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红梅
时隔多日,在洒满夕阳余晖的山下,隔着口罩,我终于闻到了蜡梅的暗香,这一刻的美好,对于一个医务工作者来说是多么奢侈。
2020年初,我们千里奔赴,准备好了,好好过年;我们一年离别,准备好了,好好团圆。可是一夜之间,新冠肺炎疫情让口罩和消毒液闯进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欢欣的心情也随即转入恐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按下了暂停键。
鲁迅先生说过,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我想成为黑暗中的那一束光。
虽已离开临床一线多年,但始终不敢忘记自己是一位医务工作者。角色变了,战场不变,不能打针、发药,那就用手中的相机,去见证、去记录一线医护人员不计报酬、不畏生死的豪迈情怀和大爱无疆的无私奉献精神。
战“疫”中,通过镜头,我看见了奋战在一线的战友以自己的血肉身躯抵抗时艰,唱出铿锵有力的生命赞歌。尽管每天早出晚归深入一线,加班加点拍照、采访、写稿,无数次修改送审、熬夜苦战,但还是无法完整地记录下他们与疫魔搏斗的英勇身姿。在我眼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英雄,都值得我用心去书写。
穿过夏天的栅栏和冬天的风雪后,世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衣白褂,破楼兰,赤子切记平安还。
为了增援武汉,他毅然丢下1岁半的儿子和娇美的妻子,出征遥远陌生的城市,用铁血男儿的实际行动,站成大山深处伟岸的身影;
为了节约一套防护服,他们坚守在隔离病区,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脱下防护服,汗水湿透了衣衫,脸上被口罩、护目镜勒出的累累伤痕成了他们最美的妆容;
为了保护年轻医生,不值班的他,逆风而行,主动去接两位高危疑似病人,全然忘了家中的亲人还在等待他平安回家;
为了将疫魔阻挡在外,他们在隔离病区坚守672小时,用血肉身躯筑起钢铁长城,忘记了回家的归期;
为了不漏下一位发热病人,他们在零下几度的寒风中一站就是8个小时,一次次举起体温枪,为进院群众监测体温。一次次不厌其烦地问:“你从哪里来?去过外地吗?有什么不舒服吗?”有时遇见不耐烦,呵斥他们的群众,低头悄悄把眼泪吞咽,抬头继续耐心做好解释、询问工作,守好第一道防线。事实上,脱了隔离服,他们还只是一群孩子。
镜头前的他们从凡人到英雄,画面悲壮而又温情,雕刻了光阴,唯美了岁月,我的眼睛湿了又湿。
入夜,姐姐从遥远的老家打来电话说,买口罩很难。
早晨,去局里开会,在物资发放处,白色、蓝色的口罩正在发放。我怔怔地望着一包包口罩发呆,我多想讨要一包,寄给遥远的姐姐,再送给每天在家门口打扫卫生,戴着颜色都分不清的口罩的环卫老大爷。转瞬间,又为自己的贪欲而羞愧,而泪流满面。在这场无硝烟的灾难中,我们都以不同的方式默默承受着。
患难识人,泥泞识马,久未联系的朋友突然托人为我捎来口罩,三种不同规格、型号的口罩静静躺在我的桌面上,仿佛在向我默默发出最真挚、最温暖的问候。
朋友说,通过网络平台,知道我在医院各科采访,感染风险大。朋友还说,数量不多,但尽力了。
情人节,好友用口罩代替玫瑰送给了我一份特殊的礼物,我深知,这10只口罩,是她这么多天一个个节省下来的,我唯有安然无恙,才不辜负挚友们的一片深情。
很喜欢网络平台看到的这句话:“在逆着人流的方向,有一束由万种力量凝聚的光,正在穿越黑暗。很荣幸,我是这束光中的一个粒子。”
又一个傍晚,加完班走出单位,小城华灯初上,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从天而降,落在我的肩上,便欣喜地与它对话:在亿万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好消息正在一天天增多,人们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春天就要来了。到时候,我要提着小菜篮,去农贸市场买最新鲜的小葱,为儿子包一顿最可口的肉香四溢的饺子;我要穿着白色旅游鞋,漂亮牛仔裙,带着皮皮狗在洒满阳光的山上奔跑;我还要拿一本喜欢的书,坐在春风拂面的樱花树下静静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