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成语番外篇(44)伯仁之死:做好事不留名的可怕代价
大众日报记者 武宗义
2022-12-31 11:18:19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微历史,大智慧。
朋友们大都听说这句话“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说的是东晋名士周顗(字伯仁)做好事不留名,结果丢了脑袋的事。
周顗,今河南汝南人,出身名门,是西晋安东将军周浚之子,神采俊秀,年轻时就很有声望。
众所周知,有晋一朝门阀制度登峰造极,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说,所以周顗虽然没有什么过硬的政绩,而且屡屡醉酒失态甚至误事,但因出身好,历任宁远将军、荆州刺史和尚书左仆射等职,甚至一度被任命为太子少傅。然而,酗酒的嗜好却最终毁了他一生。
话说公元322年,东晋豪门、琅琊王氏家族的王敦以诛佞臣刘隗等为名发动叛乱。刘隗遂建议晋元帝司马睿“尽诛王氏”,司马睿没有答应。
王氏家族的掌舵人司空王导带着宗族兄弟等20余人每天早晨来到台省前请罪。周顗“上班”经过,王导喊道:“伯仁,我们宗族百多口人托累给您了”,不料,周顗径直走过,连头都没回。
但是来到朝堂之后,周顗向司马睿说王导如何忠诚,极力“申救”,司马睿点头应允。
也许周顗太高兴了,加上平时就贪杯,结果醉酒而出。而此时王导等人还跪着等消息,看到周顗后,王导又喊他,周顗仍旧没搭理,而且看着左右侍从说:“今年杀了这几个贼奴才,能得到金印像斗一样大,系在手肘后面。”
话虽这样说,但出宫后,周顗再次上表申述王导无罪,言辞非常恳切。然而王导并不知道这些,心里恨透了周顗。
再后来,王敦大败“中央军”,架空了司马睿,政由己出。王敦素来疑忌周顗和戴渊两位大臣,于是接受下属吕猗的建议,要清除二人。
王敦试探着问王导说:“周顗、戴渊是南人和北人的时望,应该升三司之位无疑了。”王导不答。
王敦:“如果不当三公,让他们当令或者仆射一类的官职如何?”王导不答。
王敦:“那应该杀了?!”王导还是没吱声。
不久,王敦派人将周顗和戴渊杀害在石头城南门外。
再后来,王导清理翻看中书省的旧档案,愕然发现周顗救护自己的上表,望着手中的表书,王导流下了悔恨的眼泪说:“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点评:一、喝酒多误事,尤其是经常醉酒,出事难免。二,做好事不留名是美德,但该留的也得留。尤其是容易引起误会的时候,应该及时沟通,否则误会可能越来越重,甚至最终失去掌控。
周伯仁不通人情世故,他的弟弟更是过分。
话说周伯仁任东晋吏部尚书时,一天夜里忽然在官署里得了重病,非常危急。时任尚书令刁玄亮一直在病榻前尽力营救,表现得十分亲密友好。过了很久,周伯仁的病情才稳定下来,并有了减轻迹象。
第二天一早,周伯仁的弟弟周仲智闻讯匆匆赶来。刁玄亮一见,离开座位对着他放声大哭,边哭边诉说周伯仁夜里病危的情形。
按照一般人的做法,人家这么关心自己的哥哥,最起码说声感谢的话,可是周仲智先生二话没说抬手给了人家一记耳光。
刁玄亮惊呆了,吓得连忙退到门边。却见周仲智径直走到哥哥床前,根本不问哥哥病情,而是直截了当地说:“你在西晋时,跟长舆名望相等,现在怎么和谗佞的刁玄亮有交情”。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点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即便刁玄亮有所企图,也是情理之中。周仲智实在太矫情了,这种“魏晋风度”不要也罢。
国学经典欣赏:
周伯仁为吏部尚书,在省内夜疾危急。时刁玄亮为尚书令,营救备亲好之至。良久小损。明旦,报仲智,仲智狼狈来。始入户,刁下床对之大泣,说伯仁昨危急之状。仲智手批之,刁为辟易于户侧。既前,都不问病,直云:“君在中朝,与和长舆齐名,那与佞人刁协有情?”迳便出。
责任编辑: 武宗义 签审: 兰传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