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国强
现代法治的实质是治权。领导干部要自觉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慎用权力,不搞“潜规则”、不图“隐形权力”,防止权力行使失常失范。
权力观是关于国家和社会权力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它从政治哲学和法哲学的角度把握权力的本质特征,科学揭示无产阶级权力观同资产阶级权力观的根本区别,强调政治权力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阶级统治需要通过一定的政治形式来实现,正确行使权力是实现无产阶级统治的关键所在。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能否实现有效的自我监督,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课题。
《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员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权力的人民性、正义性和纯洁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在我们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人民也是监督权力的主体。要完善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有效机制,依法公开权力清单和权力运行流程,让人民群众在公开中监督,让权力在监督中正确行使。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互联网了解民意、接受监督,正确对待来自互联网的各种意见,特别是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认真研究和吸取,将之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动力。
现代法治的实质是治权。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核心就是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慎用权力,不搞“潜规则”、不图“隐形权力”,防止权力行使失常、权力行使失范。要坚持职权法定、纪在法前,既要认真依照宪法和法律履行职责,又要严格遵守党章和党内法规,把刚性约束落到实处,切实做到不逾越法纪红线、不触碰法律底线。
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是担当。权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接受监督的标准也就更加严格。我们既要坚持权责对等的政治原则,健全问责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又要坚持控权和促进积极履职双管齐下;既要防止权力滥用、越界行权,又要坚决消除庸政、懒政和怠政,依法追究领导干部失职渎职的法律责任。要把好选人用人的“入口关”,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优化选人用人环境,坚决纠正“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应对新形势下国内国际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坚持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紧紧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做出了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境界,有效净化了政治生态。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观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本质要求。我们党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担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同时,也面临着“四大考验”、“四种危险”,长期执政是最大考验,脱离群众是最大危险,消极腐败是最大威胁,对权力的有效监督是最大挑战。我们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重要性,努力破解党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监督的难题,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而跳出政权兴衰的“历史周期律”,实现党的政治使命和历史使命。
其次,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践行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重要方式。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标志,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不健康,就会造成腐败之风蔓延。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既是我们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也是抵御诱惑、经受考验的思想熔炉,是纯洁党风、保持良好政治生态的“净化器”。
最后,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人生追求、提升道德境界、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的重要前提。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教育,端正用权思想、强化政治认同,形成敬法畏纪的良好习惯,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贯要求,也是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重要交汇点。
要把“关键少数”作为重点监督对象。治国必先治党,治党首在治吏。“关键少数”地位高、权力大,是腐败易发多发的高危人群。突出“关键少数”,紧紧盯住一把手,用刚性制度把一把手管住,保证其正确用权、廉洁用权,既是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的需要,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强化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既要巩固深化惩治腐败的“压倒性态势”,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做到力度不减、尺度不松、节奏不变,又要增强领导干部的自律意识、标杆意识,使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习惯在监督的环境中工作。
要把防止权力滥用作为永恒监督主线。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从严治吏、建设廉洁政治的治本之策。防止权力滥用必须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针对党内监督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完善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制度机制,解决监督缺位、监督不力、刚性约束不足的问题,真正实现标本兼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出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多部管党治党的法规制度,制度笼子越扎越紧、越编越密。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各种制度化安排合理分解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建立严密的监督体系和反腐倡廉体系,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权力滥用。
要把不准搞特权作为基本监督准则。防止公仆变质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重要内容。1871年,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就把国家工作人员称为“社会公仆”,并指出公仆应当“为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民服务。”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没有搞特殊化的权利,要带头执行廉洁自律准则,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可见,不准搞特权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恪守的政治准则,也是党内监督的基本准则,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切入点。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党内决不允许存在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组织和特殊党员。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