映孔子一生行迹。它构图精练,造型完美,设色亮丽,人物面貌神态各异,生动传神,衣着服饰、用具仪仗、牛马车驾、山水树木刻画精细,内容丰富,情节完整,是最早的连环画。不但反映了孔子的伟大思想,而且能使世人知晓至圣先师的善德懿行、人文内涵,也表达了人们对孔子的崇仰之意。

事实上,《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的问世,经历了一个渐次完整又日趋成熟的过程。学者认为,一方面,单一的各类反映孔子形象画像的诞生,包括卷帙浩繁的文字著作,为《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的酝酿与完稿创造了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历代统治阶级对孔子及其儒学思想的日益重视,也为《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的刊行夯实了思想与物质基础。

《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总纵41.5厘米,横66.2厘米;画心纵33厘米,横61厘米,彩绘绢本共36幅图,选择了孔子生平较重要的行迹,如“钧天降圣”“问礼老聃”“子路问津”“宋人伐木”“匡人解围”等,但无题目。作者及绘制年代不详,因图前有二跋,推断它出自明代成化、弘治年间。而以宋人画本为底稿的石刻本,则刻成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从明代算起,《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流传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图文作者、篇幅形式、绘制手段等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它们都以时间为经、事迹为纬,全面反映了孔子的传奇一生,体现出了故事生动、图文并茂、绘制精细、线条流畅、形象传神的特点,为后人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伟大而又富于生活气息、充满情趣魅力的“活化”孔子形象,是一部非常形象化的孔子编年史。

此外,作为早期的连环画作品,《明版彩绘孔子圣迹图》对于后世连环画的形成、完善和发展,无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形式和内容上,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依盟 报道)

责任编辑: 吕晗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