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日照路径”在全国推广!

大众日报记者 丁兆霞

2021-04-23 13:44:01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4月21日至22日,2021年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在桂林召开。会议期间,日照市作为全国两个地级市代表之一进行了交流发言,并介绍了《打造体教融合发展示范市 为建设现代化海滨体育名城赋能加力》的经验做法。

近年来,日照市委、市政府坚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把体教融合融入全市大局,与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承办山东省第25届运动会、建设现代化海滨体育名城等工作统筹推进,强化顶层设计“走好健康路”,贴近学生需求“开好体育课”,推动资源共享“建好运动场”,坚持练赛结合“搭好竞技台”,优化配套服务“护好生活圈”,注重机制创新“耕好责任田”,着力构建目标引领、教学改革、场馆支撑、赛事供给、体质提升、组织保障“六大体系”,探索走出了体教融合发展新路子。

强化顶层设计“走好健康路”:2021年,日照市在山东率先出台《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学校体育教学、青少年体育竞赛、社会力量促进、体育人才培养、激励评价”等改革举措,到2025年体育课教学改革实现“全覆盖”,学校“三大球”运动队建设率达到“百分百”,培育市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260所、占71.6%以上,学生体质优良率将提高到60%。

贴近学生需求“开好体育课”:“课内与课后”相结合。课内,设置“选修+必修”体育课程,实行“走班选课+班级授课”;课后,创新推出延时服务,开设运动类等特色课程100多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顺应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做到部门、学校、社会、家庭四方联动。“居家亲子运动汇”吸引26万余人次参加。在343所中小学推行健身指导,覆盖面近95%,参与学生18.3万人。“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重点建立“1+6+N”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网络。“1”,以市体育运动学校为核心,选拔、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连续两个周期创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6”,依托6个区县(功能区)优质中小学,建立新型体校,重点推行市队校办,抓好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向双一流高校输送人才100多名。建成国家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104所。“N”,利用校外俱乐部等社会力量,多元化培养体育人才。4家俱乐部承担第25届省运会备战参赛任务。

推动资源共享“建好运动场”:大型体育场馆“进校园”。结合重大赛事筹办,优先与中小学共建共用体育场馆,既能保障竞赛需要、满足教学需求,也有利于提高赛后资源利用率。12处省运会新建场馆有9处与学校共建或共用。学校体育设施“进社会”。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目前,已完成对外开放中小学100所,今年将实现所有非寄宿制公办学校对外开放。公共体育设施“优先用”。建成健身设施场地7200余处。日照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高到4.72平方米,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坚持练赛结合“搭好竞技台”。依托“三大球”进校园,建立校际联赛、区县联赛、市青少年锦标赛三级竞赛体系,每年办赛620余项,参与学生140余万人次。比赛时间由以前集中一周延长到6个月。结合青少年体育发展需求,重点打造“三大球”、网球、航模、啦啦操等10余项特色赛事,推动山东女排、山东围棋队落户日照。

优化配套服务“护好生活圈”。针对3—6岁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研发设计出幼儿体育课程体系、指标评价体系,开展幼儿体育试点改革。其中,课程体系包含480节幼儿体育课程,配套70组、800余件幼儿体育专业器材。试点幼儿园出勤率由2019年的70.3%,提高到2020年的92.5%;大班幼儿25米直线跑由原来平均9秒,提高到7秒。开展百校学生体质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加强监测数据分析和健康指导,督促学校、家长共同实施。214名驻日照高校优秀体育专业学生,进入114所中小学开展体育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派驻校医”的新模式,开展派驻专职校医和集中配餐服务,为学生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提供专业保障。目前,城区和乡镇未建食堂的184所义务教育学校,已有167所开展配餐服务,服务学生23995人,占56.7%。

注重机制创新“耕好责任田”:创新指挥机制,坚持高位推动、顶格推进,建立党委、政府的“大合唱”。创新政策机制,在法律保障上,率先起草《日照市全民健身促进条例》,明确要求不得挤占体育课等,规范和促进体教融合责任落实。创新考评机制,将体教融合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同时改革中考体育项目设置与评价体系,合理设置体育教师量化考核,激发了各个方面积极性。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丁兆霞 报道)

责任编辑: 霍丽娜     签审: 王菁华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