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需向上拐点尚未到来

外需向上拐点尚未到来

2020-05-11 大众日报 02版

  ■4月出口大增并不代表中国出口已经“否极泰来”。因为外需超预期的因素不可持续。4月外贸数据降幅收窄,并不能改变外贸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事实。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出口企业对不时出现的外需波动和“订单荒”,必须有充分心理准备
  □ 盛 刚
  今年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0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4.9%。其中,出口4.74万亿元,下降6.4%;进口4.33万亿元,下降3.2%;贸易顺差4157亿元,减少30.4%。但由于4月份出口增长8.2%大超预期,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同比仅微降0.7%,前4个月降幅也比一季度收窄1.5个百分点。
  4月的出口数据确实亮眼。8.2%的增速不仅扭转了3月-3.5%的下降态势,也大大高于去年同期3.1%的水平。而上月末给出的PMI出口订单指数明显回落,曾颇令人担心。莫非外需向上拐点已现,而我国一度损失惨重的出口也开始“满血复活”?
  当然没这么简单。4月中国出口大幅反弹确有特殊原因。比如,由于时滞,目前的出口数据反映的是前期积压订单执行情况,防疫物资的外需激增以及基数效应,也为出口反弹出了力。
  首先,疫情暴发初期,管控措施带来生产停滞,并导致大量订单积压。3月中下旬以来,随着大批外贸企业复工复产,加班加点完成前期积压订单,确保了大量出口产品能在4月份通关报关,这些都反映在了当月出口数据上。其次,在出口产品中,4月以来中国防疫物资日均出口额从上旬的约10亿元增加到近期的日均30亿元以上,一个月内持续增长逾3倍,这同样拉动了出口回暖。另外,去年4月中国出口总值仅增长3.1%,在全年处于较低水平,也对今年同期出口数据带来抬升作用。
  而从区域来看,东盟等受疫情影响较小的地区进出口增长较快,是我国出口增长超预期的重要支撑。今年前4个月,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1.35万亿元,增长5.7%,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4.9%。东盟现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但4月出口大增并不代表中国出口已经“否极泰来”。因为外需超预期的因素不可持续。4月外贸数据降幅收窄,并不能改变外贸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事实。
  一个重要原因,仍然和时滞有关。实际上,因疫情形势日趋严峻,3月中旬起欧美开始取消大批订单,4月我国官方PMI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降至33.5%,便和此有关,但这些冲击在当下的数据并没有体现出来,所以我们看到的也就不可能是外贸企业现在的真实处境。而种种不利影响会在今后几个月逐步显现出来。
  另外,随着国内疫情好转,虽然外部对中国出口的限制有所放宽甚至取消,不少国家也开始逐渐松绑本国经济,但需求要达到疫情前状态不可能一蹴而就,何况欧美复工还面临疫情二次暴发的风险,这意味着外贸面临的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一点也没有减少。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出口企业对不时出现的外需波动和“订单荒”,必须有充分心理准备。而只要在手订单耗尽之后没有新订单回补,出口继续承压就不可避免。
  总之,虽然4月份我国出口增速转正,但由于当前外需减弱对出口的冲击尚未完全表现出来,而境外疫情暴发增长态势仍在持续,国际主要机构甚至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可能负增长,国际贸易不可避免将继续萎缩,所以现在说外需出现向上拐点为时尚早,我国未来出口增长预期也难言乐观。
  为帮助外贸企业渡过难关,中国已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加大信贷支持,加紧发展跨境电商,积极推动“出口转内销”,鼓励企业转而开拓国内市场等。在外需低迷之际,这样做,为深受疫情冲击的外贸企业提供了回旋余地,也是在为增强中国外贸发展的韧性与竞争力创造条件,并增加中国企业进一步深耕国际市场的底气。由于当前全球经济依然“寒气袭人”,预计我国未来稳外贸政策仍将进一步加码。对企业而言,在充分享受政策红利的同时,关键还是要做好自己。没有订单和资金进账,就必须节约开支,保持足够现金流,活下去最为重要;要活得好,还必须因应市场需求,加大技改和创新力度,加速转型,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