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人才贷:引金融活水,润人才企业

2021-12-31 10:20:24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青岛西海岸报

青岛西海岸报/西海岸新闻网记者 张静 通讯员 陈雪 李娟

“人才贷”向谁发放?

“人才贷”产品是为高层次人才量身打造的专属金融产品,向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或其长期所在企业发放个人信用贷款

具有哪些优势?

与普通商业贷款相比,具有免抵押、无担保、利率低、拨付快、流程简化等优势

最高额度是多少?

国家级人才最高授信额度可达1000万元

为帮助人才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激发创新动力,让金融“及时雨”滋润更多人才企业,今年以来,按照《青岛市“人才贷”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西海岸新区为符合“人才贷”条件的4家企业发放贷款4000万元。此外,还有1笔1000万元业务也已通过相关审批。截至目前,新区“人才贷”发放规模在全市范围位居前列。

让“才”变“财”

“无形称号”贷“有形资产”

记者了解到,“人才贷”产品是为高层次人才量身打造的专属金融产品,与普通商业贷款相比,具有免抵押、无担保、利率低、拨付快、流程简化等优势,可以有效激发人才发展新动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同时大幅降低融资成本。

在西海岸新区,“人才贷”产品的合作银行为青岛农商银行和青岛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人才贷”向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或其长期所在企业发放个人信用贷款,用于其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活动。国家级人才最高授信额度可达1000万元。

另外,新区银行机构精准对接人才和人才企业实际需求,积极开发匹配人才及创办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其中,青岛农商银行根据企业需求,推出大数据信用融资、退役军人创业贷、无还本续贷等产品,为各类人才企业解决融资难等问题。

“‘人才贷’主要面向市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工程入选者,贷款资金主要满足人才企业科技研发、新产品试制和扩大生产经营等流动资金需求,助力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活动,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西海岸新区工委组织部副部长、招才中心主任宋祥华介绍说。

让“无形称号”变“有形资产”,以“真金白银”支持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人才贷”为人才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转型升级注入了发展信心和可能。

政银企合作

今年已发放4000万元贷款

近年来,受疫情冲击,资金需求成为高层次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制约因素。为此,辖内合作银行在区招才中心和区地方金融监管局的指导下,积极为人才及创办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融资方面的问题。

自青岛市印发《青岛市“人才贷”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来,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强化线上线下政策宣传,制作“人才贷”宣传折页,依托金融服务平台,将银行机构“人才贷”产品及时上传至平台,更有效地促进人才服务。

此外,为切实开展好“人才贷”业务,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向人才、科技创新领域配置,推动资本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今年以来,区招才中心利用各类专题金企对接会,宣传推介“人才贷”产品,不断增强金融服务深度,让更多高层次人才知晓政策、用好政策;扎实开展人才摸底调研工作,梳理出重点人才需求项目20余家,建立起意向企业储备库,及时与合作银行沟通项目需求,组织召开“人才贷”政策推介暨银企对接沙龙等活动,及时将企业融资需求信息推介至相关银行。

截至12月30日,新区为4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人才贷”共计4000万元,另外一笔1000万元的新增业务也已通过相关审批,拟于近期放款。

以“财”助“才”

打造金融人才“洼地”

“人才贷”解决人才企业轻资产融资问题,而政府的贴息政策,则旨在解决人才企业融资贵的问题。截至目前,新区为6名人才申报高层次人才贷款贴息,已兑现55万元贴息补贴。

另外,新区积极实施金融人才集聚工程,发挥高端金融项目对人才的辐射优势,抢抓创投风投机遇,打造金融人才发展载体。具体而言,区招才中心会同区地方金融监管局,组织有关企业积极参加创投风投大会、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大赛等活动,高标准搭建路演常态化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路演活动,提高新区优质企业与创投风投机构的对接频次,提高新区优质企业曝光度,推动人才和项目双促进。

此外,新区各部门联合开展美泰科技、众创科技、沿锋移动智能消防装备等路演活动10余次,通过金融集聚、金融服务实体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来集聚人才,实现产业与人才的共同发展。

下一步,新区将创新金融人才发展机制,全力做好人才融资服务,增强人才储备和发展动力,充分利用金融发展服务平台,强化与银行对接力度,大力宣传“人才贷”业务,做大业务规模。同时,探索多样化服务路径,支持试点银行开展产品创新,针对人才级创办企业发展情况,匹配合适的金融产品,满足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努力为人才发展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责任编辑: 祁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