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汗水经济”走向“智慧经济”!山能淄矿方大公司让智慧之花遍地绽放

大众日报记者 马景阳 刘磊

2019-12-06 18:11:09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

12月6日,走进方大钢构公司焊接车间,车间职工手持遥控设备静立一旁,正看着十几吨、几十吨的钢构件被辅助运输设备送往执行下一道焊接工序,神色十分轻松。

随着世界工业水平飞速发展,进入4.0的革命浪潮,“绿色”和“智能化”成为新的追求目标。过去工人喊着号子,手提肩扛,汗流浃背的劳动场面早已成为历史的定格。

山能淄矿方大公司以矿井工程建设起家,因势而动,激流勇进,逐步发展成为涉及矿建、建筑安装、新材料、矿井专业化、清洁能源、钢结构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型企业。

思想变革引领生产变革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优良品质,一直是我们企业的‘金字招牌’,也是立身之本。但是,随着科技进步,‘汗水经济’已经不足以支撑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方大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王希冉说。“拼人力、拼设备、拼时间”的生产方式,向“设备提效、科技创效”转变,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方大新材料公司隶属于方大公司,主要生产经营各类通用管材和特种管材。2016年至今,该公司在生产线更新换代上,已经投资超过5000万元。他们把原有的高耗能生产线,替换了90%以上。截至目前,该公司现有18条现代化生产线,其中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有2条,属于国内一流的有15条。

新设备投用后,方大新材料公司的产能较原有设备翻了1倍有余,每吨产品的电耗下降了30%,每吨产品的人工费减少了80元左右。

“仅电费一项,我们每天就能节省1万多元,一年算下来,就是近300多万元。省下来的,都是公司的效益。公司效益好了,员工干着就有劲。”方大公司副总经理、方大新材料公司总经理王晓华说。

用智能设备减人提效

在方大新材料公司管材一号车间,记者看到该公司花费180余万元,购进的“上下料柔性机器人”。该机器人的投用,优化了原有的人工分丝工序,实现了大盘钢丝按照电脑程序,自动缠绕成小盘。

现在负责该工序的工人只需要监测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在机器偶尔出现异常时,稍加人工干预即可完成工序,劳动强度大幅降低。

“我们甚至不用守在机器旁边了。这套设备带有手机APP异常提醒功能。设备出现异常,手机上立刻就能收到提醒。没有异常提醒时,我们可以在别的岗位安心工作。工作效率提高太多了。”管材一车间员工王现文介绍。柔性机器人承担了原来每班3个人的工作,1天就能为公司节省9个人工。

方大新材料公司引进的真空干燥除湿集中上料器,可以将原材料入机水分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保证产品力学性能稳定。同时,该设备还彻底改变了原来手提肩扛的上料方式,彻底将员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为员工提供了轻松的工作环境。

新设备的投用,为该公司带来效益、质量、工作环境等不同方面的可观收益,他们的经营业绩也随之攀升。2016、2017、2018年经营收入分别达到0.74、1.2、1.81亿元。

企业效益好,员工的待遇随之水涨船高。原来因为“三八制”倒班,劳动强度大,招聘员工是让方大新材料公司头疼的事情,没有多少人愿意应聘。现在,同一个企业,同样的劳动时间,劳动强度明显降低,收入却不降反增,这个企业自然成了员工争相竞聘的地方。

“近年来,我们采购的设备都带有信息化端口,所有的操作数据都能自动保存或导出保存。建成设备智能化集成网络,实现‘汗水经济’到‘智能经济’的变革,是我们当前奋斗的目标。”王晓华告诉记者。

靠高端人才驱动发展

提升设备水平,为方大公司带来立竿见影的收益,但他们的目标并不是仅仅达到“智能经济”水平,而是向着“智慧经济”迈出坚定步伐。

方大钢构公司作为方大公司下属的新建企业,拥有高起点的优势。从厂区设计开始,方大钢构公司就立足于建设“智慧工厂”。他们引进的焊接机器人,是国内一流的科技设备,可实现自动除焊烟装置24小时连续作业,能替代8~12个专业焊工,焊接效率是人工操作的12倍。

高端的设备,谁来使用?科技创新,谁来研究?

建设人才队伍,能够提升企业创新性知识储备,有利于培育自主研发创新能力。而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可以助力企业完成“智能经济”到“智慧经济”的进一步变革。

“专业的工作需要专业的人才,‘按需引进,按需培养’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方大公司副总经理、方大钢构公司总经理王国容说。

方大钢构公司在建厂之初,就将人才梯队建设问题摆到关键位置,重点攻克。他们通过定向委培、社会化自主招聘、大学生分配等方式,建立了员工队伍。又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引进了3名专业人才,分别负责生产、销售、图纸深化技术等工作,完善了人才梯队建设。

内部人才重点培养,外部资源为我所用。方大钢构公司专门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突出管理人才、车间技能人才“两支队伍”的人才建设工作。按照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截止到2023年,他们将培养20名后备管理人才,23名“方大技能工匠”。

与此同时,方大钢构公司还采用“内部挖掘+外部聘请”的模式,组织研究生1人,本科9人,专科3人,成立“BIM应用创新工作室”,打造了一支具有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性创新人才队伍,为设计生产施工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营销人才根据市场需求提出产品研发方向;科创人才借助自身专业知识储备,提供自主研发的能力支撑;生产人才则利用先进的智能化设备提供产能基础。

“方大公司初步形成了系统性的‘智慧化’生产方式,相较于以往拼人力、依靠低成本竞争的生产方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智慧经济’是创新驱动型经济,对于领域内前沿知识的需求极高,方大公司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方大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白国伟说。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景阳 刘磊 通讯员 孙业伟 韩建军 报道)

责任编辑: 刘磊     签审: 李忠运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