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月柱琉璃艺术馆: 用创新和文化擦亮城市名片

大众日报记者 马景阳 韩凯

2021-10-22 19:14:3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徐磊从窑炉里取出琉璃色料。

晶莹剔透、流光溢彩的琉璃是淄博的文化名片,也曾经是博山的重要产业。随着时代的变迁,工业流水线上的琉璃制品逐渐被市场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融入了文化元素的文创琉璃。从工业制品到文创产品,博山琉璃产业经历了大洗牌,那些不断创新、给琉璃赋予更多文化内涵的琉璃人取得了成功。

10月15日,记者走进位于陶琉艺术大师村的徐月柱琉璃艺术馆,在这里看到了琉璃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琉璃艺术馆里的的创新作品

在艺术馆门口的草坪里,在艺术馆的花园里,到处都能见到作为景观的琉璃作品——小巧可爱的蘑菇、红彤彤的辣椒、造型抽象的火烈鸟,它们无不在提醒着人们:这是个琉璃的世界。

艺术馆一楼的大部分面积留给了窑炉车间。1000多摄氏度的窑炉驱散了秋天的凉意,工人们还都穿着单薄的夏季服装。他们用一根特制的铁管把色料从窑炉里挑出来,半液态的色料像面团一样柔软。工人们通过铁管向色料里面吹气,再用特制的工具对色料进行塑形。最后放入保温炉里退火,几天后,一件琉璃制品就完工了。

56岁的徐月柱还经常在车间里烧制琉璃,一旦开工,他那股认真劲儿丝毫不输车间里的年轻人。作为首届中国玻璃(琉璃)艺术大师的徐月柱,从艺近40年,不但深得琉璃吹制技艺的真传,而且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琉璃制作技艺和创作风格,成绩斐然。

在艺术馆三楼展厅,数百件琉璃作品被摆放在展柜里,既有传统的琉璃花瓶、琉璃花球,也有创新的琉璃内画瓶、金丝鸡血红摆件等。在一组造型别致的琉璃摆件前,徐月柱说,这几件琉璃作品融合了内画和墨彩两种工艺,上半部分的图案是内画,下半部分的图案则在热成型过程中自然形成。记者注意到,两种工艺给作品带来了更丰富的层次感,人工描绘的山水自然与墨彩带来的绚烂色彩形成了一种奇妙的搭配。

“这种内画和墨彩融合的新工艺,是我和同事孙崇宁合作完成的,他是内画方面的行家。”徐月柱说。

作为琉璃色料中的名贵色料,鸡油黄因其工艺的复杂性导致成品率极低。在展厅里,记者见到了大量的鸡油黄琉璃瓶和鸡油黄琉璃雕刻瓶。这些琉璃瓶色如鸡油、润泽如玉,看上去雍容华贵。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里还有更少见的金丝鸡血红。

在一个展柜里,三件金丝鸡血红作品在灯光照耀下分外惹眼,其外观光滑细腻、晶莹剔透,看上去十分上档次。

“这种金丝鸡血红是我和我儿子新研制的,现在能做鸡油黄的工作室比较多了,为了突显自己的特色,我们在尝试了很多方法后作出了这种金丝鸡血红色料,很受市场欢迎。”徐月柱说,作为传统手艺的琉璃必须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生命力,在创新方面,他在与同事、儿子的交流切磋中碰撞出了不少火花。

一名内画匠人的转型之路

58岁的孙崇宁是徐月柱在博山美术琉璃厂的老同事,他从小就喜欢美术,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自学和拜师学艺,他年轻时就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能。在博山美术琉璃厂就业后,孙崇宁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广庆为师,开始从事内画工作。

工作之余,孙崇宁报考了原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系统学习了中国传统人物白描技法、工笔重彩人物技法,自修了中国文学史、中国绘画史、国画、色彩学等学科,虚心向前辈学习传统人物、造型等各方面的知识。就这样,他逐渐成了内画行家。

孙崇宁在进行琉璃雕刻创作。

在孙崇宁的工作室里,记者见到了他的内画代表作之一《百子图》,画的是在一个中式园林里的100个孩童。在高18厘米、宽10厘米的琉璃瓶内壁上,100个孩童的衣着、体型、面容、动作各不相同,有的在斗蛐蛐,有的在放风筝,有的在玩灯笼,千姿百态,令人称奇。

