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山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请看大众日报4篇深度解读
大众日报记者 刘兵 梁旭日
2021-01-02 06:13:49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2020年12月25日至26日,山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济南举行。会议总结今年及“十三五”时期经济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明年任务。会议有何重大意义?聚焦了哪些热点问题?提出的目标任务如何实现?大众日报接续推出4篇解读文章,邀请部分市、厅局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共同深度解析山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在空前考验中交出合格答卷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①
(大众日报2020年12月27日二版)
□ 本报记者 赵洪杰 代玲玲 付玉婷 王建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山东聚焦“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深入实施八大发展战略,强力推进九大改革攻坚,在空前考验中交出了合格答卷。我省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发展逆势上扬,经济质量稳步提升,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乡村振兴健康有序,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基础设施全面跃升,社会治理扎实有效,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山东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与会人士表示,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全省干部群众的奋力拼搏,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两个维护”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改良土壤、播种施肥”,优良生态加速形成
五年来特别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山东发展呈现出一系列趋势性、关键性甚至转折性变化,质量结构、体制机制、发展环境、基础支撑正在发生系统性整体性重塑,初步蹚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路子,优良的政治、政务、经济、自然、社会生态加速形成。
柳芽欲萌,地气先暖。表里相济,实深实重。山东之变来自于持续不断地夯基垒台、强基固本。“不少老同志说,山东这几年做了很多‘改良土壤、播种施肥’的事,这反映出山东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做了很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日照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李在武说。
“十三五”时期,山东经济质量稳步提升,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三年间翻了一番,“四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17年的21.7%提高到2020年第三季度的29.4%,年底有望突破30%。“动能转换‘功成不必在我’。”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周连华说,山东紧紧扭住新旧动能转换这一牵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明确“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目标,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三年来,我们付出很大代价,下了很大力气,出清‘散乱污’企业11万家,省级化工园区由199家压减到83家,为新动能壮大腾挪出更大空间。与此同时,坚决做实各项数据,丢掉‘包袱’,轻装上阵,山东经济的‘体格’更加健壮,动能转换取得突破值得期待。”
基础设施的全面跃升同样为高质量发展“强筋壮骨”。“十三五”时期,山东“四横五纵”综合交通大通道加快贯通,高铁营运里程达到2110公里,由2016年全国第13位升至第3位,环鲁高铁网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473公里,重回全国第一方阵。
“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我们测算了一下,高速公路每1亿元的投入将带动GDP增长1.5亿元,拉动相关产业增长3.5亿元。”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邹庆忠说,去年山东已提前一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十四五”时期山东高速集团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新建、改扩建、续建项目达到40个,总里程3280公里,总投资5200多亿元,将拉动GDP增长7900亿元,相关产业增长1.8万亿元。
“十三五”时期,山东水利设施加快补齐短板。省水利厅厅长刘中会深有感触地说,水是山东发展的最大资源制约要素,这几年山东下定决心“根治水患、防治干旱”,三年来落实水利投资1564亿元,胶东调水、引黄济青改扩建等工程相继建成。“仅今年主汛期前,我们就完成了1643项重点防洪工程。今年,沂河遭遇60年以来最大洪水,沭河遭遇56年以来最大洪水,但没有造成大的损失,也没有一人因灾死亡,水利设施加快完善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动力活力
“十三五”期间,山东“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省级权力事项大幅压减,形成制度创新、流程再造成果70多个,企业开办时间由2016年的20天压缩到1天。一系列改革举措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截至目前,山东市场主体数量接近1200万户,比2015年末增加近1倍;上市公司达到334家,增长43%。
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山东大胆闯、大胆试、大胆改,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国企国资改革,加快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一系列革故鼎新的大动作令人印象深刻。
“对港口一体化改革,省委、省政府站位高、决心大、措施硬。如果没有这些,港口整合就是痴人说梦。”省港口集团董事长霍高原说,整合之前,山东港口众多,性质比较复杂,且发展基础不一,低效竞争、同质化竞争现象非常严重。去年8月,省委、省政府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作出了推进全省沿海港口一体化改革、组建山东省港口集团的重大决策,开启了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大幕。一年多来,省港口集团一体化改革多点突破,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尽管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港航业遭遇重创,但省港口集团却“逆势增长”,领跑全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4亿吨,执全球港口之牛耳。
