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丨统筹推进“五大振兴”,全力打造乡村振兴乳山样板!
大众日报记者 陶相银
2023-11-29 17:22:09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11月29日下午,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乳山市相关负责同志及当地农业农村局、乡镇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乳山市乡村振兴有关情况。
乳山市围绕“打造乡村振兴乳山样板”的目标,精准发力、多点突破,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近年来,先后争获“国家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首批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县”等称号。
放大优势,突显特色
在乡村产业振兴上取得新突破
立足乳山的资源禀赋,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为导向,推进农业产业区域特色化、经营规模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新格局。
推动特色农业连片发展。深入挖掘镇域比较优势,按照“培育一个产品、形成一个产业、打造一个小镇”的思路,发展了“海阳所牡蛎小镇”“大孤山大姜小镇”等9个特色产业小镇,推动特色农业连片发展,牡蛎养殖达60万亩,苹果种植超23万亩,花生种植约28万亩,打造300亩以上特色农业园区93处。
推进特色农业标准化发展。以胶东伯瑞、百星农业、蓝山庄园等为代表的蓝莓种植企业,引领发展露天蓝莓5000余亩,大棚基质蓝莓500余亩;实施种业兴农行动,推进脱毒姜种组培中心组建,培育扩繁蓝莓新品种400万株、草莓种苗40万株,引进推广日本红瑶、烟薯29等地瓜品种9000亩;大力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培育一批具有较高市场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农产品品牌矩阵,全市“三品一标”产品数量达到150个。
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立足25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推动特色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获评省级农产品出口产业集聚区,培育了威海市级农业特色产业“链主”企业9家,延伸了海洋食品、花生制品等食品加工企业110多家。建设专业的现代食品产业园区,吸引80余家涵盖生产、研发、销售等全产业链企业聚集发展,形成了海洋制品、畜禽制品、花生制品等7大品类,产品达400余种,年加工量100余万吨,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超15家,行业规模达60亿元。
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抢抓“威海市千里山海乡村振兴路”战略发展机遇,乳山以农为媒,以路为介,精心设计打造了乳山南部滨海路和西部环山路2条精品采摘观光路线,串联了4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6个3A级以上生态旅游景区,结合“好客山东·乡村好时节”活动,推出“山水画廊”“滨海逸趣”“牡蛎品鲜”等乡村旅游线路,举办下石硼汉服桃花节、城郊蓝莓采摘节、银滩海浪啤酒节等系列活动,吸引游客200余万人,拉动消费5000余万元,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
优化政策,健全机制
在乡村人才振兴上取得新突破
注重人才招引,健全乡村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增强乡村振兴人才引进的精准性、实用性。
广开门路 “引”才。全面发挥省级、市级乡村人才振兴扶持政策,以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为载体,招募乡村振兴首席专家237名,与多家高校建立合作机制,举办乡村振兴规划设计大赛,签约4个专家服务团,全市“齐鲁乡村之星”优秀人才达到26名。
不拘一格“育”才。坚持多元主体、分工配合,结合产业特色和农民需求,开展多形式、有针对性的培训。依托2处乡村振兴继续教育基地,开展电商直播、果树修剪、茶叶种植、牡蛎加工等涉农特色职业培训,今年以来,培训农村人才9000余人次,有效提升农村劳动者技能水平。
多措并举“借”才。推动乳山涉农企业与山东大学、山东省葡萄研究院、齐鲁工业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与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合作建立“国家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乳山(华隆)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与山东省农科院合作研发花生活性肽及相关功能食品,通过借力高校人才力量开展技术孵化转化、揭榜集成攻关,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凝心铸魂,固本培元
在乡村文化振兴上取得新突破
发挥红色文化优势,讲好母爱文化故事,建设红色文化高地,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的乳山特色。
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文明建设。坚持基层宣讲路线,成立新时代“红色乳娘”宣讲团等特色宣讲队伍,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主题,广泛开展党员干部、基层群众宣讲3400余场次,受众约160余万人次。创新启用“理论宣讲+文化文艺+网络直播”宣传方式,立足本土鲜活的红色乳娘资源,先后走进“乳娘家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场所开展专题宣讲报告会,线上线下受众超过117.9万人次。
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大力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能力,指导建设乡村书房,引导社会力量为提供专业化公共文化服务。今年以来,建设夏村镇花千墅、冯家镇小汤温泉等4处乡村书房,配送图书12000余册,开展“一村一年五场戏”免费送戏下乡活动3000余场,组织实施《传承古城文化 建设蛎乡美景》等6个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项目,围绕传统文化、乡村振兴等内容开展培训100余期。
