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一: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大展作为

大众日报记者 杨秀萍

2021-02-21 11:43:0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2月20日上午,烟台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市长陈飞代表烟台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

今年的两会对于烟台而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纵观整个报告,诸多亮点贯穿其中,可谓干货满满,其间既有对于2020年工作及“十三五”发展的回顾,也有对“十四五”新征程的展望,同时又对2021年政府工作做出了清晰的规划。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烟台上下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交出合格答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816.4亿元,增长3.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10.1亿元,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外贸进出口增长11.6%,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7.6%,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和5.1%,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好于预期、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刚刚过去的一年,烟台上下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疫情防控取得重要成果。疫情发生后,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医务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建立起严格的入境人员和冷链食品管控制度,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广大群众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工作,防疫物资生产企业迅速复工、加班加点保障物资需求,46名优秀医务人员驰援湖北,圆满完成援鄂任务,社会各界捐款捐物达2.6亿元。烟台市用不到1个月的时间全面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不到2个月的时间将本土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全部清零。在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构筑起了守护烟台的铜墙铁壁。

这一年,烟台市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稳住了经济基本盘。先后出台支持企业渡难关稳发展12条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全年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135.8亿元,惠及20.5万市场主体。争取上级各类政府债券341.7亿元,46.6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特殊转移支付等资金直达基层。市级统筹发放7亿元应急纾困资金,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协调金融机构对全市70000多家企业、510亿元贷款实行延期还本,开展无还本续贷342亿元。全年对实体经济贷款增加564亿元,小微企业信用贷增长49.7%,成本下降18%。千方百计稳就业,在全省率先开通“返岗直通车”,发放稳岗补贴和就业创业补贴6.1亿元,稳定就业岗位93万个,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针对消费下滑形势,烟台市还及时采取促消费措施,市县两级发放4000万元惠民消费券,带动直接消费3.5亿元。“双招双引”成果丰硕,组织参加线上儒商大会、山东连线世界500强企业等各类云招商活动85场,新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00个,实际使用外资22.8亿美元,居全省第2位。对外贸易逆势上扬,海关、港口、外贸企业等积极应对疫情影响,深入挖掘外贸潜力,实现外贸进出口3243.1亿元,创历史新高。

这一年,烟台市还着力抓好“三重”工作,办成了一批事关烟台长远发展的大事要事。100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重大事项顺利实施,229个省、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19亿元。2020年末,全市金融资产总额超过1.2万亿元,增长9.3%;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到1159.8亿元,增长100.4%,为历史最高值;各项存款余额达到9998亿元,比年初增加88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662亿元,比年初增加849亿元,增量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市区高质量一体化改革加快实施,新市级政务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塔山南路、机场路立交等20余条市区道路竣工。“四园两区”建设迈出新步伐,自贸区烟台片区发展势头强劲,推出30项制度创新案例,首创率超过60%,新增市场主体8270家。国际招商产业园启动建设,保税港区成功升级为综合保税区,获批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和首批混矿业务试点。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4亿吨,机场货邮吞吐量增长18%,增幅居全国千万级机场第4位。

这一年,烟台市全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新动能持续释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清理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行业,关停化工企业190家,依法处置僵尸企业,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新经济新动能快速成长,114个先进制造业项目加快推进,100个过亿元重点技改项目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4%,“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1.5%。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97家,总数达到1120家,新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82家,占全省总数的1/6。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2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4.8%,同比提高6.5个百分点,4家企业成为省级独角兽企业,省级瞪羚企业达到97家。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2000家,规上工业利润增长22.6%,总量居全省第2位。医药健康产业收入突破千亿元,荣昌、绿叶、石药等骨干企业蓬勃发展。

这一年,烟台市还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快速成势,九大片区完成投资244.6亿元,朝阳主街、所城十字大街完成改造正式开街,芝罘湾广场、八角湾国际会展中心主体封顶,幸福新城22个项目开工,临空经济区完成规划,高铁新区、夹河新城、牟平新城、金山湾等片区开发掀起新热潮,城市面貌有了较大提升。启动实施市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行动,135个市区城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55.2亿元,完成雨污分流管网改造59公里,治理违法建设1308万平方米,加大力度解决道路拥堵,新建整修市区道路34条,新设优化47条公交线路。改造老旧小区203个、惠及10万户居民,数量居全省首位。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对1893个村庄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农村规模化供水覆盖率达到50%。完成农村改厕2.9万户、清洁取暖改造1.9万户,创建美丽庭院示范户7.56万户,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3045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动新增集体收入3.9亿元。

这一年,烟台市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发展动力更足活力更强。烟台市积极融入胶东经济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金融一体化合作全面展开。深入推进企业、园区、放管服和流程再造等15项改革攻坚,160个改革堵点全面打通。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迈出坚实步伐,泰和新材整体上市,成为继万华之后,全省第二家整体上市的国有公司。市管实体企业混合所有制比例和证券化率均突破70%。积极为企业上市创造条件,全市新增上市企业4家,其中,荣昌生物成为2020年全球募资规模最大的首发上市生物医药企业,南山智尚成为全省首家创业板注册制上市企业,全市上市企业总数达到51家,总市值突破8000亿元,居全省首位,上市后备企业达141家。园区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实施,教育、卫生等领域改革取得新成效。持续优化人才环境,出台新的人才政策,新增高层次人才7000多人,来烟“双一流”高校毕业生人数实现倍增。积极开展“人才+金融”服务,为高层次人才发放无抵押无担保“人才贷”15笔,贷款总额6500万元。技能型人才不断增加,1人荣获 “齐鲁大工匠” 称号。

这一年,烟台市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百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全市3.6万户、5.6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顺利通过省级评估验收。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92.5%,新改扩建中小学50所,驻烟高校实现新发展,职业教育迈出新步伐。公共卫生体系加快完善,新建扩建村卫生室112处、医保服务站200个。社会保障范围持续扩大,城乡低保等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97 种高价药纳入医保报销,新增养老床位3160张。以攻坚的姿态解决了322 个居民小区、24万户群众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大力推进全市27个烂尾工程和中心城区28个长期未启动项目综合整治,影响居民生活的突出问题正在加快解决。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全省第二,空气优良率为86.6%,同比增加8.2个百分点。对全市37条河流干流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工作,完成2526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完成率100%。渤海环境治理攻坚战确定的36 项重点任务已全部完成,烟台市被生态环境部列为全国渤海海域入海排污口专项整治试点城市,近海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

这一年,烟台市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项目审批效能提升40%,企业办税效率提升50%, 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9%,200 多个事项实现无证明办理,综合信用指数列全国地级市第四位。坚决纠治“四风”,制发文件和会议数量分别减少12. 1%和8%,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压减20%。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4051件,处分4157人,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818起,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秀萍 报道)

责任编辑: 刘蓬基     签审: 王菁华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