“做大规模后,我们将更加注重港口能级提升。”霍高原说,从长远看,一体化改革将加快实现山东港口从装卸港向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升级,更加有利于山东发挥位于“一带一路”海陆交汇点作用,更好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十三五”时期,山东推出45条“硬核”措施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获批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战略平台,举办了首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等重大活动,为高质量发展开拓了空间、增强了动力。
济南海关关长赵儒霞对几个逆势上扬的数据如数家珍:今年前8个月,山东外贸进出口增速首次实现由降转增,此后逐月递增,1.5%、4.2%、5.8%、7.3%……累计进出口增幅不断刷新历史新高。“全球贸易断崖式下跌的2020年,山东外贸地位反而更加稳固,这得益于山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也得益于山东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
“做好明年乃至‘十四五’时期山东经济工作,我们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赵儒霞说。
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增进民生福祉
“十三五”期间,山东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决策、办事情,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就业更加充分,教育质量逐步提升,医疗事业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
在2018年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基础上,山东又连续两年做好“精准”文章,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期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51.6万,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年均收入增长幅度达22.6%,远高于全省农村居民收入平均增长水平;865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达标退出,扶植起一批产业扶贫项目,带动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各方面发生巨变。
“过去,菏泽黄河滩区的居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全市的80%、全省的不到60%。”菏泽市委书记张新文介绍,为给滩区群众一个“稳稳的家”,省委、省政府从土地、财政、产业、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综合施策,菏泽努力克服迁建过程中的一系列难点问题,28个新建村台今年将完工24个,剩下的4个明年5月前也将完成,“山东60万滩区群众将彻底摆脱‘三年攒钱、三年筑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的循环。”
“山东人均可用财力在全国并不靠前,但省市县各级始终聚焦脱贫攻坚持续加大投入。”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副厅长,省扶贫开发办主任崔建海说,“没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没有强大的组织保障和严格精准的考核监督,不可能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省社会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城乡保障水平更加均衡,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医保是重大民生工程,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没有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没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绝不可能获得群众认可。”省医保局局长张宁波说,全省医保覆盖超过9600万人,系统每天要结算约60万人次,支付资金5亿元左右。山东持续推进医保改革,在全国医疗保障系统行风建设专项评价中排名第一,接连解决经办流程繁、办理时限长、信息不共享等一系列难点痛点堵点。接下来,我省还将开展普通门诊省内及跨省联网结算,实现医保个人账户省内“一卡通行”和高频服务事项“跨省通办”;提升门诊保障水平,常态化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减轻群众负担,维护医保基金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山东将九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提升22%以上,最高达94%,提标后,我省保障标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惠及350多万人。
强化系统观念,统筹抓好各项工作
五年来特别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山东强化组织领导,强化系统观念,一体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统筹抓好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各项工作,在经济发展逆势上扬、经济质量稳步提升的同时,区域发展更趋协调,乡村振兴健康有序,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治理扎实有效。
“‘十三五’时期,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得益于系统思维和科学思维,省委、省政府在重大问题的谋划部署上非常注重集思广益,非常注重科学决策,在谋划决策中体现了系统观念。”淄博市委书记江敦涛认为。
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是山东必须坚决扛起的重大政治使命,也是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历史机遇。山东着力优化空间布局,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格局。“目前,山东半岛城市群基本形成了核心带动、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态势,并且向上向好的态势越来越明显,这是山东区域战略布局带来的成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周连华说。
