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海:辞去公职当“网红”农民

大众日报记者 刘磊

2020-09-17 20:02:18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手机不过是‘新农具’”

雨后的蓑衣樊村,空气中弥漫着自然清新的荷花香,沁人心脾。伴着阵阵蝉鸣,穿过院前两排柳树,踏进砖瓦结构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高青县常家镇蓑衣樊村的新晋“网红”——刘树海。

对于在网络上以“职业农民”形象一炮走红的乐事,刘树海调侃自己是“职业农民,业余演员”,在他看来,“手机不过是‘新农具’”,“大伙儿能了解蓑衣樊村,认识蓑衣樊村,来到这里体验一番,那我这个网红就做得称职。”

蓑衣樊村位于淄博市高青县东部,黄河南岸,大芦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中心。1978年出生于蓑衣樊村的刘树海,读完初中,便如村里的其他年轻人一般,一门心思只想尽快离开这个“穷旮旯”,走出去闯一闯。

回忆起那段时光,刘树海至今仍唏嘘不已,“村里是穷得响叮当”,“当时,我就想早点去城里干点小买卖,改变家里的生活状态”。

1994年,年仅16岁的刘树海一头扎进了高青县城。“一没学历,二没技术,当时也只能干把子力气活。”刘树海调侃说。

1999年,性子越来越“野”的刘树海索性离开高青。一年间,不仅走遍了山东省各地市,还跑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找路子、谋生活。在外碰了一年壁,吃了一年苦,回到高青后,刘树海开起小饭店,干起工程。

“当时再苦再难也不愿意回村里,没干成点事,咱回去怕丢人。”刘树海告诉记者。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树海在县城的“小买卖”日渐起色,攒了些积蓄。2005年10月1日,在朋友的牵线下,刘树海成立淄博凯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专做医用粘合敷料。

“自从开了这个公司,经济状况好了许多。”刘树海坦言,“最好时,销售额能达到2000多万,加上平时接接工程的百十来万收入,不夸张地说,咱也从穷小伙变成了小老板。”

但在刘树海的认知中,一人富是小本事,能引导蓑衣樊走向致富路,能让村民都富起来,这才是真本事。

蓑衣樊村“三把火”

虽然搬进了县城,嘴里念叨不挂念,但每每回村看望父母之际,看到附近村庄的巨大变化,还是深深触动了刘树海。

彼时,由于黄河沉砂池占地,蓑衣樊村人均耕地又减少了不少。这在刘树海看来就像是“鸡肋”,但却把老百姓牢牢捆绑在土地上。

2011年,蓑衣樊村村“两委”换届之际,刘树海走马上任村委会主任和党支部书记。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这第一把火,刘树海就把目光投向了土地流转。让老百姓彻底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而且为了打出名气,村里还注册了“大芦湖”水稻商标,走上品牌经营的道路。

如今,更让村民大开眼界的是,刘树海在水稻田里撒入了螃蟹、龙虾,养起了稻田蟹和稻田虾。“一水多用、一田双收”,“稻田养虾蟹的基本要求是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虽然水稻产量变少,但质量提升了,品质和口味都远远优于普通水稻。”刘树海给记者算了一笔明白账:单种植水稻,亩产不过1000斤,一斤顶多2.5元;稻渔综合种养,水稻虽然减产一半,但最贵的蟹田稻却能卖到20元/斤,而且还能亩产虾蟹80斤。

这“第二把火”,刘树海瞅准了蓑衣樊村脏乱差的村容村貌。

201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蓑衣樊村党支部带头翻新村里的全部道路,铺设水电气管道,实施绿化、亮化工程,并劝说村民拆除违建,整治自家门前环境。“2014年搞完基建,村里整个焕然一新,变得漂亮多了”。

通过流转,刘树海逐步将土地利用效益扩大,但这对蓑衣樊和蓑衣樊的老百姓而言,还远远不够。2014年,高青县计划投资12亿元,依托刘春家闸、天鹅湖打造核心区域上万亩的天鹅湖国际温泉慢城,这让刘树海意识到,其实他们一直在守着“金山”讨饭吃。

这最后一把火,刘树海决定点燃打造“蓑衣水乡”的火苗。当时,在村里任职两年有余的刘树海逐渐明白,单凭外出打工和收取承包费,不是实现蓑衣樊村发展、村民致富的长久之计,要想获得更大的创收,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将蓑衣樊村打造成一张亮丽的名片。 搞乡村旅游,非纸上谈兵。

2014年,高青县组织外出参观,转了不少村庄,当看到沂南村、中郝峪村的农家乐办得火热,刘树海心里直犯嘀咕:“蓑衣樊的自然风光绝对不比这些村差,又毗邻大芦湖湿地,能不能搞农家乐,带动乡村旅游?”

