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山东榜young|救援车里完成毕业答辩,这个青岛小嫚不简单
大众日报记者 禹亚宁 张子良 李亚平
2022-05-16 09:59:2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从青岛山火扑救现场,转战上海抗击疫情,她的毕业答辩在中途的救援车上完成。
她跟随救援队“上山下海”,记录下一个个惊险、温暖的瞬间……
她就是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实习生”、青岛莱西小嫚王若琦。
今天一起来听听她讲述的故事——
一份特殊答卷
援沪路上完成毕业答辩
没想到,我大学毕业答辩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完成。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青岛小嫚,1996年出生在青岛莱西。2015年,我考上了成都文理学院,学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因为心里还有一个成为军人的梦想,2016年9月,我从大学报名参军,入伍到武警上海总队。
我从2019年就加入了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希望自己当兵时掌握的技能可以用在志愿工作中。
王若琦报名援助上海共同抗疫
2022年4月22日,我得知可以援助上海共同抗疫的消息,作为一名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员,我就报名了。可以说,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这也是我这一次援沪抗疫的原因。
按照要求,4月23日,援沪队伍从青岛出发到上海。但是凑巧的是,这一天和我大学毕业答辩日期冲突了。得知消息后,我在22日中午,第一时间就跟学院老师联系,说明了我的情况,并且讲述了我自己的想法。学校很支持,也为我安排了单独答辩的机会。
4月23日上午9时,我随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车辆前往上海。途经响水服务区时,队长通知停车,队友们为了不打扰我就下车等待。我在救援车上,身着青岛红十字队服,用电脑进行了答辩,总共持续一个半小时左右。因为前期做足了准备,所以答辩过程中我没有紧张。
我的毕业论文答辩很顺利,而在这样的时候援沪,也是我作为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所交出的一张特殊答卷。
如同“战地记者”
真实记录16天援沪经历
我在大学学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因为我曾经有一个导演梦。但是这一次,我举起镜头,真实记录着援沪16天的经历,让我毕生难忘。
4月23日晚上9点半左右,我们团队一行28人就到了上海。这一次,我们是“搬家式”支援。为了不给当地增加负担,我们从青岛带来了被子、食物等物资。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展开了工作。我们组成了中国红十字(山东)防疫消杀志愿服务队,工作区域在浦东新区的北蔡镇,主要是负责阳性病人转运走后的终末消杀,以及社区预防性消杀。
早上七点多,我们出发,一直忙到下午五六点钟。我们队友穿着防护服,背着几十斤重的消杀机器,去做消杀工作。
我的工作性质不同,要用镜头去拍摄记录下这些经历,感觉自己成为了“战地记者”。这期间,深受触动的瞬间有很多。上海天气比较热,在爬楼梯的时候,我们的防护服常常都被汗水浸透。
其实,这一次到上海支援,我是瞒着父母的,不想让他们担心。不过后来,父母还是知道了。他们了解我的性格,这样的关键时刻,我是一定会去的。
这16天,虽然辛苦,但是我能够留下大家奉献的瞬间,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我也对担当和责任有了更加成熟的认识。
多次参加救援工作
做有意义的事,不留遗憾
成为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员的三年里,我出过很多次任务,比如青岛火山扑救现场、山上人员搜救等。前段时间,青岛三标山发生山火,我们在山上持续了好几天做救援工作。
此前,青岛莱西疫情期间,我也站了出来。我们在莱西坚守了5天,做对接工作、后勤保障和物资转运。
王若琦曾入伍到武警上海总队
做志愿工作和日常生活是有时间冲突的,这就存在一个取舍的问题。之所以参加过这么多志愿工作,与我参军经历有关。我在武警部队的时候,曾经获得过两次“优秀义务兵”嘉奖,获过一次“爱警习武好战士”称号。荣誉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是一份激励,让我在后来的道路上保持着斗志和热血。
5月9日,我们完成任务,从上海返回青岛。我现在在酒店隔离,等待着回家。在重新整理自己拍摄内容的时候,我还是会有不一样的感触。
我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军人、青年。我希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将来才不会有遗憾。
策划:兰传斌
本期统筹:禹亚宁
记者:禹亚宁
视频剪辑:张子良
设计:李亚平
文字综合:齐鲁壹点、半岛都市报等
开栏的话
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
为讲述新时代青年精彩故事,大众日报启动“寻找山东榜young”大型全媒体活动,走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车间地头和高校校园,发现各行各业的青年榜样,聚焦接力赛道上奋力奔跑的青年先锋。
活动邀请各界参与,期待您的关注!线索推荐、咨询请联系微信:dbwx2020
责任编辑: 禹亚宁 签审: 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