周连华表示,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山东突出高质量发展,着眼于新旧动能转换,系统进行谋划推进,“既着眼于新旧动能转换,又着眼于产业链供应链的提升,同时重点增强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坚守安全、稳定、生态环境等底线,使山东的发展在安全的基础上系统向前推动。”
“十三五”时期,山东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与2015年相比,预计万元GDP能耗下降21.8%,PM2.5浓度下降35%,优良天数比例提高13.5个百分点,设区市黑臭水体全部消除。“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根本在于减少排放,而减少排放根本出路在新旧动能转换。”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宋继宝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就环保抓环保,“今年,山东出台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见和省级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制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目录清单,已经构建起了‘大环保’工作格局。”
带着“十三五”时期满满的收获和宝贵的经验,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乘势而上,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就一定能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紧紧抓住山东发展“黄金期”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②
(大众日报2020年12月28日一版)
□ 本报记者 付玉婷 李振 王建
正确辨识形势是明确工作方向的前提。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指出,山东既有全国的“普惠”机遇,也有自己的独特机遇,各种有利条件正加速集聚,叠加形成发展“黄金期”。抓住用好机遇,充分释放各种优势潜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就会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今年山东各项政策措施见事早、行动快,有效对冲疫情不利影响,经济运行逐季改善,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创造性应对中,危能化为机,‘黄金期’的提法充分体现了山东的发展自信。”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下称“产研院”)院长孙殿义十分关注新发展格局催生的对科技自强自立的巨大需求,“山东雄厚的工业基础、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提升科创能力提供了优渥土壤,要用好这个机遇。”
从一人筹建到两千余员“大将”,从零起步到诞生多项科研成果,来山东刚满20个月的孙殿义见证了产研院的成长。“明年我们将量产四款高端芯片,以一款激光芯片为例,不仅解决‘卡脖子’,性能在国际也处于领先。”他表示,山东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打造更多类似产研院这样利于释放科创活力的小环境、大环境;另一方面则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帮企业有效整合科技资源,以更加市场化更可持续的方式破解创新难题。
“强化企业创新,离不开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壮大人才队伍,今年来鲁‘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是去年的2.1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王英龙说,目前济南、青岛、烟台已根据各自优势开展实验室布局,下一步要继续加强顶层设计,厘清如何发挥省、市积极性,对接产业具体问题,完善实验室建设运行的各项体制机制。通过打造一批高水平实验室,为山东汇聚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和机构。
没有有效的制度体系作保障,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就无从谈起。“十三五”期间,我省正是通过在改革开放上持续加力,破除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有效激发了内生发展动力。青岛国际院士港综合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杨建斌认为,下一步还要在制度和政策供给上加大力度,在要素和服务供给上创新机制。
“一个项目从实验室到中试阶段投资风险最高,很难得到资本支持,一些好苗子因此难以壮大,需要制定出台一系列的政策,鼓励资本助力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创新项目。”杨建斌说。
山东产业门类全,有抢抓机遇、开创新局的比较优势,做好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则能放大这一优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于海田介绍,我省已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强”产业的35条产业链展开系统梳理,借此厘清产业发展优势、短板,为下一步有针对性的“双招双引”和地方产业园区建设提供具体指导。“比如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普遍存在补链需求,这也是一些新兴产业体量上不去的主因。国内若没有,就通过研发补齐;国内有的,节点不大,可直接招引,节点足够大,山东又有足够的市场支撑,那我们也完全可以自己做。”他提到,这个过程山东会集中培植一批具有“链主”地位的领航企业,牵引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协同发展,同步解决产业生态优化的问题。
国资国企特别是省属企业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攻坚之年。省国资委副主任高长生指出,国资布局虽然较“十二五”有所优化,但仍存在全而不优、层次不高,在产业链高端环节、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不足的问题。“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为省属企业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增创竞争优势搭建了良好平台。”他表示,省国资委将发布“十四五”全省国有资本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规划,坚持“一盘棋”优化国资布局,同时统筹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领域年度重大投资,为畅通全省经济循环、促进各类要素流通提供服务保障。