“信用+美德”引领文明建设。坚持“信用+美德”双重引领,探索美德信用融合路径,在15个镇街启动美德信用基层示范点,依托601个村信用超市和153个“信用+暖心食堂”,开展“信用+志愿服务”“信用+精致农家”等系列活动1.5万余次,参与人数超13万人次,引领群众诚信守德效果明显。
内外兼修,以点带面
在乡村生态振兴上取得新突破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厚植生态底色,释放生态红利,谱写美好乡村篇章。
突出美丽乡村引领,围绕海景线、山景线、红色旅游线“三线”,有效联接沿线和美乡村示范村、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整治村容村貌,全面提升交通、绿化、综合景观,累计创建35个省级、96个威海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强化人居环境治理,以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着力解决农村脏乱差反弹问题,创新“红黄绿”验收模式,对全市601个村清洁村庄创建情况全覆盖督导检查8次,解决脏乱差问题7000余处,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省级清洁村庄覆盖率达到40%,威海市级清洁村庄全覆盖。
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公里、加固改造危桥6座,实施了河夏线林水-G308改造、能源路邹格段改造、134公里县乡路中小修、20公里村道安保和11.67万平方米村道中小修,通过“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评估验收。
党建引领,改革创新
在乡村组织振兴上取得新突破
以“整镇推进、整市提升”为目标,以“标准化+过硬支部”建设为抓手,聚焦问题、补齐短板,扎实推进农村后进班子整治,切实提升乡村组织振兴质量。
推动农村党组织全面过硬。实施村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全面规范”年行动,确定“示范”村195个,“创优”村377个、“强基”村29个,分类制定整顿提升台账,组织开展3期“抓亮点 补短板 促规范”擂台比武活动,29个“强基”村全部销号。
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建立市级“常年在村发挥作用后备人才”和“35岁以下后备人才”2个数据库,储备人才1795名,为村干部队伍提供“源头活水”。
助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实施“乡村共富”工程,以省“万村共富”行动为契机,对全市28个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重点关注,争取上级资金1400万元帮扶发展产业项目。开展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专项清理整顿行动,全面清理未实质运行、项目层次较低的合作社521家。成功争取中央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1处、省级党建综合阵地试点2处、“万村共富”项目28个,数量均位居威海市首位。
★今年乳山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如何?
今年以来,围绕“大抓经济、大抓基层”主题活动,以首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对标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和要求,大力实施“三抓三促”行动,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抓农业基础保障,促粮食生产稳定。围绕“稳生产能力”这一中心目标,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打好3套“组合拳”,稳面积促增产。一是探索改革创新,承担国家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和省级解决承包地细碎化两个试点工作,助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服务粮食生产;二做实政策落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项目,落实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惠农政策,提升耕地地力水平,激发种粮积极性;三是坚持科技兴粮,大力推广粮油高产创建、单产提升集成技术,试种示范农作物新品种79个,企业自主产权的玉米新品种首次通过省级审定,农业科技增产效果显著。2023年,小麦高产攻关首次突破800公斤,创历史纪录。
抓链条精准培育,促特色产业优化。聚焦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全局观念、链条思维、精心谋划,从3个维度分类推进,提质量增效益。一是抓好特色产业育苗,依托基质蓝莓、高架草莓示范基地,引进扩繁蓝莓、草莓新品种突破100万株;引进山农大专家团队,扩繁“山农一号”脱毒大姜原种30亩,引领特色种业发展。二是推进优势产业延伸,强化产学研合作,研发花生蛋白粉、花生肽等高附加值产品,争取郑州商品交易所“指定花生期货交割厂库”落户,引领产业延链融合。三是加大新兴产业培育,抢抓预制菜产业发展先机,创新推行“五个一”机制,先后赴东莞、济南专场推介预制菜产业,打造预制菜产业园区1个,培育产值过亿元预制菜领军企业2家,引领企业抱团发展。
抓宣传推介实效,促产业品牌提升。立足“品质兴农、品牌强农”发展理念,抓实“创品牌、强推介”各项措施,丰富“好品山东·丰物乳山”品牌矩阵和影响力。一方面,挖潜力、扬优势,不断丰富宣传内涵。推荐“乳山蓝莓”获批威海市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乳山草莓”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科学使用地膜经验在全国农用地膜污染防治工作推进会上发言交流,乳山牡蛎品牌价值达193.85亿元,登顶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价值排行榜。另一方面,推经验、亮名片,不断提升宣传实效。借鉴“乳山牡蛎”经验,大力推广“有标识、有广告、有故事、有视频”乳山农产“四有”模式,组织外出参加展销活动100余次,借助马拉松、农民丰收节等平台,举办农产品展销活动5次。
下步,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步伐,为威海“精致城市”和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贡献乳山农业新力量。
★作为威海市乡村振兴样板片区之一,白沙滩镇围绕镇域产业发展做了哪些工作?
