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围绕建立长效脱贫机制改革攻坚

大众日报记者 张环泽 王德琬

2020-06-04 17:13:22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枣庄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改革赋能促转型”工程,从11个领域发起“9+2改革攻坚行动”,并将健全长效脱贫机制纳入该行动任务,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并成立乡村振兴暨长效脱贫改革攻坚专班牵头推进。

枣庄市市中区永安镇失能贫困户吴修兰去年7月份住进康养之家

6月1日,市委副秘书长、市扶贫办主任张德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全市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建立稳定脱贫和防止返贫致贫的长效机制,提高脱贫质量,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

好政策为边缘户带来希望

6月2日,记者来到滕州市东郭镇冯庄村村民秦广会家。66岁的秦广会靠收废品每年收入两三万元。妻子打散工,每月平均收入四五百元,老两口吃穿不愁。不料,秦广会去年2月诊断出脊柱肿瘤和肺气肿,医药费花了近2万元。

“医生说脊柱肿瘤要手术切除,大概还要花十二三万元,新农合报销后,自付也得几万元。”秦广会说,由于拿不出那么多钱,手术一拖再拖。他患病后不能外出劳动,妻子边照顾他边打工,收入急转直下。

枣庄市市中区永安镇失能贫困户张士龙在康养之家

本身不是贫困户,但存在因病致贫的风险。像秦广会这样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等突发事件存在致贫风险的家庭不在少数。“不能一边脱贫,一边新增困难群体。”张德忠介绍,为巩固脱贫成效,市里对持续稳定增收能力不强的脱贫享受政策户、脱贫不享受政策户和普通农户中,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且有返贫致贫风险的监测预警和动态识别,利用贫困户自主申报系统,采取“先帮扶、后认定”方式,纳入“枣庄市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即时帮扶。

好政策为边缘户带来希望。今年4月,秦广会通过申请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政策应享尽享,在秦广会的贫困户档案里,清晰地记录着家庭上半年的收入,预计全年能收入13000余元。令人欣喜的是,通过扶贫特惠卡的办理,秦广会在市县级医院住院报销比例将提高至90%以上,在乡镇卫生院诊疗报销比例将达到97%以上,花很少的钱看大病。截至目前,全市共排查出边缘户787户2021人,脱贫监测户94户285人。今年全市新纳入即时帮扶户46户141人,全部落实了帮扶措施。

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张德忠说:“首先要确保老病残等丧失劳动能力的群体得到稳定的政策保障;其次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贫困户和边缘户的就医就学等刚性支出,即时止血;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要采取开发式扶贫,通过参与产业建设来增加收入,增强造血功能。”

给扶贫产业项目加上“双保险”

5月17日晚,一场强对流天气突降山亭区冯卯镇温庄村,接踵而至的冰雹砸向温庄花果大棚产业扶贫基地的6个甜桃连栋大棚。6月2日,记者看到冰雹过后的痕迹依然明显,透过棚架上大面积破损的棚膜一眼能望到天。村党支部书记刘德坦心痛不已:“中午接到气象和农业部门通知,也提前做了防范,没想到还是损失惨重。”

温庄花果大棚产业扶贫基地是冯卯镇以村委托、镇领办的形式,统筹全镇23个村300万元扶贫资金,以联村共建的形式在温庄建设的连栋大棚,收益惠及贫困户136户344人。

为将损失降低,刘德坦电话报险。“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来看了现场,在保额内破损的棚膜按照每亩1750元的标准补偿,落果损失将按市场价格补偿,每亩最高补5500元。”刘德坦松了一口气。

目前,全市为914个产业扶贫项目资产办理了“产业保”,为600个产业扶贫项目收益投上“收益保”,发挥商业保险功能作用,有力保障了产业扶贫项目的资产安全和稳定收益。“产业保”为55个受损产业扶贫项目理赔91.53万元;“收益保”为375个未达到约定收益的产业扶贫项目理赔金额385.86万元。

在扶贫产业项目管理运营中,枣庄探索建立了“四五四”管理机制,确保项目谋划、管护、收益“三精准”。“四五四”管理机制,即建设规范化、资产确权规范化、运营规范化、收益管理规范化“四个规范”,资产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监督权、受益权“五权分置”,实施专班负责的领导机制、健全各负其责的协调机制、完善日常监督的预警机制、创新“双保险”的安全机制的“四项机制”。

由管理机制的创新带来项目发展的精准。去年,全市新纳入项目库项目100个,清除出库项目11个。建立产业项目运营预警机制,对收益低、运营不良的即时介入,及早处理。

失能贫困户住进养老院

在市中区永安镇卫生院养护院的康养之家,74岁的李桂玲和75岁的“室友”吴修兰,正坐在各自的床上看着电视剧《开国元勋朱德》,护理员李萍推着餐车来给她们送来晚饭。“豆角炖肉、白菜豆腐两个菜,外加大米麦仁汤和馒头,大姨们,开饭了。”由于老人行动不便,李萍将饭菜分别放到两张床的床头柜上。

“在这住了一年多,真享福了。”李桂玲说。她是永安镇李庄村人,唯一的儿子英年早逝,只剩李桂玲与儿媳妇、年幼的孙女相依为命。祸不单行,第二年,李桂玲脑血管破裂偏瘫在床。孙女年幼要上学,儿媳妇又要打工补贴家用,还要照顾老人,难以兼顾。虽然李桂玲享受贫困户补贴政策,但生活质量非常低。“行动不便,拿着钱都没法花。”永安镇扶贫办主任李涛告诉记者。

贫困户一人失能,全家失去“造血功能”。为解决这一难题,永安镇实施了“政府购买服务兜底、医养服务机构优惠、政策保障资金补充”相结合的集中供养模式,依托镇卫生院养护院,设立了“精准扶贫康养之家”,接收照顾贫困失能人员。镇政府与养护院签订了集中购买服务协议,每月养护费900元,由镇政府出资500元,养护院优惠180元,剩余220元由贫困户享受的低保、残补等政策保障资金补充,确保贫困失能人员零自费入住。目前,全镇4名失能贫困人员住进了康养之家。

张德忠说,永安镇集中供养贫困失能人员,值得各地借鉴推广。下一步,他们将整合人社、民政、残联等部门的各类帮扶资金,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让失能半失能贫困户脱贫又解困。(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环泽 王德琬 通讯员 柴可立 )

责任编辑: 李强     签审: 李忠运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