经过三年负重奋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正向“取得突破”加速迈进。去年,山东钢铁集团淘汰炼铁产能465万吨,7个项目列入新旧功能转换重大项目库,“影响行业运行的产能过剩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下一步要靠系统发力破解发展质量和效益迈上新台阶的新课题。”山东钢铁集团董事长侯军介绍,集团正优化钢铁贸易及服务等多元产业布局,加强与钢铁产业链企业的战略合作,打造更高效、更快速、更安全、收益更高的生态圈。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山东是重大机遇,将释放更多政策红利。一年来,山东科学谋划沿黄地区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工程项目,努力扬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龙头”。东营市委书记李宽端透露,东营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都突出了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的衔接,强调坚持生态优先、创新优先、基础设施优先,进一步优化完善全市生态布局、产业布局和城镇空间布局,强化项目梳理论证,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盘子”,努力在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中走在前列、争当标兵。
“山东发展的‘黄金期’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厚爱和悉心指导,来自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来自山东自身一些优势条件,也来自山东人的苦干实干。”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徐闻认为,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这个“黄金期”更显来之不易,对全省上下坚定信心、振奋士气、保持战略定力,优化战略布局至关重要,可以说是变局中谋新局、危机中得先机的重要支撑,“真正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键还在各级领导干部,要培养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思想解放、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着力提升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着力提升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能力和水平。”他表示,党校(行政学院)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聚焦高素质、专业化,做好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员头脑的工作,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性、制约性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为省委、省政府决策建言。同时,总结好山东创造的先进经验做法和典型,使更多的山东典型、山东经验、山东探索走向全国。
“国家战略和我们自身的各种动力因素交汇融合,将汇聚起破除任何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周连华表示,抓住这个宝贵时期,用好各方面机遇,山东经济一定会迎来突破性的跃升。
积极探索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③
(大众日报2020年12月29日一版)
□ 本报记者 代玲玲 付玉婷 赵丰
2020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将全面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我国经济工作将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来展开,我们必须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积极探索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提高国内需求、居民消费、居民收入、自主可控技术、高端产品进出口的比重。
以创新驱动引领新旧动能转换
“作为经济大省、开放大省、人口大省,山东一直处于国际国内双循环之中,但要全面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则需要在战略上布好局,在关键处落好子。”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周连华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作出全面部署的基础上,注重采取关键举措以小带大、以点带面,在一些关键点上发力见效,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构建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是关键之举。“以更大力度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被摆在我省明年十项重点工作之首。省科技厅厅长唐波表示,在省级科技投入再增长10%的基础上,明年我省还将逐步提高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比,并将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纳入各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提高企业牵头承担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自筹资金与省级财政科技资金配比,开展科技股权投资改革试点,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此外,持续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聚焦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集中优势资源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战略任务,探索“揭榜挂帅”全球引才制度。
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增创新优势、展现新担当,山东的“牛鼻子”和“总抓手”还是坚定不移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这其中,制造业无疑是我省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会议在此方面着墨颇多,提出要持之以恒落实“三个坚决”,突出制造业主战场,对标德国制造,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据了解,这是我省首次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制造业对标德国。
铝产业是滨州市第一大支柱产业,市委书记佘春明告诉记者,为改变铝业“大而不强”问题,滨州市推动魏桥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信信托实施战略合作,成立魏桥国科研究院,让科学家、实业家、金融家“握指成拳”,推动“创业魏桥”向“科技魏桥”演变。今年,魏桥集团销售收入预计2970亿元,利税226.7亿元,创历史新高。全市高端铝产品占比从2019年初的24.7%提高到今年的46%,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唯一的高端铝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下一步,滨州在坚定不移大力发展‘四新’经济的同时,将坚定不移淘汰出清落后产能,坚定不移大力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国际化。”佘春明说。