“这件作品我画了一个半月才画完,是我比较满意的一件作品。”孙崇宁说,2003年博山美术琉璃厂破产改制后,他开办了个人的工作室,继续从事内画鼻烟壶的制作和销售。此后,随着大量从业者涌入市场,内画鼻烟壶的销售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无序竞争,市场一度陷入低迷。

此时,孙崇宁开始考虑创新和转型的问题。2008年,他加入了老同事徐月柱的工作室,两人经过长时间交流、切磋,最终碰撞出了“内画+墨彩”的大胆创意。

“这种工艺可以说是内画和墨彩相互成全,两种工艺的美可以在一件作品上一起呈现,而且相得益彰。”孙崇宁指着展柜里一件作品说,琉璃中的墨彩经过高温热成型后呈现出千变万化的色彩和图案,有的像山峦,有的像彩云,有的像尽染的层林。琉璃瓶制作完成后,他根据这些色彩和图案创作内画,最终使其成为一件完整的作品。

除此之外,孙崇宁近两年还创作了大量的琉璃雕刻作品,其中以柿子为主题的《事事如意》鸡油黄琉璃瓶最为经典。“内画说到底是画画,作品无非是用线和面来表现。而琉璃雕刻本质是雕刻,除了线和面以外,还可以用深浅来表现作品。从内画到外画,只有不断学习、创新才能在创作上更上一层楼。”孙崇宁说。

琉璃世家走出的文创先锋

作为琉璃大师的孩子,徐磊并没有完全继承父亲徐月柱的衣钵。尽管出生在一个琉璃世家,从小耳濡目染,但老一辈手艺人的辛苦让他从小就被灌输了“别干琉璃这一行”的思想。他大学学的是商务管理专业,看似与琉璃毫无关联,却最终“毫不意外”地进入了琉璃这一行。与父辈不同的是,徐磊把手里的琉璃玩出了更多新花样。

思维敏捷、性格外向的徐磊,对市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的琉璃事业不像父亲那样是从车间里打磨出来的,而是从终端市场的销售起步的。

在大学期间,徐磊已经开始尝试着做生意了。因为所学专业的原因,大学毕业前,他参与了北京的一场展会的策展。在这场展会上,他第一次对“文创产品”有了直观的认识。那是一组带有三国元素的可变形插座,集实用性、观赏性、文化性于一体。让当时的徐磊大开眼界。

也就是在这次展会上,徐磊从博山带去的琉璃制品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成了展会上的畅销商品。看着那些积压许久的琉璃花球在展会上销售一空,徐磊的创业目标逐渐清晰起来。

徐磊吹制琉璃。

2010年,徐磊以“巧炉匠”为名,注册成立了一家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专门从事设计、制作与琉璃相关的文创产品。

徐磊设计的第一个爆款琉璃作品,是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的《耐冬》。耐冬是青岛的市花,琉璃是传统的手工艺制品,好看、便携、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徐磊在设计时就觉得它会火。结果当他把这件作品带到世园会上时,一千多件《耐冬》很快被销售一空。他赶紧下订单、补货,最终卖出去了一万多个。

“这件事对我们爷俩的触动挺大,我爸做了一辈子琉璃也没卖出去这么多。他们那一代琉璃人不关心市场,而我善于研究市场。”徐磊说,在他看来,没有过时的技艺,只有过时的眼光,只有跟上消费者的审美步伐、顺应市场的需求,才能赢得市场。

2020年年底,在一次室内装饰设计招标中,父子俩创作的琉璃壁画《国风祥云》最终夺标,成为齐盛国际宾馆贵宾楼的一大看点。在室外琉璃景观方面,父子俩创作的《倦鸟归巢》成为红叶柿岩琉璃公园的标志性景观。在2021年第一届“齐品·淄博”城市礼物创意设计大赛上,徐磊设计的作品《海岱齐风》获得二等奖。

如今,徐磊已经把目光瞄准了更年轻的群体,琉璃潮流玩具的设计制作已经开始。从家居日用到城市伴手礼,再到琉璃潮玩,徐磊的琉璃文创之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马景阳 韩凯 报道)

责任编辑: 王建国     签审: 刘芝杰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