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意在威海”丨26项为民办实事行动!威海社会帮扶暖人心

大众日报记者 郑莉

2023-05-26 22:51:19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5月26日上,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满意在威海”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民政、残联、人社等部门相关负责同志介绍社会帮扶领域有关情况。

多年以来,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让老年人和困难群体实现“老有所养、弱有所扶”,正在成为现实。今年以来,围绕更好的做好社会帮扶工作,威海市民政局联合市残联、人社、住建、卫健、医保等13个社会帮扶相关部门,立足各领域职能,推进主动帮办日、实施兜底保障的精神疾病患者免费集中收治等26项为民办实事行动,努力让社会帮扶对象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01

坚持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推进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

威海坚持城乡统筹,稳步搭建覆盖城乡、服务均衡的养老服务体系。

构建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制定出台鼓励支持城乡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文件24份,加大对社会力量的扶持力度。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率先探索构建区市、镇(街道)、村(社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设施网络,打造“一刻钟”养老服务圈。

加快服务设施提档升级。通过改造扩建、整体翻建、设施更新等多种途经,推进养老机构升级,实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行动,设施配建率达到100%。实施乡镇敬老院社会化改革,提升农村养老设施,社会化率达到92%。投入7亿多元,升级敬老院设施设备,提升管理服务,将32处镇级敬老院优化升级为14处区域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全部实施国家二星级以上养老服务标准。

打造城乡助餐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出台城乡老年餐桌指导意见,实施老年餐桌建设三年行动,已建成城乡老年餐桌1066处,覆盖1318个村(居),日均服务3万人次。在城市,探索“公益性+市场化”模式,通过政府补贴一块、企业让利一块、老人承担一块,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实惠的“一餐热饭”。在农村,创新“信用激励+志愿服务”模式,通过信用积分奖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打造“信用超市”、“信用小菜园”等,全市成立志愿服务队伍500多支,为近1.7万名老年人提供免费午餐。

探索推广互助养老模式。以首批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为契机,引导社会力量、老年群体参与互助养老,以“小投入”解决“大需求”。在城区,探索“积分养老”模式。老年人通过参与社区治理、志愿服务等方式获取积分,用积分兑换商品或服务,累计形成积分78.1万分。在农村,试点睦邻互助养老模式。设立睦邻互助点,从网格员、村民代表、低龄老年人中招募睦邻互助员,配套建立信用积分奖惩、监管机制,为农村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提供探视、居家、应急、转介等服务,实现农村老人“养老不离村”“服务送上门”。

02

坚持机构与居家相结合

推进养老服务优质化发展

不断推动模式创新,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以居家为基础,打造虚拟养老院。依托6012349便民热线,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通过一部热线电话、一个指挥平台、一批加盟企业、一套管理机制的方式,整合各类服务机构3503家,“一站式”提供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紧急救助等200多项服务。目前,平台入网老年人21万人,日均呼叫量3500余次,提供上门服务50余万次,实施紧急救助485例,帮助165位老人安全回家。

以社区为依托,发展嵌入式养老服务。为满足老年人原居养老需求,依托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引进专业养老机构,推动日间照料设施升级,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社区养老服务品牌。通过“一张家床、一份协议、一次改造”,免费为5500多名困难老年人设置家庭养老床位,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基本照护服务。同时,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失能老年人,试点“政府补一点、个人拿一点”的社会化家庭养老床位。

以机构为补充,大力推动养老服务品牌建设。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全市建成162家养老机构、3.9万张养老床位,其中护理型床位3.1万张,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委托经营等途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全市养老机构社会化率达到95.7%,全市星级养老机构占比达到84%,其中五星级养老机构5家。

以养老项目为抓手,持续扩容普惠养老服务。健全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明确面向全体老年人的29个养老服务项目。连续多年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市级每年将52%以上的福彩公益金用于养老服务,累计投入1.3亿元,实施护理型床位建设、嵌入式社区机构建设、失智老年人防走失等18个项目,三年来投用普惠养老床位2650张、发放防走失手环4万余个、建成街道(镇)综合养老服务机构75处、配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127处。