打通消费堵点,释放内需潜力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更大力度挖掘释放内需潜力,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推动供需实现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重大基础设施、新基建、新型城镇化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投资力度将再加码,以人民生活品质升级带动消费升级。会议尤其强调投资的“精准有效”。
省通信管理局局长张洪溢表示,明年山东将在现有5.1万个5G基站基础上再开通4万个,这个过程就有明确的“应用牵引、精准建站”导向。“适度超前覆盖基础上,发展5G必须将重点放在应用。”他提到,山东在矿山、港口、农业、医疗等领域已涌现出许多典型应用,下一步是哪里有项目、哪里有需求率先往哪里建,在“以建促用、以用促建”中推动更多创新应用走入现实生活,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也为消费带来新增长点。
扩大消费不是简单刺激消费,将难点、堵点打通,潜力才能更好释放。“受消费环境不优、流通渠道不畅等影响,乡村居民用车电动化率不到1%,仅为城镇居民的1/3。”省工信厅副厅长靖士宽介绍,11月末我省遴选20家企业的36种新能源车型深入我省农村地区展开推广应用,在此过程中会统筹解决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的问题,并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给予多方面政策支持。据了解,包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夜间经济、银发经济等都将迎来相关专项措施,并通过落实好就业创业政策和社保、分配等制度,让老百姓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疫情发生以来,我省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并非只着眼最终消费,而是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高效衔接中构建坚强的内需体系。会议将畅通高效的流通也作为了下一步挖掘释放内需潜力的重点,推动以大流通促进双循环。
“‘齐鲁号’欧亚班列密度和效率会进一步提升。”山东高速集团董事长邹庆忠透露,2018年发展至今,“齐鲁号”从一个交通基础设施演变为多产业融合、多领域联动的平台,下一步会努力争取更多国际线路,并面向各地需求优化省内线路,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丰富性,以顺畅的物流通道为新格局提供好支撑。
深化改革开放,畅通内外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深化改革开放。会议提出,要以更大力度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巩固提升九大改革攻坚成果,深入落实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政策措施,推动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
“今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对改革开放进行再部署,体现了山东对于改革开放一以贯之、坚定不移的态度。”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主任范宗杰说。
会议明确指出,改革要突出市场化取向,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对此,省政协副主席韩金峰认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着力点是建设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要求山东作为北方第一经济大省,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方面要再发力,深入研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体制机制,各类生产要素的配置尽最大可能放给市场,政府发挥好引导、指导、监督作用。
开放要向更高水平迈进,推进境外资源开发,深化与日韩地方和港澳台交流合作,擦亮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等招牌……一系列继续扩大开放的部署再次向世界释放鲜明信号,山东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今年以来,面对世界新一轮大变革大调整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中日韩三国合作抵御风险、携手面对挑战的必要性急速上升,特别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为中日韩三国搭建起经贸新桥梁,更将促进中日韩自贸协定(中日韩FTA)谈判提速。省贸促会会长于风贵表示:“坐拥毗邻日韩优势,山东应抢抓先机,进一步加强中日韩地方产业合作,携手打造区域性产业链,使之成为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的重要突破口。”
作为对外开放的门户,港口的高质量发展是高水平开放的必然要求。“山东是沿黄流域最经济便捷的出海口,地处‘一带一路’十字交汇点,连接南北、沟通东西,是双循环的双节点,更是RCEP协定中面向日韩和东盟的‘桥头堡’,区位优势突出。山东港口要发挥好‘棋眼’作用,必须找准定位。对标世界一流港口,我们提出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对此我们有底气,有能力。”省港口集团董事长霍高原说。
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④
(大众日报2021年1月2日一版)
□ 本报记者 王建 代玲玲 李振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着眼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今年要抓好的十项重点任务,为做好经济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工作着力点。
以更大力度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被放在今年十项重点任务的首位。“这与中央经济会议提出的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脉相承,体现了对科技创新的空前重视。”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春秋说,落实会议精神,科协将发挥好科技工作者之家的作用,让科技工作者在遇到困难时想得起、信得过,同时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把科技工作者组织到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努力解决“卡脖子”的问题。
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础。省教育厅厅长邓云锋表示,将紧紧围绕发挥教育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中的动力源作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支持重大科学技术攻关,为山东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
