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记忆的个人书写——读长篇报告文学《国碑》

2021-04-19 15:25:3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 刘国栋

收到一半2020年出版的《国碑》,未曾打开书的塑封膜,既替她激动又替她惶恐,惶恐更甚一些。虽然她从事文学创作多年,但主要成绩都在中短篇小说创作上,向纪实文学转型仅有几部作品,“国碑”选题过于重大,以往围绕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作品非常之专业,成绩亦显著,想要在此基础上取得突破困难重重。但当我读完《国碑》的最后一句话,担心早已烟消云散,发自内心的钦佩油然而生。

1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加之社会功利性的影响,不少创作者放弃了实地采访和现场搜集资料的过程,转而采用网络搜索相关信息和翻阅资料的形式进行创作,这无疑大幅降低了报告文学的鲜活与新颖,从而极大地降低了阅读趣味。为了做到资料来源的第一手以及可靠性和准确性,一半断断续续用了6个月的时间到虎门、金田、武昌、青岛、上海、南昌、南京等地进行实地采访,去感受历史的丝缕气息,这也使得在阅读《国碑》过程中会感受到不同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她说:“只有站在了历史诞生的那方土地上才能离历史更近一些。”

纪实文学是行走的文学,汽车、高铁、飞机,得益于现代化交通的便利,紧锣密鼓、舟车劳顿却又优哉游哉,能将艰苦的实地采访变成乐在其中的旅游也是别有一番境地。金田腐竹、武昌鱼、隐溪茶香、黄河口槐花、南京鸭血粉丝汤……这一串由饮食所带出的地域文化气息绵延通篇,给激情燃烧的历史岁月增添了一丝烟火气,让停留纸墨、高居庙堂的史实变得生动灵活。

为保证史实的真实性,一半不仅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和史料,同时还涉猎了建筑、雕塑、美术等方面的知识,以求行文中用词精准无误。除此外,为使作品更具有阅读性和连贯性,在着重描写正史中涉及的人物之外,一半也将笔墨着眼于那些足以影响历史的心态、情绪、行为等细节描写,如《黄袍加身,红楼逸梦》中将黎元洪给友人的一封描写当时心境的书信摘录其中;《王临乙的中法情缘》将五卅运动浮雕设计者王临乙的跨国爱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展现。这些细节的描述让我们更真实、贴切地了解历史背后的细节,极大地满足了阅读者的探求欲望。

2

《国碑》由上、中、下三卷组成,分别围绕大须弥座(8幅浮雕)、小须弥座与设计者林徽因以及巍峨碑身展开。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物理结构作为文章结构,不会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割裂的感觉,同时还易于让读者对作品结构进行把握,增强阅读过程中的参与度。在总体叙述角度上,一半也进行了重点思考,如若紧紧围绕人民英雄纪念碑铺陈,难免走前人的老路,难以取得突破。为此,她选择在记叙历史的同时将实地采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全部加入到创作中去,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相互关照,在推动叙述的同时展现了今天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构思不可谓不巧。从大架构的设置到小篇章的谋划,一半都在为“文学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丰收”进行布局。

大须弥座“虎门销烟”一章,作者以自己的实地采访为引,引出虎门销烟所在的玉墟古庙,而后自然转入那段历史,将历史的前因后果简明扼要的叙述,同时以各类史料作为佐证,在穿插叙事的同时将自己的评价与思考代入。在创作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半对于虚构与非虚构写作思考的激烈碰撞,既有史料这样的明证,又有当事人心理的合理化想象,报告文学的真实性这一基本规则,隐匿在作品的每一个角落,遍寻可见。在虎门,作者将当地服装业自1978年至今的发展历程作为背景,选取了几个典型人物,以他们的个人发展为脉络,通过个人的变化来体现虎门的变化,进而展现时代的变迁。在“国碑记忆”部分,写的是虎门销烟雕塑的创作者曾竹韶的艺术生平,一半将其创作虎门销烟雕塑过程中的故事艺术地再现,回到了国碑本身。

以国碑为圆心,以地点为半径,以历史为起点,以现实为过程,以雕塑为终点,一半画了一个完美的圆,将八个圆串联起来,就是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就是1840年到1949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大图景之外,一半还点缀了两颗“珍珠”,其中一颗就是小须弥座与林徽因。林徽因主导设计的小须弥座花环上是“唯有牡丹真国色”的牡丹、“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和“此花开尽更无花”的菊花,分别代表了高贵、纯洁和坚韧。作者自问自答哪一个灵魂能同时匹敌这三朵花,答曰:唯有林徽因。作者将林徽因的故事用平实却又奢华的语言展现出来,给我们塑造了一个集才情、纯真、美丽、温柔于一身的女子,令读者陶醉其中。在展现过程中,作者有意将林徽因的诗文、设计阐释等穿插在其中,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了文学与建筑成绩双佳的一代才女。

3

报告文学是一朵只有扎根现实土壤才能绽放的鲜花,这不仅要求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反作用于现实生活,以作者对现实和时代的深层次把握和理解更好地参与和促进现实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一半正是如此,用客观冷峻的笔触叙述着历史、记录着现实,在行走中感受着时代的脉动,书写着时代的变革,坚守着属于报告文学作家的人格操守和魅力。

责任编辑: 刘君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