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纪事
□ 许志杰
老家村子里有一个集市,逢农历四、九开张,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一定规模,在老家那一带算是小有名气了。除去刮风下雨,一年到头每逢大集这天,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就会驱车或步行,到村里赶集。
村里的集市,当街即开,穿村而过的一条大路从这头望不见那头,花里胡哨,从衣食住行到孩子玩具,从新鲜的瓜果蔬菜到自家研制的熟肉熟食,可以说要啥有啥。人们赶集也不再是为了购买生活必需品,赶集已然成为村里人的一个节日。这天一大早人们就向着集市聚拢,走在大街上不时地听到有人招呼:“走,赶集去”,或是:“这么快就回来了,买什么好东西?”他们把赶集当作生活中不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集市上,人们见到自己熟人,再通过这些熟人打听另一些人的近况,很显然,集市成了一个信息集散地,很多知道的不知道的人和事,通过赶集传播开来。你会经常听到有人问谁这集怎么没来,谁的闺女出嫁了吗,孙子多大了,还有谁的病好了吗。这些问候的话,如果在平常听到可能不会觉得特别,但在集市上就会感到特别亲切,一声问候在嘈杂的集市上显得格外清脆,传播力十足。一传十、十传百,信息流转之快堪称带有农耕文明特征的另一种自媒体新花样。
回家时只要赶上大集,我都会去转一圈,买一点记忆中曾经喜欢吃的好东西,瓜果、蔬菜很多都是刚刚从自家小院摘下来的,挂花带叶,新鲜得一掐就出水。像初夏季节清甜可口的脆瓜、面瓜,秋季饱满绵软的新鲜玉米,冬天里的潍县萝卜,当然还有春天的第一刀韭菜,感觉只有在村里的集市上才能买到正宗的。很多城里人一大早就来到集上,就是为了买一些老人们自己种的菜和果子。在热闹纷繁的集市上还能见到久违的老人,听一听熟悉的乡音,看着他们硬朗的身板,和悦的笑容,顿感欣慰。只有村子在,老人们在,回到这里才会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有趣的是偶尔还会有老人大老远地喊着我的小名,走过来握着我的手,问什么时候回来的,哪天回去,孩子在哪,工作了还是上学,结婚了吗。朴实的语言,句句都能扎进我的心窝。还嘱咐别忘了让孩子带着媳妇回村里走走,这里是他的家啊……此情此景,仿佛回到小时候在家的那些日子,不觉间,泪水盈满眼眶。40年的离家之愁,化作满满的幸福,回家的感觉就是这样使人心满意足。
集市是农耕文明传统的延续,也是现代文明的承接,更是人类文明一脉相传的精神家园。在这里,你看到的是一种历久不衰的传承,寄寓心间的期盼,散淡清爽的人际交往。在很大程度上讲,赶集已经升华为一种仪式,人们通过赶集这种朴素简便的方式,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完成集会、问候、传达、购物的一揽子活动。甚至还夹杂一点互相炫耀的成分,谁家在集市上买了更多好吃、好用的东西,说明生活殷实富足,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得到些许的满足感。尤其是过年过节前,人们一般不会到超市或百货商店购物,而是等到大集的那天,统一到集市采购。特别是肉、鱼、茶、糖、瓜子,只有在集上买了当街提回家,那才叫一个喜气洋洋。在集上购物,感染力非常强大,你买我也买,买了一趟感觉不如邻家买的多,那就再去一趟,手里提的都是过节的欢快。
农闲时节,村里的一些人还会从临近的批发市场进点日用品,在集上摆个摊,他们说一是为了消遣,闲着也是闲着,二是趁此机会跟大家见个面,运气好了还能赚几个买肉火烧的钱,多好啊。村里人拿东西也不着急付钱,什么时候富余了再说,一句浓重的乡音:“先拿着使吧。”就像醉了似的,瞬间融化为一幅乡村风情画。赶集时,也会听到一些议论,看到周边村子拆了,担心有一天自己的村子也会被拆掉,集市随之消失。话语之间,失落感和留恋之情油然而生。希望这是村里人多余的忧虑,但愿村里的集市能一直这样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