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金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地方的创新能力如何,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利用得怎么样有直接关系。”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峰建议,要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一批企业挂牌上市,同时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打造支持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撑体系。
新发展格局对新旧动能转换提出了更高要求,会议提出要以更大力度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下一步,将聚焦‘三个坚决’、10+4创新机制和科技自立自强三个方面加快突破,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周连华介绍。
“2020年,我们投资了112个项目,投资额超过150亿元,全部属于八大发展战略和‘十强’产业领域,投资数量和规模分别同比增长261%、118%。”省财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文旭说,下一步将按照财政金融政策联动的功能定位,着重服务全省重大项目落地,提升产业支撑力,聚焦优势领域,培育一批领航型企业,带动一大批配套企业,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基地。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与实施国家重大战略有机衔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山东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要做好基础性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挖掘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所释放的政策红利。”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徐闻建议。
山东社科院党委书记郝宪印认为,实施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山东应该着力从三个方面突出特色和比较优势:在生态保护方面,首要任务是统筹黄河河道、岸线和滩区生态建设,加强沿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系统保护;在促进高质量发展方面,要加强与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携手打造黄河科创大走廊、黄河现代产业合作示范带;积极发挥山东作为黄河流域最便捷出海口的作用,构建东西互济、陆海统筹的沿黄大通道,以开放来带动整个黄河流域经济发展。
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要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促进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需要交通先行,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王其峰介绍,下一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重点围绕三大经济圈展开:“除了三大经济圈内部的互联互通,还要加强三大经济圈之间的互联互通,同时要打通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交通通道。”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础。淄博市委书记江敦涛表示,淄博将以数字农业农村为抓手抓好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储运、销售的数字化智慧化,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的数字化,通过数字化赋能农业生产全过程、农村工作全领域和农民生活各环节,使农业农村有更好的发展。
会议提出实施种子工程攻坚行动,这让寿光三木种苗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树森格外激动。刘树森曾是一名进口种子代理商,多年代理洋种子的经历让他深知种业“卡脖子”之痛。2012年,三木种苗取消了进口种子代理,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育种上,目前已有超过60个品种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他认为,我国种业自主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特别是核心技术创新不足,必须加大育种核心技术创新。要进一步改善评价和激励机制,对新品种的评审更多突出需求导向和市场导向,另外就是将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育种研发资源引向企业,使优质的种子品种更好实现市场化。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打好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特色牌,以更大力度建设海洋强省。省海洋局局长张建东介绍,2021年将围绕海洋强省建设开展海洋重大问题研究,特别是针对疫情之后全球涉海产业链、供应链变化的趋势,聚焦培育海洋重点产业和关键环节,研究建链、补链、强链、延链的政策措施。另外,还将围绕“十四五”时期海洋经济的发展,编制好海洋科技发展、海洋生态修复、海岸带保护和旅游发展等一系列规划,并分产业谋划、储备、建设投产一批大项目。
会议提出要以更大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启动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源于全社会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投入结构的改变,启动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举措。”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宋继宝表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持续加力,让山东的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
以更大力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省卫生健康委主任袭燕表示,目前,我省基层面临着基础设施陈旧,公共卫生医师、全科医师等专业人员缺乏,对新发疾病识别、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能力不足等问题,要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公费医护专业学生培养规模,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重大疫情防控要求,兜牢基层公共卫生“网底”。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兵 梁旭日 整理报道)
责任编辑: 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