有了这个想法,刘树海马上联系邀请专家考察论证。领着专家在村里转了一遍,又在长满野生荷花、芦苇的连片荷塘坐船游了一圈,专家表示“可以试试”,这给了他和其他村“两委”班子成员极大的信心。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门心思扑在农家乐上,却达不到最初的目标,这让刘树海实在想不通。开业后一年内,大约有一半的农家乐因入不敷出而关门停业,剩下一半也是勒紧裤腰带硬挺着。

“这样不是办法,单纯靠餐饮,吸引不动客源”,刘树海说,“咱得解决住宿、会议的消费需求,才能拉动更多客源,此前有不少外地的大型旅游团前来洽谈合作,但都因我们无法提供优质食宿条件而告吹。”

在县镇两级政府的支持下,村里多方筹资600万元,利用经营淡季,实施一系列改造提升工程。村里废弃的小学校变身“蓑衣客栈”,一排排的废弃教室成了一间间民宿风格的客房,还有主题文化墙、咖啡小屋、停车场、接待中心等。

2016年,村集体商讨建了新景点、上了新项目,“荷香码头”乘船可游览湿地风光,“农耕体验田”“浑水摸鱼池”“网红桥”“真人CS”等旅游景点更是家长与孩子休闲娱乐的不二选择。

2016年10月,蓑衣樊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由蓑衣樊村党支部领办成立了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发动群众以资金、资产等多种形式入股,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底蕴,打造“蓑衣水乡”旅游品牌,形成特色种植、湖区农家餐饮、网红打卡民宿、特色民俗体验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该合作社带动旅游产业从业人数逾百人,全村年增加旅游收入30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如今,蓑衣樊村村民年平均收入超过5万元。村民富裕的同时,村集体经济也突破了“空壳”,彻底摘掉了“贫困村”帽子。

不仅如此,蓑衣樊村党支部还探索实行“收益保底+分红”的扶贫模式,把专项扶贫基金以股份的形式注入淄博大芦湖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用于发展乡村旅游,确保贫困户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借着“火势”与热度,每年中秋节和国庆节期间,刘树海会带领村民主动策划趣味钓龙虾、钓螃蟹活动,最大程度发挥稻渔综合种养的优势,实现更大创收。

嗅着商机,不少村民开始“跟风”做起农家乐和民宿,黄新海便是其中之一。因自家的院子依河傍水,不识几个字的黄新海还给农家乐取了一个文化味十足的名字:金水岸。地道的农家风味吸引了外地游客慕名前来。每到周末、节假日等旅游旺季,在他家“一座难求”。

为了推广蓑衣樊村的乡村旅游资源,刘树海赶着牛车客串起了导游。

前不久,黄新海翻箱倒柜找出搁置多年的旧斗笠、旧蓑衣,挂在了进门最显眼的地方。“蓑衣、斗笠是咱老百姓穷苦日子的见证,现在发展乡村旅游,它们成了乡村记忆的文化符号,成了咱老百姓的聚宝盆。”黄新海说。

辞官返村当“职业农民”

对于刘树海而言,2016年注定是人生的转折点。这年,高青县决定从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干部中选拔镇领导班子成员。刘树海以笔试、面试第二名的成绩,从60多人中脱颖而出,考上了镇公务员。

然而,2020年6月18日,刘树海主动向组织递交了辞职报告,辞去副镇长一职,返回蓑衣樊村,重新回归农民身份。这一消息迅速在蓑衣樊村传播开来,面对众人的疑惑不解,刘树海表示,任副镇长的确得到很大锻炼,但乡镇工作不太适合自己。

重新当起农民,除了遵从本心,更为重要的是为蓑衣樊村的乡村旅游再使一把劲。原来,刘树海在镇上工作的三年多,他带给村里的平台和资源优势有所减弱,加上乡村旅游的广泛化和同质化,蓑衣樊村的乡村旅游受到一定冲击,客源的流失,必然带来大家伙儿收入的缩减。这是蓑衣樊村村民所忧心的,更是刘树海所不愿看到的。

如何渡过这个难关?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刘树海的心头,挥之不去。

“想来想去,还得靠老办法——搞宣传、做推广”,刘树海说。“还是打算四处发传单吗?”记者问道。

刘树海笑着摇了摇头,“老办法过时了,咱现在发短视频。”

为了进一步宣传蓑衣水乡,刘树海与从上海返村的邢立磊达成合作。由邢立磊的团队负责为刘树海策划、拍摄、剪辑短视频,上传抖音平台,对外包装宣传蓑衣樊村。

“我从蓑衣樊村走出去,今年回来,看到村里发展越来越好,心里十分高兴,非常希望能靠自己的本事为村里的发展添砖加瓦,与‘老刘’对接后,我们一拍即合,打算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加大对蓑衣樊村的宣传与推广。”邢立磊对记者说。

在邢立磊团队的帮助下,刘树海这个“职业农民”,做起了“业余演员”。在一个个短视频中,他或披着蓑衣、戴着蓑帽,做起船夫,带领客人领略千亩荷塘的湿地美景;或穿着薄坎肩,带着草帽,饶有兴致地干着农活;有时为逗孩子们开心,还会亲自驾牛车,带他们领略田间风光。

“动脑筋、亮特色、巧推介,从中发现乡村旅游的商机,实现真正的全民参与传播。”刘树海相信,借着“网红”推介的优势,与村民和网友一起揭秘旅游综合体的创造密码,蓑衣樊定会趁着新一轮发展“风口”御风而行。

□ 记者 刘磊

实习生 国艳琪

责任编辑: 郭爱凤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