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行动派”又是“年轻派”,动感之城创新赢未来

2022-06-30 10:16:36 发布来源:香港商报

2020年12月10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香港智慧城巿蓝图2.0》,提出了超过130项的智慧城市新举措,这距离首次发布《香港智慧城市蓝图》只有3年时间。

在这座充满开拓精神、敢于争先的城市,社会各界已充分认识到新科技与新经济已经成为驱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浪潮,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今,香港正在以“创科”为媒构筑起城市发展新格局。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明确提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香港特区政府亦提出努力发展创新科技中心新型区域。这些极具动感的概述,都昭示着香港经济新动能的塑造以及全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注:香港创新科技奖学金6月6日举行颁奖礼。 香港商报供图)

面向未来:千亿资金支持创科

2020年12月10日,香港特区政府所公布的《香港智慧城市蓝图2.0》涵盖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环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智慧经济六大板块,创新和科技是这一蓝图的底色。

香港一直以来具备雄厚的创新及科研实力,拥有多所世界一流的大学。早在2015年11月,香港特区政府就成立创新及科技局,旨在使香港成为一个知识型经济体系,以及在科技及其应用上成为区域创新枢纽。

此后,香港特区政府从资金投入、人才引进、平台建设等方面密集发力,着力推动创科枢纽建设。在资金方面,过去4年间特区政府已投入超过1300亿港元资金,用于支持创科发展;在人才方面,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计划,为香港引入海外和内地科研人才搭建起绿色通道,极大助力科技人才的落地。香港也着力打造“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汇聚全球各地顶尖科研人员,进行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科研合作。

在推动创科产业发展、凝聚高科技人才等方面,香港特区政府一直不遗余力。在政府大力推动下,当地已经涌现出“香港X 科技创业平台”、“香港创业者基金”等一大批民间创新创业平台。

香港青年麦骞誉便是创新创业的受益者。2005年,他从香港科技大学毕业后,目睹特区政府发展创新科技的决心,与团队成立了路邦科技机器人公司,并将分公司和工厂分别设在深圳和江门。他表示:“希望通过多地合作,一方面证明香港本土技术可以达到国家级水平,另一方面证明香港与内地科研合作的前景是无限大的。”

当前,香港特区政府正全力推动设立医疗科技创新平台和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科技创新平台,吸引世界顶尖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来港。

一些数据指标能清晰反映香港的创科动能非常强劲,公开数据显示,创科界就业人数由2014年约35500人,增至2020年逾45300人;同期风险投资基金投资额由12.4亿元港币大幅增加至超417亿元港币。

此外,根据创科香港基金会策划的“香港独角兽Unicorns HK 2021”榜单,香港共18家相关企业入选,创下了香港科技行业的最高记录。2020年,香港在“世界数码竞争力”和“全球创新指数”的排名分别由第8位上升至第5位、第13位上升至第11位。

(注:香港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创科领域保持强大竞争力。 香港商报供图)

比较优势:用好强处注入发展新动力

事实上,在发展创新科技方面,香港有其比较优势。

香港享有“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是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拥有成熟和稳健的法律制度,严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2022-2023财政年度财政预算案显示,政府对每所大学的“大学科技初创企业资助计划”资助额提至1600万港元。简单而透明的税制以及低廉的税负,都让这个亚洲商业中枢拥有强大的区域竞争力。

香港创科初创企业以其迅猛的发展态势,为这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目前,香港已成为全球增长最迅速的初创企业生态系统之一。根据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公布的“2021年初创企业统计调查”显示,香港的初创企业数量较2017年增加68.5%至3755家。

为了让公众保持社交接触距离和居家工作,初创企业研发的机器人在香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物流、医疗等行业,让这些行业跳出了传统的运作框架。

在低碳领域,众多初创企业开辟和推广各项崭新的环保(绿色)科技,提升建筑物能源效益,建设大规模的废物转化能源设施,探索其他再生能源应用方案,以期实现香港2050年达到碳中和的目标。

在技术前沿领域,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于2019年引入全球首个“无人驾驶车开发平台”,开放给业界使用。2021年,香港国际机场管理局引入了无人驾驶巡逻车,这也是全球首款在机场禁区内正式运营的无人驾驶汽车。粤港澳相关部门还与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在港珠澳大桥开展无人驾驶路测。

在科技助力下,香港数据中心产业亦在全球排名得到显著提升。一直被视为数据业务中枢的香港,一面将大数据及分析业务广泛应用于金融、物流、贸易和零售业,一面持续加码软件及云端技术,不断丰富“数据+产业”的发展内涵。

根据房地产服务及咨询顾问公司戴德梁行发布的《2022年数据中心全球市场概览》报告,香港在数据中心上的排名已经跃升至全球排名第六,亚太地区排名第二。

(注:沙头角码头开放仪式,标志香港北部都会区之深港口岸带经济正式启动。 香港商报供图)

区域协同:抓住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

如今的香港,正在掀起一场关于创新科技的变革浪潮。这其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已成为香港各界的共识。

2021年10月,《行政长官2021年施政报告》发布,建设包括元朗区和北区两个地方行政区在内、面积约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会区”,促进香港深圳两地优势互补,努力构建“南金融 北创科”格局。“北部都会区”仅新田科技城与创科相关的占地面积就达240公顷,整个项目希望开创15万个创科产业的相关职位。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海闻向《香港商报》表示:“此举释放了香港进一步跟内地融入的信号”。

深圳亦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加快打造前海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全面推进创新科技要素资源的集聚。《深圳特区报》报道称,截至今年5月份,前海在深港合作重大平台建设上提供的产业空间达到82万平方米。位于落马洲河套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则由香港、深圳两地政府共同推进成立,现在是香港最大的科创平台,园区企业不仅可以扩展香港的创科生态圈,还可乘临近内地之便,借助深圳的供应链以及产业链条快速发展。

在政策协同上,国家科技部此前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强创新科技合作的安排》,涵盖科研、科技合作平台与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和成果转移转化、培育创科企业等六个合作领域,这使得香港的1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正式更名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更大的自主性。

在要素流动上,如今在深圳工作的香港人若每天回到香港且当天逗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就可免缴个人所得税。此外,2021年1月,香港特区政府还推出了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鼓励香港青年到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就业。

日前,首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飞鱼企业20评选活动完成,并发布了首届飞鱼20榜单,组委会在其中发现了一批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发现,以深港两地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企业普遍成立于近十年以内,赛道多样、技术应用丰富,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及乐观的前景预期。并且,粤港澳地区科技企业的交流合作密切,融智共赢是年轻一代的显著特点。

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看来,香港和内地在科技创新领域各有优势,协同互补的空间较大。“香港与内地科创合作,可以从顶层设计、资源统筹、数据跨境、规则对接等面进行突破,从而实现科研合作等提质加速。”

未来的香港,将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把握国家“十四五”规划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打造“香港硅谷”,为国家创科发展贡献香港力量。

供稿人:香港特区政府驻山东联络处 香港商报

责任编辑: 梁开文     签审: 刘芝杰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