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水之间安妥灵魂——读张炜《河湾》

2022-06-27 11:29:3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 张 鹏

长篇小说《河湾》是张炜潜心创作的结晶,更是他对物欲横流的现代都市人如何在山水之间安妥灵魂的一次集中思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最新深入研究。

《河湾》富有隐喻意义的瓦尔登湖般的气质,弘扬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张炜是以关怀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创作视角和写作伦理的著名作家,他把天地自然和山光水色作为倾情歌吟和悉心守望的审美对象,与此同时,为表达对自然的钟情与热爱,张炜对损害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则采取严厉批判的方式进行道德拷问和伦理反思,并把它作为一种有效的思考路径;张炜还深入自然去勘察与探索,去构筑理想的自然生态梦境,最终达成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进行持续终极关怀,昭示了其创作理念中生态意识的不断开拓和持续观照。

“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源自何方?……可我还是发现了那种悲天的情怀来自大自然,来自一个广漠的世界。”这是张炜面对乡野自然所发出的声音,表达了作家对大自然钟灵毓秀的赏析,对自然作为艺术源泉的由衷感慨。张炜的文学创作以大自然作为艺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源于他在生活历练中长久的精神积淀和审美偏好。他曾经这么说:“我觉得作家天生就是一些与大自然保持紧密联系的人,从小到大,一直如此。”他在散文集《融入野地》中多次提到“故乡”,并且把它作为精神家园。总之,大自然给张炜提供了精神动力,是他创作的精神摇篮。他多次写道:“城市是一个被肆意修饰过的野地,我最终将要告别它。我想寻找一个原来,呈现自然真实的仪表”。

张炜在2005年发表于《环境教育》的《秋天里的思索》说:“当代文学除了没有对神、对大自然的敬畏,还缺少与大自然中的其他生灵的联系。好像这个时期的人是真正的孤家寡人,是天地之间的独夫”。张炜的长篇小说新著《河湾》中,人类在现代世界中的逃离与漂泊、逍遥与救赎、现实与理想、批评和质疑,这些表面上纠结矛盾的、丰富驳杂的、多元共生的精神主题都构成了张炜小说生态哲学思想深度思维。他利用自然抒情的风格和突兀奇崛的想象以及富有个人化的生态语言和叙事伦理,延续了自己一贯的审美风格,同时也有着新的精神探索。

在张炜的生态文学作品中,回眸历史是一个重要的命题,近代史、新中国成立后的当代史、地方史无不吸引着他的寻根目光。《河湾》中也延续了这种历史寻根的眼光。小说中的主人公“我”,也就是傅亦衔,与爱人洛珈,都在叙说着惨痛的家族发展史。历史是不可漠视的存在,讲述家族史的声音数度在回忆与现实之间相辅相成。在对历史碎片的拼接中追问历史,追问自己的来龙去脉,也是愈合自己创伤的一剂良药,张炜进行了一场自我疗救的积极尝试。

《河湾》的目光在聚焦当下时尤其专注理性。厌倦现代生活是《河湾》中当下人们面临的精神状态、生存困境,也是一种现代性的城市综合病症。造成厌倦现代生活的原因是重复性的现代化生产和日益内卷的单调工作状态,其对人生命力的扼杀和压抑,造就了厌倦的本因。在小说中,厌倦现代生活是从厌倦按部就班的都市节奏和平庸的婚姻生活模式开始的,书中写道:“这其中的原因太过复杂,比如过分的接近和重复、无法前进和更新的停滞、浅显明了的洞悉,这一切都可以引起、让激情和兴致持续下去,这是与生俱来的生命难题,对于人这种聪明的动物就尤其如此。”

对抗这种厌倦现代生活的方式,是余之锷和苏步慧,离开都市、回归山野的大胆尝试,他们归隐的“桃花源”正是题名中所说的田园牧歌的“河湾”。半岛的河湾成为诗和远方的伊甸园,城市生活成为叙事的大背景。“岂止是梭罗,就是古代的穴居之事也不能学,不少人像他们一样堕入大山深处,其实又能藏到哪里,最后是学虎不成反类犬”,不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所谓的回归田园便失去了意义,最终成为一种“轻浮的虚假的浪漫主义”。

学者叶祝弟认为:“傅亦衔几度造访的河湾,这个未被张炜命名的地方,表面上看是闲暇之余的修身养性之地,背后可以上溯到以陶渊明的桃花源为代表的复杂文化系统,其实也是现代性危机的一种解决方案,是一个不断往返的桃源,同时又归于大海,融于天地,是一个更大的山水天地间。”河湾是山光水色焕发生机的地方,绿荫葱葱的葡萄园,水光潋滟的湖光岛屿,鱼翔浅底的水汊,氤氲着自然气息而又适宜人们修养身心。知识分子退隐到河湾,不再纠结于职称、名利、得失和荣宠,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主义诗意栖居。宛如王维的著名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河湾的美好氛围中,名缰利锁和机心俗虑暂且隐遁,世界变得通透而简单,最主要的是草木气息和山水灵性对人类潜移默化到化境。

这部小说将知识分子从静看天地、省察内心,然后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方式中凸显出来,也在对历史的打捞和确认中、对故园和童年的寻觅中来确认现代人的精神使命。知识分子总是面临一种困境,即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进退维谷。真正的困境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无法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只能在两者之间徘徊。张炜就是始终坚定地站在人文关怀、自然生态和审美主义的这一边深入思考的。从《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艾约堡秘史》到《河湾》,变化的是时代、是题材,不变的是他作为一个田园浪漫主义者的执着与坚守,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寻找、叩问与热爱。

“山河本身比我们浪漫,它其实是自带光芒的。河湾失去的那一天,我仍会活下去。”张炜一直暗示读者,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钟灵毓秀的自然山水,滋养了人类,也将成为安妥人类灵魂的最佳摇篮。远方和诗意的灵光,从来不曾远离过人类,自带光芒的河湾,是人类精神的避难所和伊甸园,是二十一世纪东方的瓦尔登湖。

责任编辑: 刘君     签审: 于国鹏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