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语文
□ 景卫平
林语堂先生称清代李渔的《闲情偶记》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我觉得此言恰如其分。
爱美是人的天性。作为女人,没有谁不想把自己收拾得光鲜悦目的,但穿衣打扮并非人人谙熟此道。会着装打扮的女人,穿衣讲究搭配,打扮讲究适宜,即使寻常衣物上身,微施脂粉,略染猩红,就能增娇益美;拙于妆容的人,即使丽衣华服浓妆艳抹,也会给人一种沐猴而冠,愈打扮愈丑得令人惊骇,倒不如家常素颜来得自然朴素。
李渔曾在书中说道:“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人无论美丑,衣服无论好赖,都有一种内在的质地,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衣物或简洁质朴,或典雅高贵,或花哨绚丽,都得和一个人的相貌、身段、气质相匹配。不一定穿品牌就能提升人的品位,不一定地摊货就不能穿出一个人的俏丽。“德润身,富润屋”,“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理。“白发戴花君莫笑,岁月从不败美人”,只有当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性情同她的妆容相匹配时,她一定会美得让人艳羡,美得让岁月无奈。
作为半边天的现代女性,谁还会信“女子无才便是德”,好女人都要入得厨房,上得厅堂。那么,有才情有性情的魅力女人是如何修炼的呢?李渔先生曾言:“书画琴棋四艺,均不可少……不则一技擅长,才女之名著矣。妇人无事,必生他想,得此遣日,则妄念不生;女人群居,争端易酿,以手代舌,是喧者寂之。”现代社会为女人们掌握一技之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想想那些名媛才女们哪个不是拥有一技之长的人?琴棋书画之外,阅读、茶艺、花道、美食、烹饪、歌舞,只要一艺在身沉迷其间,日子就过得充实丰富鲜活灵动起来,那些口舌是非、妄求痴想,也就没了滋生之所。“案摊书本,手捏柔毫,坐于绿窗翠箔之下,便是一幅画图。”试问,谁不想成为画图中这脱俗娴雅的才女佳人呢?
“伤哉!造物生人一场,为时不满百岁。彼夭折之辈无论矣,姑就永年者道之,即使三万六千日,尽是追欢取乐时,亦非无限光阴,终有报罢之日……”每每读到李渔先生的这段文字,陷入庸常烦扰中的我会有醍醐灌顶之思:为何要深陷在名缰利锁之中,被世俗红尘挟裹着,活得那么累那么烦,不懂得惜福及时行乐呢?李渔先生在书中云:“若想得快乐,得用吾先祖老子‘退一步’之法,以不如己者视己,则日见可乐;以胜于己者胜己,则时觉可忧。知足常乐,知止不殆。”细细思量这些句子,躁郁的攀比之念,难平的欲壑之想,顷刻间就会释怀消散。回头想想,同那些正在遭受离乱之苦、病痛之灾的人相比,平安健康的你难道不是有福之人吗?李渔先生云:“生活中止忧之法有五:一则谦以省过,二则勤以砺身,三则俭以储费,四则恕以息争,五则宽以弥谤。”生活中能有此修行的人,怎能不是个洒脱快乐的人呢?
正如清人余怀所评:“糊涂的人读之变得明白,狭隘的人读了它会变得旷达,忧郁的人读了它会变得愉快,笨拙的人读了它会变得灵巧……”《闲情偶记》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我们需要的是生活,而不是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