03

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全力兜好基础民生底线

立足兜底保障高效、精准、全覆盖,强化工作机制和工作网络建设,全力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建立“3+4”社会救助保障网络。在全省率先建立健全市、县、镇三级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人口、临时救助对象、重度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脱贫人口、困境儿童、“三留守”人员等9类困难群体与基本生活、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残疾康复等N项救助政策,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相衔接的“9+N+1”多层次梯度式社会救助体系。全省率先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社会救助工作网络,率先实现市、县两级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全覆盖,镇街全部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所有村居建立社会救助工作站,为困难群众申请救助提供政策咨询、帮办代办等服务保障。

统筹打造精准高效的智慧救助模式。把信息化“大数据”作为新时代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抓手,努力让群众办事少跑腿甚至不跑腿,全市整合17个部门23类73项救助资源信息,建立了全市32个救助部门统一使用的“威救你”救助综合信息平台,搭建起全市11万条社会救助信息的“大数据库”,实现救助数据在线查询、救助业务在线审批、社会力量帮扶在线共享,该信息平台的建设经验获评国家工信部“星河”大数据应用优秀案例。全省率先突破金融资产核对瓶颈,实现市域内所有30家银行、53家保险机构金融资产核查全覆盖,与14个部门98个单位建立涵盖41类96项经济信息互联核对机制,今年试点10家银行、11家保险机构全国范围核查比对,实时核对经济信息,精准认定救助对象,确保救助公平公正。

全力提升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能力。线上,升级“威救你”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研发“黄橙红”三色预警系统,针对数据库救助对象信息,按照黄色预警长期监测、橙色预警重点关注、红色预警及时介入的原则,对全市低收入人口动态实时监测。线下,督促指导镇街及时做好预警人员的入户走访排查,通过线上预警与线下排查相结合,将困难群众及时纳入相应类别救助群体范围,努力推动救助工作由“被动申请”向“主动发现”转变。

04

坚持慈善与救助相结合

满足困难群体个性化需求

重点以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质量为目标,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帮扶,努力让救助更可及更有温度。

“需求+项目”,推动慈善帮扶与社会救助衔接。坚持“群众点题,政府搭桥,慈善参与,精准施救”的工作理念,全面摸清困难群众需求底数,以群众多样化需求为导向,积极创设个性化慈善帮扶品牌,充分发挥慈善总会力量,主动对接爱心企业,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慈善帮扶。目前全市共设立冠名基金313个、总额1.32亿元。在开展好慈善大病救助、遇困大学生救助等传统项目的同时,积极实施“威海国际·燃起生活希望之光”血友病救助、“阳光洒满窗·家家悦”肢体康复资助、“迪尚·安心生活”纸尿裤发放、“海马·自由呼吸”吸氧机康疗、“海洋天堂·满天星”孤独症康复等慈善救助活动,2022年以来累计支出善款8428.31万元,进行助医、助学、助困、助老、助残等活动,惠及困难群众5.41万人次。目前,正在组织开展全市慈善项目品牌大赛,现已征集18个项目,近期将组织评选,引导、支持更多爱心企业积极参与慈善事业。

“党建+公益”,激发社会组织参与救助热情。持续擦亮“威海红帆”社会组织党建品牌,创新“党建+公益”救助模式,依托在全省率先实现镇街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全覆盖的优势,培育便民服务类、公益慈善类、邻里互助类等社区社会组织7846个,累计投入2220万元,通过公益创投的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在关爱特殊群体方面打造品牌项目316个,6万余人次受益。

“信用+志愿”,引领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活动。以推进全国信用示范城市建设为抓手,联合发改等部门推广帮扶积分兑换“海贝分”信用制度,对参与社会救助的个人给予加分奖励,引领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活动。依托全市72个镇街社工站,发动志愿服务团队1153个、志愿者1.2万人,靶向对接需求,精准解决遇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22年度累计开展低保核对、居家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项目144个,累计开展活动3167场次,惠及5.67万人。

下一步,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扎实做好26项为民办实事行动,深入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建立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快推进低保扩围增效,真正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让困难群体“应保尽保、应助尽助”。

★威海在关心关爱残疾人方面都开展了哪些工作?

