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治家者方能治国

能治家者方能治国

2016-12-21 大众日报 09版

  □南钢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无论是在家国同构的古代中国,还是在现代化建设加速推进的当代中国,家庭治理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治理对社会治理的作用。在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政治生态中,家庭不仅承担着社会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的基本职能,而且是基层政治单位,承担着重要的政治职能。家国同构、家国一理,使得“能治家者方能治国”的观念得到了广泛认可。
  早在殷周之际,《周易·家人卦》就明确指出了“正家”对稳定天下、实现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这种将家庭治理视为社会治理根基的意识和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礼记·大学》对这一逻辑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它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在此,它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视作一个逻辑的自然展开。其中,修身是社会治理的前提和基础,齐家是社会治理的基石和中介,平天下则是社会治理的理想和抱负。可见,在我国古代,社会治理是通过家庭治理进而落实到每个社会成员身上的,而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水平又直接影响着家庭治理的成效,并进而影响和决定着整个社会治理的水平和程度。所以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而《孝经》也认为:“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此后,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大量的家训家规类作品,包括家法、家诫、家范、家仪、家约、家规、庭训等多种形式,可以说,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庶之家,乃至平民百姓,都纷纷通过立家法、订家规等方式来推进家庭治理工作,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尽管家训家规的形式不同,产生时代各异,但核心内容和主要目的都是论述治家之道和治家之法。从孔子对其子孔鲤的庭训到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从诸葛亮的《诫子书》到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无不体现出对子女教育和家庭治理的重视。
  透过历代家训家规,我们可以发现,古代社会的家庭治理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立志、修身、勉学、德行、交友、处世、睦邻、治家、理财、致用、职业、仕宦、婚嫁等诸多方面。其中,道德人格的养成是古代家庭治理的核心和宗旨,即强调立德重于立业,做人先于科第,要求“明理做个好人”,指出“做人为第一要务”,体现出伦理取向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理想。
  在现代社会,家庭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在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被近代以来的行政区划制度取代之后,家庭已不再是社会统治的基层单位和政治组织,也不再承担独立的政治功能,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甚至否定家庭在社会建设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家庭仍是社会的细胞和基层组织,社会建设的点点滴滴都会通过家庭折射和反映出来,“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建设关涉国家发展,既然如此,要推进社会治理,就必须完善家庭治理,实现家庭治理的现代化。这就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重视家庭治理的顶层设计。完善家庭治理离不开政策支持,这就需要国家把家庭政策纳入社会政策的总体框架之中,将社会政策触角延伸至家庭领域,要求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切实关心家庭利益,充分考虑家庭需求。特别是在人口政策、生育政策、婚姻政策、养老政策、教育政策、卫生政策、文化政策等与家庭直接相关的领域,更应把家庭建设摆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使现代家庭治理和社会治理成为政策制订和实施的基本价值取向,真正发挥社会政策在重构家庭伦理、重塑家庭风尚、重建家庭生态中的重要作用,为建设文明之家、和谐之家、廉洁之家和生态之家奠定基础。
  其次,要做到家庭治理的以人为本。现代社会治理的本质是人本治理,作为现代社会治理之重要基础的家庭治理,同样必须体现和贯彻“以人为本”的要求。家庭既是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是一个人道德人格养成的重要场所,因此,能否在家庭治理中做到“以人为本”,想家庭之所想,忧家庭之所忧,直接决定着家庭治理的成效。所谓家庭治理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以提高广大人们群众的福祉为基本目标,切实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诉求,把维护家庭稳定、增进家庭理解、促进家庭健康、提升家庭品质、实现家庭和谐作为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向,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
  再次,要激发家庭治理的内生动力。家庭治理是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的有机统一,要使家庭治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切实承担起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激发其内生动力,推进内部治理。我国古代源远流长的治家传统,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强调内部治理,特别是通过家庭成员个体道德人格的完善来实现家庭的自治和自洽。今天,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过程中,要激发家庭治理的内生动力,就需要家庭成员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特征,并把其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提升广大家庭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自觉实践者,从而不断夯实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根基。
  最后,要加强家庭治理的舆论宣传。家庭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广大家庭的自觉实践,同时还离不开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和舆论氛围。我国古代之所以能形成良好的治家理念与实践,是与崇尚家教和培植家风的优良传统分不开的。今天,要推进家庭治理,同样需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文明家庭、和谐家庭和生态家庭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并及时总结家庭治理的优秀经验,把其作为推进家庭治理的重要抓手。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