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所谓“励志故事”

远离所谓“励志故事”

2016-12-09 大众日报 14版

  强词有理
    □ 丁小村
  我在少年时代也喜欢看励志故事。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讲陈涉的故事:他年轻的时候给人当佣工,在田间犁地,突然间就停下犁头,对同事说:咱们要是有人富贵了,别忘了穷哥们!同事听到笑岔了气:那又能怎样,咱们在这儿给人种地,哪有富贵来?陈涉叹了一口气: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这个故事讲了有志和无志的不同,大志和小志的反差。《史记》中有很多励志故事。那些干成了大事的人,有志,且有大志。
  所以大人们喜欢给小朋友们讲励志故事,有时候实在没有历史了,就瞎编。历史是真实的,瞎编的故事却是虚假的,因此古来励志故事一堆堆,到最后可能难辨真假,往往一代代的小朋友们,总是在这种真真假假的故事中长大。
  读史可以明智——培根的经典看法,在今天并不过时。放在历史框架中的励志故事,真实并且有着合理的因果逻辑,因此读史的目的不是为了叫你立志——每个人都要当陈涉,社会就会大乱,因为“王侯将相”虽然不是天生有种,但却只能是少数人。
  读史是叫你明智。理解是非正误,是智慧。懂得可为可不为,是智慧。历史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今世的明暗,这是需要你自己去分辨的。因此建立在真实历史基础上的励志故事,也是教你智慧与明白,叫你懂得自己需要什么该做什么。
  而瞎编的励志故事,是对年轻人的作恶。
  建立在虚假故事上的讲述,情感是虚假的煽情的,事实因果链是虚弱的经不起推敲的,最终必然露出它的狐狸尾巴:它只是为了贩卖某种价值观。
  年轻人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也是一种智慧的培养和提升。很多虚假的故事一讲出来,一般有着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的人是可以立刻分辨的,但放在孩子们身上却不合适,因为他的价值体系还在建立之中,他的人生还在探索之中。
  那些贩卖价值观的所谓励志故事,通过瞎编乱造脱离了真实的人生世相,营造虚假的感动,只会让蒙的更蒙,让傻的更傻,让逗的更逗。强调“志”而不是“智”的故事,是打鸡血,而不是注入维生素。
  说到底,一个人的人生是真实而鲜活的。一个孩子想当医生,是因为他父亲常年生病,他觉得自己学医可以救助父亲的病痛;但当他发现肉体的病苦并不是人生最痛的,于是他寻找更好的疗救方式。鲁迅对于自己人生的自述,带着真切的人生体验和思考,这也让人明白:所谓志并非立下之后就不可更改,人生处在动态之中,谁也没办法在一棵树上吊死。
  那些打鸡血的故事,激发的是年轻人一时的冲动,却并不能开拓他们对人生的思考。打鸡血和注射维生素的差别在于,鸡血总是冲昏头脑血脉,而维生素却能够提升身体素质。年轻人需要的是理性的“智”,而不是冲动的“志”。
  很多“励志故事”往往给出一个美好的结局,就像给拉磨的驴一束悬在鼻尖的草——你永远也吃不到,你永远都在想。
  人们相信美好的结果,这是人性的需要。但你不得不在生活的浑浊中挣扎,这却是人生的真实。就好比一只猴子上树摘果:你有可能摘到一个甜蜜的硕果,也可能摔得鼻青脸肿一无所获。
  那些虚假的励志故事总是充满了必然的因果链。但真实的人生却是或然的:可能这样,也可能那样。一个小小的细节都可能影响结果,更何况一个漫长而宽阔的人生?
  这种虚构美好结局的励志故事,是对年轻人的作恶——因为一只诱惑的果子,可能耗费一只傻猴子一生的时光。实际上,连猴子也不会这么傻,但这种励志故事会把人变得连傻猴子都不如。
  安徒生是伟大的童话作家,他之所以名垂后世,是因为他从来不会用虚假诱惑的东西来蒙骗孩子们:卖火柴的小女孩很凄惨,她能上天堂是对孩子们的一种安慰;丑小鸭身边充满了嘲弄和鄙视,它变成了白天鹅是因为它原本就是天鹅下的一只蛋;人鱼公主也经历过无法忍受的痛,拇指姑娘会遇到丑陋的癞蛤蟆……
  教年轻人感受真实的人生,并且让他们得到智慧的提升,呵护孩子们的美好情感,这才是情智兼善的励志。
  这世界上很多人在对孩子们犯罪,最无法容忍的一种,就是瞎编虚假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