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造陪你过大年|高密泥塑:“叫虎”成了抢手货

大众日报记者 都镇强

2022-01-29 06:35:58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腊月十三,年味渐浓。高密市姜庄镇聂西村热闹起来,作为高密聂家庄泥塑制作集聚地,吸引了不少慕名前来购买泥塑的客人。恰逢虎年将至,聂家庄泥塑主要品种之一的“叫虎”成了抢手货,不断增加的订单,可忙坏了众多聂家庄泥塑手艺人。

“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这句当地流传已久的民谣佐证着聂家庄泥塑昔日的繁荣。聂家庄泥塑是“高密三绝”之一,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的聂家庄泥塑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素以声色并茂、造型精美著称,作品远销国内多个地区。其中,聂家庄泥塑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可发声且声音独特,有泥娃娃、叫虎、摇猴等诸多代表作。

50岁的聂宏希十多岁就跟随父母学习聂家庄泥塑技艺,在五六年前开了家泥塑坊,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聂家庄泥塑创作中。聂宏希的泥塑坊面积不大,却摆满了成品的泥塑作品和已涂抹上白色底色的坯子。

记者随手拿起一个“叫虎”泥塑,按住头、尾部推拉,便发出一阵阵咕咕叫声,瞬间让泥老虎有了生机。“坯子分两部分,用牛皮纸粘住,头部的一端安装能发响的苇哨,只要推拉、摇晃泥塑,空气流动穿过苇哨,即可发出声响。这可是我们聂家庄泥塑所独有的。”聂宏希指着“叫虎”的中间部位说。

在聂家庄泥塑中,传统的“叫虎”作品造型大胆夸张,注重表神写意,它们竖眉瞪眼,昂首踞立,胸挂桃红大花,额涂朱笔大“王”,形态既威风凛凛又憨态可掬。这几年,聂家庄泥塑的手工艺人们在传统泥塑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出许多新颖的造型。“90后”传承人聂鹏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自幼跟父亲学习泥塑制作技艺的聂鹏正式以泥塑为营生,成为聂家庄泥塑最年轻的传承人。在聂鹏的泥塑作坊内,不仅有传统的“叫虎”作品,“财神虎”“纳福虎”“平安虎”等寓意美好的新颖“小老虎”也足够吸引眼球。

在聂鹏看来,以“叫虎”等为代表的聂家庄泥塑在风格上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魅力,“一件成功的聂家庄泥塑作品必须要具备形象多样、造型唯美;色彩鲜亮、艳而不俗;能响能听;设计巧妙、动作有趣等特点。”

创作“叫虎”等聂家庄泥塑作品,需要慢工出细活。取土、和泥、制模、制坯、脱模、修坯、制哨等10余个步骤,都需要手工艺人们沉下心来认真创作。经过这般复杂的制作工序后,一件件精美的泥塑作品方能大功告成。“我们在绘制中用了‘留白’的方法,需先涂白粉打底,用化石粉加胶和水调均后涂在泥坯上,晾干后再涂其他颜色。色彩搭配也由原来的桃红、大绿、淡黄、朱红、黑色等5大原色,逐渐丰富到五彩斑斓、绚丽多姿。”聂鹏说,不仅如此,型号方面,“叫虎”等泥塑作品也从由原来的单一型号,发展到现在大小几十种型号。

“非遗文化需要推陈出新,才能保持活力。”聂鹏告诉记者,2021年,他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设计团队合作,将当地的红纸对联文化设计到“叫虎”作品的包装中,将“虎啸福来”“祥虎叫 福来到”等美好寓意的文字印到了包装上。

手造人说:

传承非遗要耐得住寂寞

聂家庄泥塑传承人聂鹏:传承非遗,要耐得住寂寞。前些年,由于制作泥塑辛苦而且利润也不多,村里坚守老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不少村民宁愿种地、打工,也不愿重拾旧业,从事泥塑创作。作为传承500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聂家庄泥塑也需要注入创新因子,才能迎来新的春天。除去创作聂家庄泥塑作品,他也经常走进校园、课堂,近距离为大中小学生传播聂家庄泥塑,让非遗文化的种子扎根在下一代。

责任编辑: 张浩 徐超超     签审: 王如林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