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勇“封神”后又“翻车”?“认知偷懒症”让舆论失之公允

大众日报记者 张瑞雪

2023-12-26 21:08:3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12月23日,知名医生陶勇发布微博讲述教育女儿的细节,引来不少批评声音。文中称,在女儿生日当天,陶勇要求女儿为亲属盛饭、夹菜,女儿一一照办;而后陶勇又提出女儿应清洗碗筷,这一提议遭家人阻拦,但在其劝导之下,女儿最终决定洗净碗筷。

博文结尾处以“淑女与魔女的分叉口”与女儿洗碗与否的选择类比,招致最多争议。有网友将陶勇的行为形容为“爹味十足”,认为其教育理念落后,生日当天强制女儿做家务是对孩子的过度干涉,将不洗碗的女儿比作“魔女”而期待其成为“淑女”是在扼杀孩子自由发展的意愿。随后,陶勇删除该博文。

陶勇微博原文

26日上午,陶勇正式回应争议,称自己有欠妥之处,本意是希望女儿承担更多责任,却忽略了小寿星的感受,并幽默回应欢迎网友推荐洗碗机。

这场风波之前,陶勇曾在2020年一起暴力伤医事件中受伤严重,左臂落下终生残疾。在此至暗时刻,陶勇仍展现出医者的担当与包容,受到网友的深切同情与热烈推崇。之后,陶勇便一直头顶“白衣天使”“医者仁心”等职业美誉光环,深受舆论场青睐,并以综艺节目嘉宾、科普读物作家等身份活跃于公众视野。

但是,作为舆论的“宠儿”,一条育儿微博就能让陶勇一夜间口碑两极翻转,甚至还有人就此“扒黑料”,把他过往言论一一审视评判,贬损其人品道德和专业造诣,冠之以“恶臭男”称呼,这实非健康的舆论生态。

部分网友评论

具体而言,家庭教育理念的分歧牵涉个体之间代际、教育背景、现实经验等差异,目前也尚未建立一套可获得所有人认可的共识体系,难以断言何为“完美解法”。

当然,以更具有儿童关怀的视角来看,陶勇描述的教育细节的确略显陈旧,存在指令式教育的弊端,中肯善意的批评也指出了其中的不合理之处,这尚且属于真诚互动、有效沟通的范畴。但是,过多、过深的苛责落在陶勇个人头上,并发散至对其彻底恶评、全盘否定,则已经失之公允、科学。

其实,无论“造神”还是“毁神”,都是无法客观评价外部世界及自身认知资源匮乏的表现。动辄以“翻车”定性具体个人在具体情景中的某一言行,也是一种基于“完美人设”期待的认知偏差。

其盲目性在于,无法理解到一个具体的、处在真实生活中的人,必然是复杂的、立体的,也是具有多重面相的。除职业属性外,一个人基于社会分工还会拥有众多身份;在一种身份中的做法符合看客偏好,也并不承诺在其他身份中必能事事周全。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当下舆论的“流行病”之一。当一个公众人物一旦沾染负面争议,公众评价甚至不甘心停留于对其“毁誉参半”,而是滑坡到底、一杆打死,这一风潮也反映了一种集体的“认知偷懒症”——即不愿付出时间、精力、智性成本去深入理解与考量人事物。这将无益于对教育抑或其他议题的深刻讨论、建设性对话,习惯苛责个人也将阻碍我们建立包容、平和的舆论生态。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瑞雪 报道)

责任编辑: 刘宪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