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大学生“三下乡”实践团里有个特约调研员

2022-07-18 18:33:57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近日,鲁东大学文学院“青年榜样”乡村振兴促进团到烟台市栖霞市、蓬莱区、福山区开展“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在为期10天的调研活动中,一位特殊身份的调研员格外引人关注,他就是本次乡村振兴促进团里的特约调研员——鲁东大学文学院2015届优秀毕业生、山东取灯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王伟平。在校期间,他就一直关注乡村社会的发展,并将自身投入到乡村振兴建设中,在乡村这片热土上挥洒青春,毕业七年来,他始终关注乡村发展,在持续多年参与调研的基础上,将多年来积累的乡村调研经验无私分享给学弟学妹们。

调研团组队初期,王伟平第一时间联系了带队老师张成良、褚少尉以及团队负责人于彦凤,为调研内容设计和调研重点提供建议,同时希望能同志愿团队一起再下乡村,为团队调研提供经验,延续他多年来的调研实践梦想。

在福山区张格庄镇,王伟平耐心地向同学们讲述在采访调研过程中与村民的沟通技巧,而这些技巧,正是这十年来他对乡村调研工作的经验总结。

“我第一次下乡做调研的时候是十年前的2012年,那时候我还是个大二的学生,我带着团队正在做智慧乡村调研的项目,当时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在调研时没法跟村民沟通,村民们对我们这些陌生人有些排斥等等。”王伟平说道,“后来我们就长期下去,扎根到龙口的那个村子,没事晚上出来跟村民拉呱唠家常,这样慢慢就熟悉了。”

王伟平和他的团队为了跟村民有效沟通,专门学习了当地的方言,为了贴近村民、了解村民的真实想法,他甚至在村民家一待就是一整天,在他们不懈地努力下,调研终于取得了突破。

早在2014年,王伟平在乡村调研时就留下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何寻找一条适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子,解决现在的农村空心化和留守问题。这个问题成为这些年来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团”暑期调研的核心动力,深深扎根于一届届调研团队成员的心中。王伟平则通过线上线下加盟的方式,继续引领他们去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代代影响,代代传承。

从2012年至2018年,团队成员的足迹踏遍了山东省,烟台、日照、枣庄、菏泽、滨州、泰安、威海等多地乡村都留下了他们探寻的身影。

随着调研战线的拉长,调研的思路也愈加清晰,探访与帮扶乡村青年,通过青年榜样建构一条新媒体带动乡村发展成为越来越成为团队成员的共识。调研活动受到《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团队获得了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镜头中的三下乡”优秀团队等称号,调研报告出被评为“调研山东”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等。依托调研报告撰写的学术专著《守望与变迁:西河阳村民俗口述传播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9)也已经出版发行。“我也是农民的孩子,一开始做调研就是想为乡村做点贡献,学校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帮助我真正地了解乡村、扎根乡村,这样我才能更好地为乡亲服务,为乡村找到新的发展出路。”王伟平告诉记者。

2015年大学毕业后,王伟平创立了山东省取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毕业后,他利用传媒公司与驻地高校及当地各级政府组织部门、妇联等单位,共同寻找和培养乡村青年中的创业榜样,每年暑假,他都利用大学生实践的机会参与乡村调研,推动乡村青年的新媒体素养提升,7年来带动50余名大学生加入到社会调研团队,带动大学生创立了山东省镌刻时光文化传媒等公司6家,涉及传媒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数达到42人。

“这几年我都努力跟大学生们一起到乡村调研,为乡村青年提供影视短片拍摄和培训活动,让他们更好地带动乡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也带动起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王伟平表示。

对于这位特殊实践调研员的“三下乡”情结,鲁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成良深有体会,他表示:“王伟平出生在乡村,实践在乡村,如今投入到乡村,有着多年的下乡经验,他其实就是我们的优秀青年典型,为学生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下一步,乡村振兴促进团将与山东取灯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就调研结果展开研讨,在树立乡村青年榜样、打造青年创业路径等方面进行合作,建立乡村青年榜样联盟,同时建立大学生传媒公司矩阵,以青年的力量赋能乡村,以人才振兴带动乡村振兴。(通讯员 李晓慧 白晓易 于彦凤)

责任编辑: 刘宪伟     签审: 刘芝杰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