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2021-09-17 11:20:24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王公望散文集《月是故乡明》分享会举办

□ 王田田  吴文峰(摄影)

  

9月12日上午,散文家、临沂市作协副主席王公望散文集《月是故乡明》分享会,在垂杨书院城社文化讲堂举行。分享会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临沂市作家协会、垂杨书院主办,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文学》编辑部提供学术支持。垂杨书院总策划张期鹏主持分享会。

山东省散文学会会长丁建元,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文学》主编刘玉栋,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孙书文,山东大学教授、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丛新强,垂杨书院院长、山东财经大学教授亓凤珍,山东省水浒研究会理事、齐鲁师范学院副教授张明远,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逄春阶,山东省作协全委会委员、临沂市作协主席张岚,山东省作协全委会委员、临沂市作协副主席魏然森,临沂市作协监事长胡英子,《联合日报》专题部主任王川,《大众日报》高级编辑、山东女散文家沙龙主席刘君,以及部分文友、读者等参加了分享会。

王公望,本名王刚,是旅美华侨、作家,临沂市作协副主席,临沂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国际贸易专家和书画鉴赏家。

张期鹏在主持分享会时谈到,王公望先生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始终怀揣着不泯的文学梦想,持之以恒地坚持文学创作,作品丰富。他的人生经历非常曲折,经历了我们同时代人所不曾经历的生活磨难、精神痛苦。是苦难给予了他顽强、坚韧的性格,宽厚、博大的胸怀,真挚、深厚的情感,并促使他写出了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字。透过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可以看到他艰辛的生活道路、曲折的创业过程、复杂的家世人生、不懈的奋斗追求和高洁的精神追求。

分享会上,王公望介绍了自己的生活、创业和创作经历。他说:“我的成长经历与众不同,但生活的磨难并没有把我挤压成一个性格畸形、自私、偏激、充满怨恨的人,反而让我内心充满了感恩甚至是愧疚,这是我最大的幸运。正是因为命运眷顾了我,让我找到了释放生存压力的方式,那就是文学。”他说:“文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给我以精神的安慰与营养,成为我释放压力、抒发情感的通道。我是在用生活和生命写作,文学对我来说不是什么风花雪月,也不是我为赋新词强说愁,文学是我精神的一部分,是我思想的一部分,是我审美的一部分,它里面有哲学,有逻辑学,有生活美学。”

他还用“从物质的奴隶到精神的贵族”这个比喻,讲述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历程。他最初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03到2008年这一段时间,一边在国外做生意跑业务一边写作,写了十几万字,大多发表在南美洲、欧洲、西班牙、意大利的报纸上,这些平台给了他很大的鼓励。他说:“写作不仅鼓舞了我的精神,也是我传递思乡之情的一种方式。我也期望通过自己的创作来影响后代,这也成为我另类的家书。我的创作里面没有虚构,都是真人真事、真情实感,因而也是别人了解我的一张最好的名片。”

交流互动环节,现场嘉宾畅谈了对王公望人生履历、创作经历以及散文集《月是故乡明》的阅读感悟。

  

孙书文谈到,这本书首先让人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学到底有什么用。王公望丰富的人生经历是和他的文学创作融合在一起的,文学给了他精神的支撑,用他自己的概括就是“从物质的奴隶到精神的贵族”,这是很值得祝贺的事。当然他还需要提升,一方面是从感动自己到感动别人,把自己的经历变成大家都认可的经历。就像荣格的原型理论讲的那样,如果你能写出原型的话,那就不是你一个人在说话,而是代表千百个人在说话。还有一种提升,就是把周围的东西圆融进去,与自然以及社会的生命结合起来,达到“天地圆融、生命悲悯”。这虽然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却是作家成长进阶中的努力方向。

  

丁建元谈到,这本书初看貌不惊人,越看越感到这确确实实是沂蒙山人写的文章,像泥土一样朴素、真诚,像山上的石头一样坚硬,有风骨。一是有真情。公望的经历非常曲折,作为一个抱养的孩子,生活的磨难没有扭曲他的心灵,反而让他怀揣一颗感恩心,甚至时时感到愧疚,让人尤为感动。二是爱国心。靠自己的打拼走出国门、衣食无忧的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和家乡。人说“家贫出孝子”,尽管童年生活于他而言是有亏欠的,但从这片土地上走出来的人,大脑灵魂的芯片依然是中国制造。三是叙事方式值得借鉴。感觉他的好多作品都是坐在火车上、飞机上写就,篇幅短,行文跳跃,好像连续镜头的转换,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阅读节奏。丁建元认为,作为“本相写作”,要想把感动自己的事情变成大家的感动,还可以多在细节描写上下功夫。

  

刘玉栋谈到,这是一部以情感人的精神自传。其一,判断一篇散文包括所有文章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有人。不刻画人物,故事讲得再好,也只是个故事。没有人,抒情就是矫情,散文里没有人是个大问题。就这一点来说,这本书立起来了,有人有情,很真诚、很朴实、很感人。其二,好的文学作品要有典型的东西,不管是人物的典型、情感的典型,都要上升到一种普遍性。期待公望能将个人情感的真实与浓烈上升到普遍性情感,不管是写社会还是写人性,经历得如此之多,要从个人的内心走到更为宽阔的地方。

  

