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践行初心使命

用生命践行初心使命

——追记沂源县燕崖镇朱家户村党支部书记张继学
2019-12-27 大众日报 04版

  □ 大众报业记者 任灵芝 马景阳
  “你见过俺大儿吗?俺好几个月没见他了……”
  12月22日,冬日的山村朱家户,几片落叶在冷风中“发抖”,一位耄耋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在村里的青石路上,逢人便问。
  这位老人,是张继学81岁的母亲。
  8月31日,张继学因病去世,村里没有人忍心告诉老人实情,只是说,张书记出去学习了……
勇挑重担,当起“要饭村”的当家人
  张继学,1960年出生,生前为沂源县燕崖镇朱家户村党支部书记。
  朱家户村是沂源县一个偏远小山村,村里缺水、少地,自然条件差,曾是有名的“要饭村”。
  “张继学是家里的老大,当时家里穷,他高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72岁的党员张传太说,张继学在沂源县城闯出了名堂,有上百万元的积蓄,每年收入也得二三十万元。
  1995年,时任朱家户村党支部书记的吕德远代表村民找到了张继学。“你做生意做得这么好,管理一个村庄也没有问题,村民都希望你能回去,带着他们干!”
  张继学的妻子李洪凤当时就表示反对,张继学却动心了。他知道苦日子是啥样,他想带着村民一起致富。
  当年,张继学回到朱家户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刚回村时,张继学带领村民调整产业结构种苹果。可祖祖辈辈种地吃饭的村民不理解。90岁的张玉新老爷爷说:“村民拔了树苗,张书记就自己出钱再去买树苗,给村民种上,担心村民又拔树苗,晚上他就睡在地头上看着。”苹果开始收获时,张继学又利用自己的人脉,帮助村民找销路。
  村民渐渐富了起来,可张继学没有满足。
  从2013年起,张继学又开始带领党员群众发展乡村旅游。为了节省资金,张继学带头出义务工,带领党员干部和村民清理杂草丛生的河道,出义务工上山拉石头……
  仅用1年时间,朱家户村就修起了1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2000多平方米的生态停车场,1600余米长的河道也变成了景观河。朱家户村用争取到的50万元建设资金,干出了170万元的工程。
  现在的朱家户村,是省级美丽乡村,宽阔的水渠边成排的柳树低垂,水渠里的水清澈见底;村里的主要道路用青石铺成,古朴幽静,水流沿着青石板潺潺而下……
生命最后一刻牵挂的是村子
  今年8月11日,台风“利奇马”来袭,张继学与村民一起装沙袋、扛沙袋。
  朱家户村党支部委员张光德说,他当时看到张继学停下来,捂着肚子。一直忙到8月13日早晨。“他肚子难受得厉害,咳嗽几下吐血了,我们赶紧去了沂源县医院。”李洪凤哽咽着说,“医生让我们立即去泰安一个专门治疗肝病的医院。”
  诊断结果显示,张继学已是肝动脉肿瘤晚期。
  村里人去看望他时,他不停地询问村里的情况:洪水退了吗?倒塌的院墙修起来了吗?草莓大棚建得怎么样了……
  住院后,医生多次下病危通知书。8月31日上午,医生再次下了病危通知书,张继学坚决要求出院,他想回村看看。10时40分许,他们租用了一辆救护车往家走。
  一路上,他大口大口地吐血,不停地问儿子张刚:“到了吗?到了吗?”“等到家了,你一定要扶我起来看看。”
  8月31日13时18分,张继学在家中去世。
  张继学去世后,抬灵柩时的场景印在了张刚的脑海中:“我家门口的路宽不到2米,一旁就是深沟,灵柩没法抬出来。好几个村民就跑回家卸下自家门板,搭起一条‘门板路’,把灵柩抬了出去。下坡时,为了避免灵柩倾斜,前排抬着的人把灵柩高高举过头顶,后排抬着的人,蹲下身子,一步一步地挪。60米的下坡路,走了20多分钟。”
树起丰碑,奋斗精神在传承
  张继学走了,他给村民留下了一片青山绿水,一个美丽家园,一种精神力量。
  “张继学对朱家户村24年如一日的付出,让一个小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朱家户村的发展,带动了周边村的主动对标、主动进步。”燕崖镇碾坨责任区书记刘斌表示。
  今年6月,沂源县委出台《关于推行“联村党建”模式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试行)》,突破以村为基本单元设置党组织的方式,探索推行“联村党建”工作模式,淄博市第一个联村党委党群服务中心就设在了朱家户村,片区内8个联建村“搭伙过日子”。
  2019年,朱家户联村片区农业产业总产值预计可实现1.5亿元,各联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有望分别达到5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达到2.6万元以上。
  张继学在朱家户村的土地上勤勤恳恳地耕耘了24年,精致的民宿中有他的心思设计,红彤彤的苹果、樱桃凝结着他的汗水。虽然他离开了,但他的精神留在了朱家户村每一寸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