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学历史

横向学历史

2018-10-19 大众日报 15版

  时尚辞典
    □ 流 沙
  中学时代,学历史是纵向的,知道的只是朝代更迭以及繁多考点;如果横向学历史,就会特别有意思。
  记得临高考那个学期,我发现乾隆和华盛顿是同一个年代的人,但两人给人的感觉却天差地别,一个生活在古代,是个古人;而另一个好像生活在现代,与现代人已没什么区别。
  这个偶然发现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这恰恰也是学历史特别让人迷恋的地方。你想啊,在遥远的东方,一群“古人”还沉醉在皇权之中,不知民主为何物;而在西方,另一群人已经在制定宪法,建立自己的法治国家了。如果真有一位时光老人,站在历史的节点上来审视这个星球上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国家,那是怎样的一幅可笑可叹又可悲的图景啊!
  历史是经不起打量的,一打量就会让人嗟叹,就像我们已经走过的路,回望过去发现总有几个节点,只要走对了,人生就辉煌了,但人生之路却绝然没有重走的可能的。
  大明1644年,天下大乱,一个叫崇祯的皇帝吊死在了北京煤山。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取得了胜利。而在西方,英国也不太平,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这一场革命同样让一位君主付出了生命。1649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这位君主不过比崇祯晚死了5年。
  东西方的两个大国在几乎在同一个年代进入剧烈的社会动荡和黑暗之中,但一个仍然进入了皇权的更替轮回,一头扎进了同样的黑暗之中;而另一个国家却走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光明道路,一百多年后,这个国家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
  前段时间,我在浙江图书馆听一堂历史讲座,这位专家讲的是明史,他的观点是明朝灭亡与气候有着直接的联系。
  十七世纪开始,世界气候慢慢进入了“小冰河”时代,太平洋地壳运动频繁,火山大规模爆发,烟尘盖天铺地。同时太阳黑子量级减弱,两者造成叠加效应,导致全球气候下降。
  温度只有几度的下降对于一个地区来说,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但对于地球来说,那将带来严重的后果。据史载,1640年,中国北方特别是中原地区出现五百年一遇的干旱,全国出现饥荒,并随之出现瘟疫。“自淮而北至麟南,树皮食尽”,饥民大量聚集。
  京杭大运河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次大范围断流,也是发生在明朝的1641年。那年夏天,整个中国东部出现蝗灾,遮天蔽日的蝗虫吞噬了大片粮食,当时的南方,天寒地冻,湖面结冰厚达十几厘米,而瘟疫开始蔓延。在一系列的自然灾害面前,饥荒严重的中原地区发生着饥者相食的惨剧,当时的国家已处于经济崩溃边缘,只需星星之火,便可以燎原了。
  点亮这把火的人是李自成。他的部队主要是在河南为主的中原地区活动,那里是火药桶的中心。
  从气象学维度学历史,也特别有意思,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维度,解析了明王朝走向灭亡的客观原因。但又在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当“国运”下行的时候,遇上一个庸主,只会加速国家的霉运。而如果遇上一个能力挽狂澜的伟人,那就可以扭转一个国家的走向。
  横向学历史,就像一个人走进了一幢房子,你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的门,每打开一扇门,就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它不断冲击着你的认知,慢慢重塑你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横向学历史真的特别有意思,也特别有意义。如果你是一位普通人,你的历史知识会让你知道当下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的缘起。如果你是一位为政者,比普通人掌握着更多的社会和政治资源,那就可以鉴古识今,作决策时少走弯路,知晓为政之要,可以造福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