近年来,白沙滩镇贯彻落实威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精致化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的部署要求,以滨海田园样板片区建设为抓手,聚资源、育品牌、促融合、勇创新,在发展重点项目、区域整合联建、壮大优势产业上持续发力,下好三产融合“一盘棋”。
聚合发展凝聚乡村合力。一是以翁家埠村为中心带动周边5个村发展生态地瓜1000亩,探索建立统一种植、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生产模式,初步构建起集育苗、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格局,带动周边村共同致富增收500余万元;二是以董格庄为中心带动周边村发展蓝莓产业,引进北国蓝莓产业项目,建设了占地500亩高端蓝莓基地,配套建设蓝莓冷链物流配送中心、产品研发展销中心及游客接待中心,年产值超8000万元。三是成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采取公司化运营模式,提供土地托管流转、农业机械作业、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务,建设高效大棚300余亩,发展苗圃及苹果产业1000余亩。
以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在延伸农村产业链方面,主要依托白沙滩、翁家埠和港头村三个先进村开展一系列探索与尝试。白沙滩村投资200万元新建2400平方米苹果加工分拣车间,投资440万元盘活海边闲置土地15亩,建设高标准的便民海鲜市场,村民通过“入股分红+打工收入”的方式,人均年增收2万元;翁家埠村以130亩土地入股方式,引进投资1亿元的温喜生物二期海洋生物产业园项目,利用浒苔、牡蛎壳等废弃物生产生物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港头村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牡蛎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打造集绿色养殖、精深加工、产品销售和品牌推广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预计提供100个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1万元。
“农业+文旅”激活发展活力。紧盯建设滨海文旅融合发展引领区的目标,重点打造东方田园文旅、“一泊花港”民宿等4个集生态观光、民俗体验、田园采摘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今年,在白沙滩村海鲜市场投资200余万元建设打造集烧烤美食、儿童游乐、演艺娱乐及网红打卡于一体的大型露天夜间经济集聚区。同时,依托潮汐湖资源优势,投资建设水上户外运动基地,配套下水区域浮码头,购置桨板、皮划艇、帆船等水上运动器材,发展水上休闲国民运动中心项目,已成功举办全国桨板 U 系列赛,进一步丰富镇域文旅业态。
在以上基础上,还积极做好文旅推介,开展了“好客白沙滩旅游大使”计划,邀请网红达人担任文化旅游推介官,举办了“古韵焉家 百年大集”农民丰收节等特色活动,镇域知名度、美誉度越来越高。截至目前,白沙滩镇已接待游客量逾40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500余万元,今年还获评“山东省精品文旅名镇”的荣誉。
★南黄镇院后村在探索多业态产业发展方面,有什么经验做法,取得了哪些成就?
院后村现有村民150户、391人,党员27人。近年来,院后村探索出以胶东花饽饽、百菌园、五彩小麦等特色产业项目、电子商务、农耕研学为核心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村集体年收入超47万元,村民收入得到明显提高。
做强传统产业。首先通过土地整村流转,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继而推行“土地入股+保底股息+盈利分红”的股份制管理模式,最大限度保障群众收益。其次,打造百亩吨半粮实验基地,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高效化管理,增加粮食亩产量,提高土地收益,保障村民的稳定收入,为发展科学高效的现代化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做优特色产业。立足村情,找准方向,确定了高端农产品种植项目,先是对接山东省农科院,将原有的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导的传统种植业升级成为以五彩小麦、高油酸花生为核心的特色种植业;再是重点发展特色菌类种植,引进了羊肚菌、猴头菇、赤松茸等菌类品种。
做精新业态产业。注册了“院后农耕”商标,通过采取“工厂+合作社+基地+平台”模式,成了村办企业——五彩麦花香食品有限公司,推出黑全面粉、胶东花饽饽、乳山喜饼等符合SC食品认证的特色产品;探索“互联网+农产品”经营模式,组建专业的营销团队,通过微商和抖音直播,扩展销售渠道。去年,依托淘宝、抖音等平台,线上收入超20万元;抓住打造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契机,突出民宿、网红打卡、农旅、农研等特点,投资打造文旅综合体项目,预计明年3月份开始运营。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陶相银 通讯员 姜凌春 报道)
责任编辑: 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