近年来,威海将满足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重要工作目标,着力构建三个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努力为残疾人办实事办好事。

构建高水平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探索开展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残疾预防、筛查、康复一体化服务,近五年来全市残疾人累计得到康复服务20余万(人次),康复需求服务覆盖率已提升到100%;先后为400多名听障夫妇、听障儿童免费提供遗传性致聋基因检测服务;在全省率先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标准提高到1.8万元/年,累计救助残疾儿童3359人次,极大减轻了他们的家庭经济负担;投入1600余万元,为残疾人开展辅具适配服务近2万人次;为2000余名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居家康复服务,康复训练有效率达90%以上。

构建高质量的促进残疾人就业体系。在全省率先出台保障和促进残疾人就业创新政策,救助特困残疾人3329名,扶持13080名残疾人实现了各种形式的就业。创新实施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政策,已建成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32个,安置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累计201人。创新实施就业奖补政策,有效激发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积极性,实施“共享阳光·残疾人就业创业工程”,每年安排资金80万元、对残疾人就业基地给奖补,安排资金18万元、对残疾人致富能手和创业标兵给予奖励。实施超比例奖励政策,对用人单位每超过规定比例安置1名残疾人就业,奖励用人单位6000元。实施职业介绍奖励政策,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每介绍或吸纳1名残疾人稳定就业满1年,给予一次性700元奖励。

构建多方位的残疾人权益维护体系。无障碍环境建设日趋完善,将无障碍环境纳入精致城市、文明城市建设大局统筹推进,开设了手语栏目,盲道总长度达到1457公里、坡道2514处,55处公园、143座公厕配备了无障碍设施,帮助6881名重度残疾人完成家庭无障碍改造。“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全面铺开,已建成32处,就近就便为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日间照料、社区康复等服务1000多人次。全社会扶残济困氛围愈发浓厚,以威高集团、长城爱心大本营为代表的56家爱心企业和社会组织,常年开展助残活动,成为文明威海、幸福威海、精致威海的靓丽品牌。威高集团连续19年开展“威高光明行动”,累计捐善款3246万元,帮助23268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威高集团、威海长城爱心大本营、威海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先后被表彰为全国助残先进集体。

★是否办理残疾人证才能享受有关政策,符合什么条件才能办理残疾人证,都能享受哪些优惠政策?

除了0-6岁残疾儿童申请康复救助不需办理,享受上述其他政策和服务都需办理残疾人证。

关于残疾人证办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误区,认为只有天生残疾才能办残疾人证。其实残疾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可能产生。大体来说,以下三类人可以办理残疾人证:一是病理损害。由于疾病或外伤所导致的现代医学条件下尚无法使之完全“复原”的器官或组织的“终局状态”。比如遭遇车祸,造成截肢、瘫痪等。二是生理功能障碍。由于病理损害导致的躯体生理功能或精神心理功能的低下或丧失。比如老年痴呆、中风导致的偏瘫。三是社会功能障碍。由于生理功能障碍或病理损害造成的在完成与其年龄、性别、文化相适应的社会角色方面的困难。比如孤独症、精神类疾病等。残疾人证坚持申领自愿、免费、属地管理原则。凡符合残疾标准的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及多重残疾人均可申领残疾人证。

实际上,残疾人证不仅是残疾人身份的证明,也是残疾人享受优惠政策的必要凭证。国家目前能享受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种:如果是重度残疾人,可申请护理补贴,现行标准为:一级残疾每人每月181元,二级残疾每人每月151元;如果有低保,只要办理残疾人证,可再申请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现行标准为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201元,轻度残疾人每人每月151元。除此之外,残疾人还能额外享受很多福利。比如:在文化生活方面,残疾人可免费或以优惠价格参观和进入风景名胜区等场所。场所内的缆车、游园车等交通工具,对残疾人减半收取费用;在出行方面,残疾人可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在养老保险方面,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300元档的缴费标准由政府代缴;在医疗保险方面,重度残疾人在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时,按照450元标准由政府补贴。残疾人在医疗机构就医挂号免交普通挂号费;在辅助器具使用方面,0-17岁、一二级、享受低保、建档立卡政策的四类持证残疾人适配补贴目录内的辅助器具,不超过限额的按实际价格给予全额补贴。在教育方面,残疾儿童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可享受15年免费教育。中等及以下学校残疾学生免杂费、住宿费、书本费,补助生活费和随园保教残疾儿童免除保教费、伙食费政策。残疾学生可享受特殊学习用品、教育训练、交通费等补助,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不低于4000元。

★“主动帮办日”相关活动内容有哪些?

