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和刘禹锡不曾被辜负的友情

2020-09-23 16:10:0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唐诗里的烟火人间》
作者:温伯陵
 华文天下出品

[内容简介]

唐诗就是唐朝人的微博,它承载了唐朝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狂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闲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

很多人认为,诗词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和情感就代表了作者本人,但实际上这种认识并不准确。比如我们印象中豪放洒脱的“诗仙”李白,实际上一身都为功名所累;“诗圣”杜甫年轻时曾是一纨绔子弟,后来屡遭挫折才渐渐接了地气;号称“诗佛”的谦谦君子王维,也曾写过歌功颂德给皇帝拍马屁的诗;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实际上也热衷于功名,只是由于自己情商不够一直碰壁而已;都说高适是诗人,实际上带兵打仗、建功立业、治理地方才是高适的主业,写诗不过随手而已;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种千古名句的多情种子元稹,也曾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抛弃过多位相恋过的女子……

唐诗是唐朝人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工具,而读唐诗则是了解唐朝诗人,甚至是了解唐朝的方便法门。

书摘:柳宗元和刘禹锡不曾被辜负的友情

提一个问题:你和最好的朋友之间,能为对方做什么?帮他下楼取外卖?帮他写请假条?帮他洗臭袜子?听他难过时的倾诉?这些都没问题,但是同富贵、共患难,甚至相互托付身后事呢?难。

从小就发誓要做一辈子朋友的人,莫名其妙就不再联系了。曾经相互鼓励、相互扶持的人,如今在跟别人称兄道弟。世事就是这样,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偶尔见一面,也许就是最后一面。

每当这时候,我就会想起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一起高考,一起做官,后来一起被贬,一起鼓励,相识相知了二十七年。

公元793 年,长安的大慈恩寺人头攒动。三十多名新科进士,来到寺里的大雁塔下留诗题名,期盼日后步步高升,人生美满。

一个二十一岁的青年郑重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柳宗元。

“河东柳氏”是辉煌了六百年的高门大族,如果你在史书上看到姓柳的大官,基本上就是这家人。他母亲是“范阳卢氏”的女孩,属于“五姓七家”之一。柳宗元的出身简直牛到没边了。

刘备有句口头禅:“我乃中山靖王之后。”这句话现在成了刘禹锡的口头禅,逢人就说,三句话不忘给自己做广告。

雁塔题名之后,他们各奔前程,历经风霜洗礼。这一别,就是十年。

刘禹锡和柳宗元在各地为官十年,看到的就是各种破事,不是叛乱就是天灾,不是饥荒就是贫穷。

在那个年代,凡是有理想的青年都会有共同的目标:改革。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和使命,刘禹锡和柳宗元也许只能成为泛泛之交,我吹你的诗写得好,你捧我的文作得棒,有机会的话一起喝喝花酒,回家便忘。共同的追求,才让两个男人真正拥抱在一起,同甘苦,共患难。

公元803 年,柳宗元回到长安担任监察御史。早一年回到长安的刘禹锡,早已在平康坊摆下酒席,为他接风洗尘。两个三十岁的男人,为这些糟心事哭得稀里哗啦。

他们要见的人叫王叔文,他是太子身边最红的小伙伴,内定的未来宰相,而且是以改革弊政为己任的宰相。当刘禹锡推荐了柳宗元后,王叔文快速上前伸出微胖的手:“同志,终于等到你。以后我们一起干。”没过多久,一个立志改革的小团体正式成立,他们要赌一把,赌注就是自己的性命和大唐的国运。

公元805 年,唐顺宗继承皇位。可惜的是,在继位前他就中风瘫痪在床,只能在卧榻之上遥控朝政,亲临第一线冲锋陷阵的,是他的小伙伴王叔文和王伾。

一朝权在手,不把令来行,还等着过年吗?筹备多年的改革计划,就此拉开帷幕。柳宗元做了礼部员外郎,利用世家子弟的身份,充当改革派和老干部的传话筒。刘禹锡则做了屯田员外郎,成为财政改革的得力干将。

仅仅140 天,改革就失败了。一架机器不管老成什么样,只要能用就会有无数的人在混饭吃。您可倒好,一锤子下去就要拆倒重来,您可管饭?太监拥立太子登基,逼迫唐顺宗退位做太上皇,并且把改革派全部贬官,这就是“二王八司马事件”。

