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过年记

庚子过年记

2020-03-01 大众日报 06版

    □ 许志杰
  除夕这天,太阳将要落下去的时候,老家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也是本家兄弟,拿了一张表来到我家,说是区里要统计从外地回乡过年人员的情况,需要填上姓名、年龄、工作、身份证号码、所在城市,以及哪天回来哪天回去。还谈起村里有没有在武汉或湖北读书、做工的人,大家的情绪还是挺轻松的,没有什么紧张和不安,包括下午上坟时也没有谁穿戴防护用具。可是有关部门已经有所行动了,说明事态比我们想的要严重,也让年夜饭增添了一个新话题。初一拜年怎么办?
  经商量年要拜,但一定要戴口罩,并减少出去拜年的人数,由哥与我作为代表。无论到谁家都不吃东西,不喝水,不握手,不长久驻足,说罢“过年好”就离开。对于到我们家拜年的人也采取不招待茶水,抽烟、吃糖、嗑瓜子自取的方式,尽量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最后还作出一个重要决定,初三的家庭聚会取消,搞一个新颖的云聚餐,晒一下各家的菜肴酒水,待疫情过去再相聚。
  大年初一早晨六点半,我们哥俩戴好口罩,走出家门,向着家族长辈的家中走去。这个时间比往年稍早一点,路灯闪烁,东方泛出微白,大街上只有我们哥俩的脚步声在执着地回响。我们是个大家族,分散居住在村子的每个角落,村子横竖几条河道,把大家的距离拉得很开,几乎贯穿村东村西,我们家辈分又低,似乎走进哪个家门拜年都是应该的,如此拜年,走一圈就是围着村子走个遍。我们哥俩按既定方针拜年,无论谁家,都是一声“过年好”,进度明显加快,十点多些,拜年仪式结束。哥看了一下计步器,竟也到了12000余步,这对于70岁的哥来说不是一个近便趟子。
  拜年时我们的口罩一直戴着,也见到一些戴口罩拜年的乡亲,数量不多,可能他们觉得给长辈拜年戴着口罩不礼貌。但是,我们坚持着。
  傍晚时村子里的大喇叭开始广播,传达上级有关部门的通知,希望大家做好防护措施,不串门、不待客,随后就有了要求在通往村外的道路设障检查,谢绝外人进出的传言。第二天早晨消息坐实,所有与外界相通的路口全在村头派专人看守,进出有名,劝退所有走亲戚拜年的村外人。我没到村口去看,怕给工作人员带来麻烦,站在家门远望,街上几无行人,偶有过路者也是步履疾速,匆匆而过。大喇叭循环播放防范疫情的通知以及正确做法,告诫村民务必严格遵守。很久没有听到这样大喇叭广播的声音了,在这个特殊时期,听到这样大喇叭广播的声音,意义非凡,记忆深刻。
  虽然村口设置了检查点和值班人员,但绝非不问理由一律拒绝进出,而是视情况作出决定,生活的脚步是不会停下的。初二下午,邻村一个人烫伤,开车来到我们村口,找嫂子包扎。嫂子曾经干过几年赤脚医生,研制出自己的独门绝技,包扎烫伤,效果极好,虽不对外营业,却也是口口相传,名声在外。家人极力反对在这个特殊时期为伤者包扎,可是,医者仁心,尽管处在疫情的特殊期,但也不能眼看着伤者的疼痛而不顾。最后还是让伤者进村,在我家大门洞完成包扎,最大限度减少伤者的痛苦。
  初三一早,在公安部门工作的侄女和侄女婿接到命令,饭也没顾上吃一口就出发赶回单位上班。带上丰盛的年货,我们准备开车返回。可是,车又添乱,蓄电池没电了发动机罢工,哥打电话请村里干汽车维修的人来帮忙,村干部还拿来口罩让维修工戴上。
  回到家,又接到有关部门打来的电话,询问我们在老家生活的状况,有无不良反应,需要帮助吗,让人感动,感慨也深。在家五天,见了很多,从庄里乡亲到当地政府应对从容,细致,很人性,没有因为突发疫情而乱了方寸。尤其习惯了散淡自由的老少爷们,真的很棒,大喇叭一响,本该热闹非凡的过年气氛瞬间宁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