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深度调查|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上篇):从零散低产地,到成方高产田
2023-07-19 15:37:56 发布来源:农村大众
编者按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这是连续第12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文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首次将“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写入一号文件。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中,山东是如何做的?积累了哪些经验?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近期,农村大众报记者深入我省部分县(市、区),进行了采访调查。
阳光明媚的春天,行走在齐鲁大地,从鲁西南到鲁东南,再到鲁北,处处可见平畴良田、麦苗青青。出现这一局面,十几年来高标准农田持续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01
初建:涝能排旱能浇,庄稼获得大丰收
谷雨过后,天气回暖。阡陌纵横的鲁西南,小麦进入抽穗期。
几年前,鄄城县左营镇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让这片曾经广种薄收的滩区洼地变成了肥沃良田。
所谓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持续高产稳产的农田。
2019年,鄄城县优先在黄河滩区建设高标准农田。
“机器轰鸣,尘土飞扬,数十台施工机器轮番作业。”左营镇农业办公室副主任韩茂国如此描述当年施工的场景。经过3个月紧张施工,左营镇1万亩项目区建设如期竣工。
“2021年秋汛,降雨量达到700多毫米,但第二年小麦收获时,平均亩产近900斤,结果出乎意料。”在左营镇流转了1960亩土地的种粮大户王斌高兴地说,小麦丰收得益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虽然遇到涝灾但排水顺畅。
王斌查看高标准农田的配套设施机井。
自2019年至今,鄄城县累计投入约1.19亿元改造黄河滩区13.08万亩农田。除去部分不符合立项条件的,以及此前已由其他职能部门改造的农田,其余12.07万亩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建设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地多、地好的农民不愿意改造农田,担心自家土地面积减少。事实上,项目实施后,他们的农田面积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土地流转的租金也提高了。”鄄城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秀国说,项目区土地流转之后统计,该县增加有效耕地面积0.5%左右,农民的租金收入由原来的每亩600元-800元提高到1000元-1200元。
除了位于鲁西南的鄄城县,我省其他粮食产区根据自身区域特点,也在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实施模式创新工程。
在鲁北平原的桓台县,推行“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遵循集中开发、规模治理、集中投入的原则,使得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高效利用无缝对接,避免了过去零敲碎打、标准不高、重复投资的弊端。截至2022年底,桓台县土地流转率达到87%。
近年来,我省坚持按灌区或流域集中连片建设,率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成高标准农田,鼓励支持工作基础好的粮食产能大县,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目前,我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400多万亩。
02
调整:统筹整合资金,投入仍嫌不足
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但管理模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调整完善。
2022年6月,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答复省人大代表建议时提及,机构改革以前,山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由财政(农业综合开发)、发展改革、水利、自然资源四个部门分别组织实施。
各部门建设标准不一,同时各部门都是实施主体,建设内容各有侧重,因此建成的部分农田需要进一步改造提升。
机构改革以后,山东省统筹整合原来四个部门的农田建设资金和职能,全部纳入农业农村部门。2019年12月,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山东省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实行“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验收考核、上图入库”的管理体制。
项目建设机制和项目推动机制的建立,让县级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主体,但建什么、如何建,省里都有统一的标准。
在建设之前,各个乡镇根据村、户需求,因地制宜地规划高标准农田。
“村里水源需要建设多少个?出水口到农田的灌溉距离多少合适?田间道路如何规划方便机耕?……尽可能在前期高标准农田规划时,让村民土地中存在多年的‘顽疾’,得到针对性‘治疗’。”潍坊市寒亭区固堤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巍说,在高标准农田规划之初,先由辖区内各村汇总、梳理村民日常反映的灌排问题,街道再综合各村提出的解决办法,按照轻重缓急,在调度协调会议上逐一研究解决方案,作为前期规划的重要依据。最终再结合规划方现场勘测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潍坊市寒亭区成方连片的高标准农田。
由于农田建设涉及的内容繁多,待建设的农田地块位置愈加偏远,外加施工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使得建设成本日渐增大。为此,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连年增加。据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官网显示,今年山东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亩均建设标准为3000元,非示范区为1950元。
潍坊市寒亭区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主任朱成社介绍,寒亭区非示范区内现行政策是按每亩1950元的建设标准,其中每亩中央出资1000元,省级出资400元,市级出资100元,县级出资450元。县级配套资金主要依靠地方财政、发放专项债券获取以及部分社会资本投入建设。
03
延伸: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建设
在十几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我省不断加大整合各类涉农财政资金力度,积极探索通过推进公司化、平台化、市场化建设模式,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
“我用了近10年时间,投入300多万元,将这片2000亩的盐碱荒滩,改良成了亩产小麦近千斤的良田。”在潍坊市寒亭区高里街道流转经营土地的潍坊市博瑞家庭农场负责人肖怀智,对农村大众报记者说。
规模化种植,使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节水灌溉、农田电力、现代管理等农业设施需求日渐增加,而农田现有条件无法满足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的要求。因此,肖怀智在改良盐碱地的同时,开始自发修建农田生产设施。架高压、设水泵、购进轮排喷灌机……近几年,他先后投入近300万元。
他说,“我流转的土地,全部被纳入今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后,生产成本会下降不少。”
同样花费巨大的还有高里街道种植大户王俊明,“1600亩盐碱地,每年仅用土杂肥改良就花费10多万元。”
“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了实现作物种植规模化、机械化,陆续加入农业设施兴建的队伍中来。”寒亭区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主任朱成社说。
在山东,引入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并非寒亭一个地方。
日照市莒县通过盘活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撬动社会资本投入。2019年,该县3万亩中央预算内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7103万元,其中财政投资3922万元用于建设高标准农田;社会资金投入3181万元用于项目区新增耕地的开发整治。项目完成后,新增的1116.75亩耕地按均价每亩10万元计,可收益11167万元左右,政府与社会资本投入方按一定比例分配。
山东多地采取投资补助、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方式,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需求。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受益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陈茹 王萌 通讯员 任明丽 于志君
责任编辑: 李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