此前,部分遇困群众由于对救助政策不了解、程序不熟悉以及自身行动不便等原因,未能及时申请救助事项。今年4月份市民政局下发了《“转作风 树新风 主动帮办日”行动实施方案》,将每月6日确定为“主动帮办日”,组织基层民政工作人员深入群众,主动上门走访。一方面宣传威海社会救助政策,提升群众政策知晓率。另一方面,为申请救助材料不齐全、不完备以及自主申请有困难、能力不足的群众,提供帮办代办服务,及时帮助他们提交救助申请,补齐申办材料,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让遇困群众尽早尽快享受政府救助,切实提升威海社会帮扶温度。

★哪些人符合兜底精神疾病患者免费集中收治的条件?收治后都能享受到哪些政策优惠?

为减轻困难家庭的经济压力和照护负担,改善精神疾病患者基本生活和康复治疗条件,威海在全省率先免费集中收治特困人员的基础上,联合市政法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医保局、市残联出台《关于开展低保对象重症精神疾病患者集中收治工作的通知》。对全市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中患有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持久的妄想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等7种重症精神类疾病的人员,按照“自愿集中、愿进全进”的收治原则,将其免费收治在二级以上精神专科公立医院。收治机构负责收治对象在集中收治期间的衣、食、住、医等日常服务,保障收治对象享有基本康复治疗和生活照料服务。无需个人负担集中收治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目前,威海已免费集中收治336名救助对象,今年委托市社会福利中心对全市分散居住的低保、特困重症精神病患者试点开展免费定期随访义诊,努力实现“救治一个病人、解放一个家庭、和谐一个社区”。

★在满足困难失能老年人养老照护需求方面,今年威海有哪些具体措施?

为保障困难失能老年人养老照护需求得到有效满足,近几年,探索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居家上门服务等项目,受到老年人广泛好评。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去年,市民政局成功争创民政部、财政部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重点对经济困难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为保障工作顺利推进,会同市财政局制定下发了《威海市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实施方案》(威民发〔2022〕30号),并指导区市因地制宜出台配套文件和政策。今年,预计投入5300余万元,为全市4857户分散特困供养人员、低保对象、低保边缘等家庭建设家庭养老床位,为9715名经济困难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开展居家上门服务工作。截至目前,家庭养老床位已开工建设2272张、完工931张。

★今年威海在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上有哪些工作措施?

截至4月底,威海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40.5万人、70.5万人、66.3万人,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为了把更多的职工和居民纳入国家社会保障范围,享受到威海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按照“覆盖全民、统筹城乡”的要求,着力打造“全民社保”。

强化政策促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好国家、省社会保险政策要求,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例如在工伤保险方面推进建设工程领域等按项目参保、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保等,努力做到制度安排更加公平,覆盖范围更加广泛,全市劳动年龄内的从业人员基本纳入了参保范围。积极落实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缓缴社保费分期补缴等政策,减轻缴费负担,促进应保尽保。

强化数据驱动。聚焦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开展大数据比对筛查,精准确定未参保和中断参保人员,有针对性地扩面参保。

强化宣传发动。开展社保政策进企业、进社区、进村居等活动,计划结合《社会保险法》实施12周年,开展专题普法活动,解读社保政策的利好,让职工和居民明明白白参保缴费,也能够按时足额享受各项社保待遇。

★威海在落实社会保险待遇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优化经办服务。推行延时服务、上门服务、文明服务等制度,优化社保服务体验,打造了“ai社保”服务品牌。深化社银合作机制,在全省率先打造社银一体化自助终端,提供查询、参保缴费等25项业务服务,方便群众就近办事。完善了社保待遇领取资格大数据“静默认证”体系,推进“智慧人社”和工伤智能一体化平台建设,打造了“网厅+微信公众号+自助终端+机器人”智慧服务体系,业务线上办理量占比超过93%。

持续提高待遇标准。连续多年调增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威海领取待遇人数与人口的占比,待遇总体水平位居全省前列。近日,国家下发了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目前省里正在拟定具体调整方案,市人社部门将按照国家、省的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及时进行调整,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到位。

按时足额发放待遇。强化基金预算管理和动态监测,确保基金安全运行。今年以来,为威海85万名退休人员和居民领取待遇人员,共发放养老保险待遇48.7亿元;为3436名工伤人员发放工伤保险待遇1亿多元;为1.8万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待遇1.4亿元。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郑莉 通讯员 王小云 报道)

责任编辑: 彭辉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