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假期听老歌③!听听李兆芳1983年版“民歌串烧”

大众日报记者 于国鹏

2022-10-05 15:02:59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00:00.00]
                                    

现在我们听到的这个民歌串烧,一串串起了8首精彩民歌,听起来是不是很过瘾?

这是1983年2月15日山东电台音乐专题《音乐半小时》的一期节目,专门介绍山东歌舞剧院歌唱家李兆芳演唱山东民歌的风格、特点、技巧。

在这个国庆假期听听著名歌唱家演唱的经典民歌,不仅是因为这些民歌好听,还能从艺术家的歌声里,感受到那个年代人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感受到那个年代人们怎样用歌声唱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真挚祝福。

▲1958年,李兆芳民歌独唱剧照

这期节目由魏占河撰稿。节目中共播放了8首民歌,全部由李兆芳演唱。夏飞云指挥,上海音乐学院教师与学生乐队伴奏。

按照播放顺序,8首民歌分别是:夏津民歌《四季花开》,聊城民歌《对花》,苍山民歌《绣荷包》,乳山民歌《新媳妇走娘家》,历城民歌《十七八多》,平度民歌《钉盖帘》,五莲民歌《绣花曲》,胶东民歌《送郎应征》。

这期“民歌串烧”节目,也已经被收入山东歌舞剧院支持下推出的《山东民歌歌唱家李兆芳民歌演唱历史资料精选CD》中。

今年86岁高龄的著名歌唱家李兆芳,是山东歌舞剧院老一辈独唱演员,被誉为新中国“第一代山东民歌演唱群体的杰出代表”。

《李兆芳民歌演唱艺术人生》一书的编者之一、山东省社科联社会科学进修学院名誉院长吕季明介绍,近年来,李兆芳多次应邀到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临沂大学音乐学院等高校讲学,辅导学生演唱山东民歌。每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李兆芳都会把自己所学、所思、所得倾囊相授。

▲李兆芳辅导社会学生

李兆芳说,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一定有自己的特点和亮点,演唱者一定要细心揣摩,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进行二次创作,在演唱时把这种特点和亮点表达出来,让这首歌更加丰满,“如果一味按照谱子死板地唱,会有很多细小的味道、出彩的地方唱不出来。”

她举例,像《对花》,里面出彩的东西,谱子上一点儿都没有。如果唱“正月哪得儿里来嘿嘿嘿”,听上去就很美、很顺。其实,这首歌的精华正是在“正月哪得儿里来”“嘿嘿嘿”的唱法处理上,属于画龙点睛,如果这两个点唱不出来,精华就没了,味道就平淡多了。

李兆芳说,有时候,年轻演员在演出当中遇到一些问题,就会前来找她学。还是以《对花》为例。她说,演唱这首歌,里面还有一些拐弯的小技巧,她们不会;《对花》最后一句“呀哟呀哟嗬儿”,里面有一种颤音,但是大家都不知道这个音是怎么发出来的。这几处地方,李兆芳演唱时都处理得非常自然,唱起来很顺很流畅,年轻人自然就会前来请教。

李兆芳非常谦虚地说,在声乐的研究上做了一点工作。她介绍,以《绣荷包》为例,虽然取这个名字的好几首歌都是山东民歌,但是有苍山的,有胶东的,还有其他地方的。有的地方的版本,地方味道不浓,音乐上又很平,“我怎么唱呢?我要求它美。‘初一到十五啊,十五的月儿高’,它很平,但是我从声音上、从节奏上,加上上滑音、下滑音和儿化音,从这些地方弥补这首歌的不足,把它唱得很美,唱出来很动听。”

在《李兆芳民歌演唱艺术人生》一书中,李兆芳深情回忆过演唱这些歌曲的一些故事和经历。该书由李兆芳口述,刘萍、王培源、吕季明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2020年,李兆芳(右)与中央音乐学院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郭淑珍合影

李兆芳是长清人。长清还走出过一位歌唱家,那就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声乐教育家郭淑珍。郭淑珍祖籍长清,年龄较李兆芳稍长,她称李兆芳是“小我一旬的老妹”“早就彼此相知的山东老乡和声乐同行”。

谈起自己这位“小老乡”,郭淑珍说,李兆芳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曾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地、县文艺会演,1958年山东省歌舞团建团后即成为台柱子演员,在《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等大型歌剧中提纲主演。她演唱的《送郎》《赶集》《撒大泼》《绣花曲》《十七八多》《对花》《新媳妇走娘家》《打盖垫》《四季花开》《绣荷包》等民歌广受好评并被灌制成唱片。演唱的创作类代表曲目还有《小小钢针穿麻线》、故事片《平鹰坟》的插曲《沂蒙山小调》等,为全国民歌曲库珍存了一批无价的音频史料。她精彩的民歌演唱艺术,已成为齐鲁文化和齐鲁新文化中极其珍贵的财富。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于国鹏  报道)

责任编辑: 吕晗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