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产业“发新芽”,东港区这个村的菜农们致富底气更足了

大众日报记者 丁兆霞

2021-01-25 09:58:5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随着农业产业不断升级,东港区南湖镇西沈马庄村又站上了一个十字路口。这个有着30多年大棚蔬菜种植历史的村庄,正在为这个“老产业”开拓新的出路。

最近,56岁的彭善明几乎天天守在自家的那一个蔬菜大棚内,侍弄那结满了辣椒的苗子。临近年关,蔬菜价格有所上涨,他的特种大辣椒更是成了抢手货,“光春节期间就能采收四五千斤,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赚个二三万块钱没问题。”

去年九月份的时候,他特意在大棚内上了一亩特种大辣椒。这是村里的合作社专门从外地一家权威育种研究所为他带回来的,“不仅个大产量高,而且口感鲜脆,辣味足,每斤比市场价高出1块多……”彭善明和老伴打心眼里高兴。

老彭是村里第一代蔬菜大棚户。上世纪九十年代,西沈马庄在村里推广冬暖式蔬菜大棚,老彭和十几位村民一样,咬咬牙拿出积蓄承包了一个大棚。一开始的时候,为打开销路,他曾经跟着村里雇的十多辆卡车拉着蔬菜到大城市碰运气。再后来,随着市场打开,更多的村民加入其中,蔬菜大棚发展到280个。

和这个产业一起红火起来的,是蔬菜贩卖和运输行业。最鼎盛的时候,村里的蔬菜销售者就不下60家,光冷藏车、卡车就达110辆。

如果仅仅是想多卖几块钱,彭善明他们完全不用“傍”上合作社这个大腿——毕竟市场尚未饱和,蔬菜尚值惜售期,一到收获季节成群结队的贩子上门竞相叫价。

“要想在市场上长久站稳脚跟,就必须摒弃粗放生产模式,不断在产业升级提升上发力。”村支部书记赵龙新考虑最多的,还是如何避免产业同质化,培育蔬菜的特色优势,“别人不种的,我们要有;别人种的,我们要优。”

离彭善明的大棚不远,就是被村民们称为试验田的5座高标准大棚。花盆内、土地上,引种的小番茄已经开始坐果变红,来自市里的乡村振兴服务队队员和镇上的技术员正在向几位村民介绍大棚蔬菜新品种、新技术。

去年春,西沈马庄村党支部整合25亩河滩地,争取市派南湖镇乡村振兴服务队扶持资金,成立了引领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除了给村民提供蔬菜生产管理和销售服务外,合作社还负责进行蔬菜良种良法推广。“所有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都要由合作社在试验田试种成功后,再交给村民去做。” 赵龙新说。

有了合作社和试验田在前边探路,村民搞产业升级再也不用担心走了弯路。目前,该村已经有100多个蔬菜经营户加入了合作社。去年,有26个蔬菜大棚户调整了蔬菜种植品种,引进的特种大辣椒、番茄、黄瓜等远销北上广,每亩大棚预计比往年增收上万元。

让彭善明等蔬菜大棚户更高兴的是,当地政府对蔬菜产业升级发展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镇上争引60万元、村集体配套20元对自来水进行了改造;投资180万元对大小水渠进行了整治;镇村投入400万元不但硬化了大小街道,还将水泥路通道了蔬菜大棚旁边……

前不久,村里在南湖河两岸流转了420亩提供给日照市土发集团发展彩色水稻,不仅村集体每年能增加10万元收益,还能给年龄大的村民带来就地务工收入。而更多的村民则开始琢磨着跟着村里发展彩色水稻。“到明年,我们村就会有两张名片了,一个是优势蔬菜,一个是彩色水稻。”赵龙新高兴地说。

“水、电、路修到地头,又有合作社提供技术又帮忙引进新品种,明年再上一个大棚,全部是标准化生产!”彭善明一边采收辣椒一边和老伴盘算着扩大规模的事,笑声在整个大棚里回响。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丁兆霞 通讯员 卢立平 报道)

责任编辑: 霍丽娜     签审: 王菁华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