丛新强谈到,真情是这本散文集的主线,也是最具特色、最打动人的地方。一是真,阅读这本书感觉它特别真实,真本身最打动人。许多人很难面对自己的生命,不愿直面生命的来路,或滥情或矫情,真情的写作尤为难得。二是爱。真情的基础之上,还有一种很重要的情感就是爱的存在,没有爱的话,是很难来写作这样一本书的。也许是受多元文化熏陶和国际视野的影响,公望对这种超越血缘的来自父母的博爱,以及父母对家庭的影响,家庭对子女的影响,都有非常好的呈现。

  

逄春阶谈到,《月是故乡明》是一部独特的作品,作者独一无二的传奇经历,让作品有了独特性、唯一性。艺术真谛,独一无二。寓传神于传奇,公望的亲情写作就有了很强的辨识度。倘若公望能将描写养父养母的亲情文字单独成册,会是一本感人的书,就跟作家彭学明的《娘》一样,而公望超越亲情的表达更感人,更感染人。另外,作家思维的半径取决于行走的半径,走过五湖四海的公望先生行走半径很大,是了不起的财富。

  

张岚谈到,对公望先生的了解,是从他第一本书《闯荡地球村》发布会开始的。这本朴实无华、真情感人的书和朴实厚道的作家本人,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苦难是人生的财富,他的精神能够站立,源自他对正直、坦荡、善良品格的坚守,对文学梦想和初心的坚守,对祖国之爱、家乡之爱的坚守。而这种精神支撑,也让他在文学、生活、事业以及其他诸多领域都收获了成功。《月是故乡明》比《闯荡地球村》有了非常大的提升,公望的未来更值得期待。

  

魏然森谈到,公望的第一篇写母亲的作品,是沂水二中的老师推荐给他后发表在地方文学刊物上的,直到后来参加公望的作品研讨会才正式相识。《月是故乡明》这本散文集他是一口气读完的,打动他的原因是有许多感同身受的地方。公望为人谦虚、厚道,喜欢直来直去,是个有大格局的人。他的文章也具备这个特点,很真实,尽管在文本技巧上还有不足,但是行文格局比较大,这跟他海外的经历有关。语言朴素、真切,准确到位,充满了真情。另外,作为书画鉴赏家、收藏家,鉴赏能力高对他的散文创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张明远谈到,这本散文集从祖国的名山大川,写到父母亲情、海外见闻,可谓包罗万象,其中感受最深的是赤子之情特别深厚。它突出一个“情”字,既有赤子情怀,对家乡、对亲情的眷恋,更有家国情怀。公望先生的语言很平实,用平白的话表达最深的情,这种深情很打动人,里面有明代归有光《先妣事略》的影子。他的书画鉴赏水平高,书中“谈艺录”版块中,对诗歌、散文、绘画、艺术的论述很有深度。

  

王川谈到,对书中公望写自己对散文理解的短文印象深刻,是因为公望对散文的认识和他的写作方式,以及他对个人生命过程的描述完全吻合,这基本上就是公望关于散文的宣言。我们说要把文学创作放在一个有意识的不断提升、不断突围、不断穿透的姿态当中,而公望并没有这样做,可能他并没有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职业作家,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散文传达他的生命经验、情感经验。如果再往上走一步的话,写作就要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既能穿越个人的生命体验,同时也能够跳脱出个体,以慈悲之心来关注整个人类的情感。

  

亓凤珍谈到,公望先生的独特的人生经历,从苏州到沂蒙,由生父母而养父母,从异乡人成本地人,他从童年少年时期就经历了人生的惊涛骇浪,可喜的是,他以他独特的生命悟性,走出了时空转换的窘境,化解了生命苦难的异化,愈合了心理上的创伤,所以成年后的他无论西东,勇于闯荡,不惧漂泊,面对时空骤变、文化迥异、人情冷暖,他都比较从容、坦然,也就是说,他从心理上,并没有“自我流放”,故此在他的散文作品中,虽然多有涉及海外经历,但没有多少边缘感、离散感、漂泊感。

  

胡英子谈到,公望先生兼具在商言商者的理性严谨与散文写作的感性细腻,对青葱岁月的追忆,加上闯荡地球村的经历,他的视野与格局自是不同。他在作品中追寻与探究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洞悉生活的细微处,以言浅意深的语言传神书写生活本质,展现多元开放的生活历程。他跨越东西方语境后,很早就开始了探索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之旅,显示了他的历史文化担当与远见卓识,也使他的散文写作风格趋向多元。他能取得跨界成就,自然付出了超越一般人的努力与坚持。无论为人还是行文,都是诚恳、踏实、勤奋、厚重、机智、灵活,并由此构建了他的传奇人生。

  

刘君谈到,当公望先生十岁那年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不动声色”地接受了命运,这种独一无二的童年经历会对一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答案是感恩,这本书的底色就是感恩。同时,童年记忆带给他的是渴望改变的力量,他希望自己改变的力量越来越大,能够影响更多人。而他却始终初心不改,对家乡、对亲人的感恩之心一直不变。亲情散文不好写,要么容易美化、诗化,要么一味地展示苦难,博取眼泪。好的亲情散文应该是,当你离家乡越来越远的时候,跟家乡相关的人和事越来越清晰,你把最清晰的部分展露出来。家乡对你来说不是牧歌,也不是挽歌,而是一首亲切的老歌。

分享会结束后,王公望向现场嘉宾签名赠送了散文集《月是故乡明》。

责任编辑: 刘君     签审: 于国鹏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