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拥有百万粉丝,原来他是这样的数学教授

大众日报记者 李梦馨 耿俊逸

2021-02-05 08:3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数学老师。”这是宋浩在接受采访时重复最多的一句话。

自2004年从山东大学数学学院硕士毕业,今年已经是宋浩在山东财经大学任教的第17个年头;与教师这个身份相比而言,“UP主”的标签伴随宋浩仅有三年半。一面是兢兢业业的大学教授,一面是拥有130多万粉丝的UP主,这两种看似不同的生活,却都指向同一种身份——脚不离讲台、手不离粉笔的老师。

让数学变得有趣

每逢大学期末复习周,去各个学校的图书馆、自习室里逛一圈,总能发现不少人的电脑正播放着宋浩的讲课视频。这些遍布全国各地、分布海内外的同学,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宋浩老师的“云学生”。《微积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宋浩在B站上开设的四门经典课程。

如果要评选出大学里最让人头疼的一门课,数学恐怕是许多人的共同选择。大学课时安排比较紧张,短短一节课里往往充斥着过于饱和的知识点,课上吃不消的学生只能被迫寻找其他途径补课。越来越多的同学,正是抱着这样的诉求循着网线找到了宋浩。

在认识宋浩之前,恐怕没有太多人能把数学跟有趣二字扯上关系。但点进他的视频,深入浅出的讲解、妙趣横生的段子,让学生们不知不觉中就被吸引进一个充满想象和可能性的数学世界。为了证明“1=0.9999…”,宋浩用了四种方法:分数、方程、等比级数和极限,利用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的知识,将一个看似荒诞的结论通过各种方法进行解释,让同学们在瞠目结舌之余窥见了数学魅力。

在课堂上跟手机抢占学生的注意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怎么能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这是宋浩刚开始工作时就一直在思考的。每一个衔接自然、浑然天成的段子,背后都经过了无数次的设计和打磨。从一开始讲笑话会冷场,到后来能把段子融入知识本身,宋浩通过各种故事,不断地赋予抽象的公式和概念以生命力。

让宋浩没想到的是,在B站上,自己的课堂竟然跟弹幕文化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弹幕是一个由文字组成的、时空交错的、能在时间中沉淀下来的年轻人的阵地,这个东西很神奇。”宋浩感慨道。

在《线性代数》课上,宋浩的一次寻常提问,竟然无意间造就了自己视频里最火的一个梗。“当时上课时让一个同学起来回答问题,那个同学名叫‘田莎莎’。”自此,“田莎莎”三个字就在宋浩的视频里无处不在,成为所有弹幕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Z世代”的脑回路经常让宋浩困惑不已,“233”“yyds”“耗子尾汁”……在这些年轻人之间流行的“黑话”面前,他感受到了一层不小的文化隔膜。于是,宋浩跟同学们的身份又掉了个个儿,他变成了虚心请教的学生,像攻克一道道数学难题一样去搞懂这些网络流行词汇的意思。“只有了解年轻人喜欢什么,才能跟他们有共同语言。”渐渐地,vlog、《线性代数》超级催眠曲、小科普……这些年轻人喜欢的视频形式,也被他玩出了新花样。

一节视频课背后

在成为一名B站UP主之前,宋浩已经义务上传了四年的教学视频。

8年前,宋浩碰见了两个学生,他们一见面就向宋浩倾诉最近学数学遇到了困难。后来,几乎每碰见一个学生,都能听到类似的话。原来,换了新的数学老师后,同学们普遍不太适应那种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

考量再三,宋浩决定录制自己的讲课内容,分享给这些学生。最开始的时候,宋浩花了一两百元买了一支录音笔,想要录制讲课音频。但课堂并不是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原本正常的课堂互动却成了干扰听课的噪声,最终效果可想而知,这支录音笔没用几个月的时间就被淘汰了。

录制讲课属于个人义务,一切都得自掏腰包,宋浩当时工资也不高,只能在网上买一个二手的索尼DV,虽然能呈现出板书效果,但麦克风效果仍然很差。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质量粗糙、制作也不太精良的视频,在学生中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宋浩当时用网盘分享视频链接,后台记录的下载次数已经有几千次之多。

现在宋浩在B站上开设的四门课程中,播放量最高的《高等数学》已经达到1480多万次。上传平台从网盘,到优酷,再到B站,设备也经历了几轮的更新换代,前前后后总共投入了十几万元。提起用过的设备,宋浩如数家珍:索尼DV后来被高清录像机取代,几次迭代之后,现在使用的录像机画质已经达到4K水平;电脑也从台式机一步步升级;1T到4T不等的存储硬盘已经购入了十来个。但要加上已经废弃不用的设备,到底经手过多少台,宋浩自己也数不清了。

“我录制视频课的时间已经持续了八年,但前四年的视频在现在看来是根本不能用的。”不光设备落后、画质不清晰,连拍摄的方式也有问题。最初用老式台式机剪辑时,时长1小时的视频,处理起来要花上10个小时,后期压缩还要四五个小时,家里的电脑常常是24小时不停运转。但就是这些日夜不停赶制出来的视频,现在也只能默默躺在尘封的硬盘里不见天日。