柳宗元被贬去永州,刘禹锡被贬去朗州。走吧走吧,莫要再回头。你我就此别过,若他年再次聚首,只求不忘今日容颜。

柳宗元来到永州后,生活特别孤独。青梅竹马的妻子早逝,来到永州不到半年老母亲也撒手而去,身边连个孩子都没有。三十三岁的柳宗元孤独寂寞冷,感觉全世界都抛弃了他。于是,就有了那首孤独感特别浓郁的《江雪》

兄弟,人生不就是这样吗?有春天的百花争艳,也有秋天的悲苦寂寥,可鹤群翱翔蓝天当空而鸣的壮观,又岂是春天能够比的?看开点吧,记住身边的好,总比记住坏要强。

为什么很多友情难以维系?就在于只能同富贵,不能共患难。发达时互相吹捧便以为是天长地久,失意时惊慌失措各自高飞,却忘记了此时拉对方一把,胜过平时的千杯万盏。哪怕是泥泞沼泽,只要彼此搀扶着,一步两步三步……只要走下去,路就宽阔了。

也许是刘禹锡的开导,也许是柳宗元的醒悟,他慢慢走出灰暗的人生,开始发现身边的小确幸。在瘴气遍布的蛮荒永州,柳宗元竟然写出了《永州八记》这样的好文。

他还在当地找了个女朋友,生下一儿两女。这就是佛印和苏东坡说的:眼中有狗屎,看到的世界就都是狗屎;眼中有希望,看到的世界便无处不光明。

公元815 年,柳宗元和刘禹锡终于得到赦免。整整十年,他们都熬过来了,现在终于等到了重新起用的诏书。他们从两条不同的路北上,目标是那个共同的终点站——长安。

柳宗元和刘禹锡又被贬谪到更远的地方。刘禹锡去播州,柳宗元去柳州。

改变命运的机会被朋友的一张臭嘴给破坏了,如果是一般人肯定要划清界限,从此老死不相往来,可柳宗元二话不说,打起背包就出发了。

我们在生活中有很多始料未及的小事,比如朋友不小心损害了自己的利益,于是就把他拉黑,恨不得画个小圈圈诅咒他,却忘记在自己无助的时候,他付出了多少心血。这个时候何不宽容一点,给对方一个机会,也给自己一个机会?遇到能相交二十年的朋友是缘分,得珍惜。

柳宗元很珍惜和刘禹锡的缘分。他知道播州是大唐最有名的贫困州,穷到生活不能自理。刘禹锡带着年迈的母亲,到那里可怎么生活呀。

于是柳宗元主动请求调换:“还是我去播州吧,让刘禹锡去柳州。”唐宪宗没同意,幸亏哥俩之前的人缘不错,大家一起帮他们说话,才把刘禹锡换到连州——虽然也是贫困老区,但总比播州强点。

柳宗元和刘禹锡尽兴而来,败兴而去。出了长安,哥俩沿着来路再次南下,走向命运的归宿。他们一路走到衡阳,必须要分别了,一个广西,一个广东,怎么看都不是一条路嘛。又到分别时,柳宗元写了三首《重别梦得》。

可惜柳宗元没有等到这一天,到柳州后的第四年,就撒手人寰了。那时的柳宗元,才四十七岁。

公元819 年11 月,柳宗元在病榻上念念叨叨:“梦得,梦得……”话还没说完,就没了声音。他让仆人带着一子二女和文稿,去连州找刘禹锡,把自己的身后事都托付给了他。说好的一起并肩看晚霞,没想到你却先走一步,刘禹锡心都碎了。

事已至此,刘禹锡能做的,只是完成老友的心愿,让他安心上路。我们今天看到的柳宗元作品,其源头就是刘禹锡编纂的《河东先生集》。

晚年的刘禹锡搬到了洛阳居住,实现了“邻舍翁”的心愿,只不过人却不是原来的人,而是白居易、裴度……唯独没有柳宗元。洛阳城向他请教诗文的人很多,请他做口述历史的采访也不少,刘禹锡尽心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可再也没有人能走进他的心里。柳宗元走了,刘禹锡的心也空了。

如果你在洛阳街头见到刘禹锡,可以问他一句:“刘禹锡,你还记得柳宗元吗?”他一定转头告诉你:“记得。我们是兄弟。”夕阳照在刘禹锡的脸上,就像在大雁塔下留诗题名的那个下午。

责任编辑: 郭爱凤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