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四新”产业投资增速全省第一
上半年重点投资项目开复工率98.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5%,超省平均4.2个百分点——

滨州:“四新”产业投资增速全省第一

2020-07-28 大众日报 15版
  □记者 李剑桥
  通讯员 李伟伟 刘春成 报道
  本报滨州讯 记者从滨州市发改委了解到,截至6月底,全市重点投资项目共完成投资641.85亿元,占年度计划63.5%,超过时序进度13.5个百分点,重点投资项目开复工率98.1%。全市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5%,超省平均4.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三位。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有效投资规模扩大,为全市经济“三季度起势、四季度冲刺”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业内人士评价,滨州市投资规模、投资力度是历史上最好的一年。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之大、项目之多多年未有。滨州正在加快建设济滨高铁、京沪高铁二通道、德商高铁、滨淄高铁、环渤海高铁,滨州站站场规模达8台21线;正在建设的跨黄河大桥就有两座;沾临等9条建成和在建高速正加快推进互联互通。
  全市重点投资项目完成投资中,民间投资占49.44%。统计显示,上半年滨州市民间投资增速2.4%,超省平均2.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七位;“四新”产业投资增速46.3%,超省平均28.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位;“四新”产业投资占比53.2%,超省平均5.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四位;“四新”产业投资提高幅度14.9%,超省平均8.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位。工业技改投资增速77.2%,超省平均69.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位。
  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滨州市把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扩大投资的有效手段,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突出重点、精准用力,用好机制创新的“关键一招”,探索并形成了“指挥部+专班”的重大项目推进体系,推行投资项目全流程帮办代办,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要求,积极破解项目建设中的瓶颈制约,有力地加快了重点项目建设步伐。
  滨州市充分发挥“1+7+7+N”工作机制作用,制订了《滨州市重点项目“五个一”督查推进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建立并落实了“半月一通报、每月一认定、双月一过堂点评、半年一观摩、一年一述职”的项目建设督查推进制度,有力地推进了项目落地、建设。
  落实“三色单”督办制度,精准解决问题。建立“问题收集、精准交办、限时办结、督导通报、结果反馈、问题销号”的全链条闭环式问题解决机制,对问题解决情况实行了蓝、黄、红“三色”督办单制度,以问题解决办理推动项目提速提效。截至6月30日,共推送交办重点投资项目各类问题260个,已办结215个,办结率82.7%,其他45个均已拿出办理方案,正在推进办理中。
  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破解项目落地瓶颈。围绕土地、能耗、污染物排放总量替代指标、水资源、资金等,强化市级统筹,突出保障重点,为重点项目落地提供要素保障。在土地保供方面,截至目前,共落实省级新增计划指标2382亩、预支市级新增计划指标4947亩,保障了114个重点项目(包括10个省重大项目、3个省重大准备项目、6个省优选项目、4个双招双引项目、52个市重点项目、6个市城区基础设施项目以及33个县级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在资金协调方面,对44个有信贷需求的省市重点项目逐一摸清实情,积极搭建银企对接桥梁,争取授信17.4亿元;将40个重点项目作为2020年第一批专项债券配套融资推介项目向社会发布,有23个项目与金融机构进行了有效对接,其中12个项目融资规模达到40.35亿元,有效缓解了项目建设资金难题。在能耗保供方面,对滨化“碳三碳四”、鲁北集团钛白粉等5个循环高端化工项目、京博集团4个高端化工项目和魏桥集团再生铝项目等分别给予了合计160万吨标煤能耗指标支持,为新上项目提供了能耗空间。
  准确把握国家对冲疫情影响、扩大有效投资的政策机遇,积极主动抓好国家专项债券项目、中央投资项目的争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以来,共获得国家发改委审核通过的项目331个,债券资金需求746.8亿元,累计争取债券资金240.14亿元,列全省第三位。
  同时,超前做好项目谋划储备。滨州市准确把握国家投资的方向和重点,立足自身产业、资源、区位等方面的实际,围绕省市“十四五”规划实施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加强对“五大千亿级”集群、补短板强弱项、新基建、重大平台、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项目的谋划储备,及时充实完善市重大项目储备库,形成“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良性循环,为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年二季度全市共储备“四个一批”项目1191个,总投资784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