在经过了许多次设备升级、风格摸索和拍摄模式的探索后,我们终于见到宋浩如今视频的样子:背景总是固定的一块黑板,擦拭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同一门课的视频,镜头与黑板的位置往往也要保持一致;唯一显著的变化,恐怕就是宋浩的装束,从第一讲的短袖衬衫到最后一讲的长袖衬衫,提醒着同学们一个学期已经过去。

视频背后的投入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当镜头摆在前面时,一切细节都被放大,黑板是不是干净、板书是不是整齐、甚至有没有换衣服,都可能成为屏幕后学生注意的。即使现在教学手段多种多样,但宋浩仍然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板书教学。拍摄视频课后,宋浩每次上课时都要带四块干湿度适中的抹布,经他擦过的黑板,往往是一丁点粉笔灰都不沾;为了达到最好的呈现效果,黑板哪一块空间怎么使用也都经过了细致的计量。

“舞台”上的唯一舞者

过去一年,宋浩在B站上的粉丝实现了从十万到百万量级的增长。观看视频、互动评论的人越来越多,刚开始很惊喜,但惊喜过后,宋浩感到了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其实讲台就是个舞台,上课的时候,老师就是讲台上唯一的舞者。”宋浩认为,站在讲台上的时候,就是每一位老师的高光时刻。站在“舞台”上,一言一行都可能对“观众”产生不小的影响,只不过原来的影响可能只局限在课堂上的几十几百人,但现在已经辐射到几百万人。对宋浩而言,这意味着他要更多地修行为人师的功夫。

“换位思考很重要,要理解每个人的专业背景、数学功底都不一样,所以讲课要特别细致,每一步都不能跳跃。”在数学领域耕耘二十余载的宋浩,更能理解不同人对数学这门学科消化能力的差异。

宋浩曾经遇到过一个特别的学生。数学是他一直无法摆脱的噩梦,大学四年,他每一学期都在重修数学科目。一次次打击让他陷入习得性无助,还因此患上中度抑郁症。最后一个学期结束后,仍然有一门微积分没有通过考试。拿着结业证书离开校园后,他才无意间了解到宋浩的数学课视频,在宋浩的课上看到数学的另一种表达,对数学的恐惧情绪也在一点点地消失。他终于敢直面第八次重修考试,在考场里放下笔的那一刹那,他感觉自己“找回了面对生活的勇气”。

宋浩在山大读研期间曾经做过两年的辅导员,学生的苦恼、压力,他再清楚不过。有时候,看着迷茫困惑的学生们,就像隔着时空看见了当年的自己。

回忆起9年前的一堂课,宋浩仍觉历历在目。那是他给大一学生上的最后一堂课,聊了很多自己学生时代经历的挫折。下午一点钟,有一名学生给宋浩发来短信,讲述了自己的故事:高中时作为清北预备役的他,高考意外遭遇滑铁卢,大一一整年都没有从高考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整日待在宿舍里以泪洗面,课也不怎么上,这一天刚好来听宋浩的最后一节课,没想到竟迎来生活的转机。

“您的一番话就像一把利剑,把乌云密布的天空撕开了一个口子,让太阳终于能够照到了我的心里。”事情已经过去了9年,宋浩没能再联系到那个学生,但短信里的这句话仍被他原原本本地复述了出来。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教学就像一段段旅程,只有宋浩守在原地,送走一批,又迎来一批。在一次结课时,理科出身的宋浩,也在课堂上动情地说,“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童话的世界,如果我没有柴米油盐的压力,如果你们就一直在大二、不用长大的话,我就可以永远地给你们讲课,一直讲下去。”

流量中的坚守

随便打开一个宋浩的B站讲课视频,开头就是满屏的弹幕,简直是大型还愿现场。宋浩的B站、微博每天都会收到各种各样的私信,其中请教问题、感谢的居多,他总是一条不落地看完。“一句话两句话说不清楚的,就截图保存下来,作为一个‘备忘录’。”但从去年开始,私信里有了一些新的内容,“其他学校举办活动时,有很多同学都让我来录祝福视频。”

四年前,全校学生就已经无人不晓宋浩的名字,现在又多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外校同学。走在校园里,只听见“咔”的一声,宋浩就知道自己又被同学们的镜头捕捉到了。去年在明水校区结课的时候,最后光签名就签了半个小时。有时候外出吃饭,戴着口罩也能被学生认出来。

“很有意思,事情误打误撞就变成了这个样子。”他追溯这些变化的源头,好像就在于自己录制了视频,而讲课风格又比其他老师活泼了那么一点点。宋浩提到,很多事情其实他在三年前就已经做完了,只是这三年里这些“成果”被大家更多地看到,从而“火”了起来。

在流量浪潮的裹挟下,宋浩一直很理性。他上课爱讲段子,前不久就有学生建议他可以模仿一些网络红人的风格。他想了想,觉得跟自己的形象不大符合,“我是一名老师,还是要做好教书这个本职工作,有基本的大方向在。幽默可以,但不能越线,不能哗众取宠。”

眼下,大学数学的视频已基本录制完成,他还在设计新的教材和讲义,计划在B站开设不同阶段的数学课程。“我只是山财大一名普通的老师,但并不妨碍我能做一些事情,改变大学生学习数学比较困难的状况。”此外,他有一个更宏大的目标,就是打造中国的可汗学院,让所有华人学生都来看自己的数学视频。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梦馨 耿俊逸 报道)

责任编辑: 吕晗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