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主任李树生(右四)与同事在一起(4月21日摄)。
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今年这一天显得更加特别。
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的战“疫”里,广大医护人员驰援一线,基层民警冲锋在前,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昼夜值守……无数劳动者用奋斗铸起防控的铜墙铁壁,用平凡铸就伟大,共同谱写了一首充满希望与力量的劳动者之歌。
以生命赴使命,点亮希望之灯 1日上午,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重症监护室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康焰查看新冠肺炎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并根据各项数据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近段时间,随着境外疫情输入,中俄边境小城绥芬河成为战“疫”最前线。4月11日,刚从武汉一线结束战斗,回到成都短暂休整,康焰就临危受命,一路北上。
“与疫情抗争,绝不放弃。”除了对症治疗,康焰每天查房时都细心观察,鼓励患者树立信心。“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也是医护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他们看不到你的笑,但能感受你的情绪;他们可能听不懂专业术语,唠几句家常就会安心……”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ICU重症病房里,数十名医护人员每天4班倒,每组4至5名医生,单次进舱6小时,全天候无缝衔接。
“再努力一点,再用心一点,我们就可能创造奇迹。”同济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主任李树生说,对他们而言,病区“清零”才意味着真正的休息。
越艰难越向前,守护共同家园 当前,绥芬河口岸旅检通道已关闭,但货检正常进行,过货繁忙。
头套、N95口罩、护目镜、防护服……按照二级防护标准,穿戴好防护装备,“90后”的金敏伊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作为绥芬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二队的一名女民警,金敏伊兰在绥芬河公路口岸货检入境通道,负责对入境货车司机查验。
“戴着护目镜检查护照,非常不方便。”金敏伊兰说,近视眼镜、护目镜、防护面屏,多层防护在密闭空间中产生的雾气,让眼前一片朦胧,只能瞪大眼睛一遍遍地看。一天连续工作六七个小时,中间基本不喝水、不进食,她常常热得大汗淋漓。“不能到武汉,在绥芬河就是抗疫最前沿。”金敏伊兰说,父亲是边防军人,母亲是老师,她的名字“伊兰”取自达斡尔族的传奇女英雄“傲蕾·一兰”。这次“参战”让她心愿达成。
一刻不松懈,迎接更大胜利 1日,在北京市朝阳区东风地区石佛营东里社区门口,60多岁的呼桂英戴着红袖章,手拿测温仪,认真地检查每位进入小区居民的证件。“虽然4月30日起北京应急响应级别调整为二级,但继续实施社区封闭式管理,抓好全天候值守工作仍不能放松。”
抗击疫情,热心的“朝阳群众”也从未缺席。在石佛营东里社区,活跃着一群楼长,带领大家守护整栋楼居民的安康。
呼桂英是113号楼的楼长,是个快人快语的“热心肠”。疫情发生后,由于缺少物业公司管理,个别居民不守规则,楼内卫生出现问题。对这些不配合防控工作的“顽固派”,呼桂英“直拳”出击,毫不客气。
站岗值守、政策宣传、防疫消杀……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住,就能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的渠道。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这个特殊的假期,千千万万名劳动者仍在“疫”线坚守,夜以继日、步履不停,凝聚起疫情防控的强大合力,终将共同迎来更大的胜利。 (据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