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书写高水平小康答卷
产业兴旺,日子红火,生活有劲头更有奔头—

莱西:书写高水平小康答卷

2020-09-03 大众日报 10版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
  行走在莱西大地,绿意无限,景色宜人,孩童嬉戏,老人健身,红红火火奔小康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莱西市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全力冲刺高水平全面小康,用高质量发展的过硬成果,书写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精彩答卷。
  □魏康 刘尚文
  
特色产业奏响增收曲
  初秋时节,行走在莱西大地,感受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在莱西市日庄镇沟东新村,贫困户高维华正在葡萄大棚里忙着采摘葡萄。“要不是村干部为我制订了种植克瑞森无核葡萄的脱贫计划,我真不知道啥时候才能摘掉穷帽子。现在的生活比卖得最火的‘科瑞森无核’葡萄还要甜。”
  从最初的试种到现在拥有3个葡萄种植大棚,通过几年的努力,高维华靠着自己的双手,不仅摘掉了穷帽子,还摇身一变成了村里的葡萄种植能手。“现在国家的政策这么好,干部这么给力,咱可不能拖了全面小康的后腿。”
  “我们这个村是库区整体搬迁村,村庄土地少,怎么样才能带领群众摆脱贫困、摘掉贫困的帽子、拔掉沟东的穷根?”这一直是沟东新村党总支书记高维玉最在意的事情。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高维玉充分征求村民和专家意见,确定了立足本村实际发展葡萄产业脱贫的路子,推出“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把党支部建在了产业链上。
  靠着“金葡萄”,沟东新村共发展葡萄种植基地350亩,打造了“沟东葡萄”品牌,实现从巩固贫困户、贫困村脱贫成效到“莱西乡村振兴样板”的华丽转身。如今,沟东新村辐射带动周边20个村庄发展起葡萄产业,引导帮扶16个贫困村、38户贫困户发展葡萄种植1100余亩,年产葡萄100多万公斤,实现年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
  致富产业选对头,小康生活有奔头。沟东新村的发展是莱西市发展特色产业奏响增收曲的一个缩影。莱西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补齐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将乡村振兴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引擎,发挥好“三农”的“压舱石”作用。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中,莱西市注重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努力让广大农民持续增收获益,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
  莱西坚持良种配良技,开展小麦高产攻关、玉米籽机收创建工作,推广高油酸花生、玉米籽粒机收面积3万余亩,大田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10万余亩。目前,引进甜瓜、芦笋等新品种27个,建设以院上七岌为核心的全省最大“北方无核葡萄避雨栽培基地”,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
  莱西坚持培优扶强新型经营主体,新培育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70家,成立大美日庄、院上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联合社2个,新成立高油酸花生、莱西土豆等行业协会2个。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迅速发展,走出了一条龙头带动、链条拉动、基地支撑的莱西道路。“农文旅融合发展”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双轮驱动,7个青岛市级以上田园综合体今年累计完成投资7.66亿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业农村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莱西坚持“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农业领域双招双引多点突破,在全面瞄准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全力引进优质大项目的同时,建立乡村振兴项目库。推动114个项目入库,计划投资409.98亿元,目前,累计完成投资48.73亿元。
文化涵养小康亮色
  开设村级博物馆,讲述农耕历史;手艺人制作泥塑,传承民族工艺;荷塘旗袍走秀,展现文化魅力……这些特色文旅产品,为莱西水集街道产芝自然村增添了文化气息,也为村民带来可观收入。
  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小康应有之义。莱西市以创建文明城市为抓手,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工程,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小康筑牢文化根基。
  “公筷公勺更卫生,健康饮食营养好,光盘行动不浪费,拒绝野味要记牢……”日前,在莱西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跟随节拍变换队形,通过说唱形式讲述着“诚实友善、礼让三先、排队一米”等文明礼仪,吸引许多观众前来欣赏。
  通过整合现有基层阵地与资源,莱西市采取以城区为主体,城乡统筹推进的方式,逐步建立起纵向涵盖市镇村三级、横向辐射党政群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莱西推行群众依需“点菜”、部门精心“做菜”、志愿者专程“送菜”的“菜单”式志愿服务模式,打通宣传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在河头店镇龙泉湖新村,孩子们在小雨滴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叔叔阿姨们的指导下,绘制了一幅幅图画。依托龙泉湖新村,小雨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设立了未成年人保护站,并牵头打造了“校外课堂”“圆梦书香屋”“爱在夕阳幸福大河”等志愿服务品牌,通过“定位到村、识别到户、建档到人”的常态化精准帮扶,实现覆盖全镇、辐射周边的目标,不断提升村庄的文明程度。
  同心掬得满庭芳,文明花开满园春。在水集街道北庄社区,退休教师曲崇太在文明实践站内成立了“颐乐诗社”,教授诗词歌赋、诵读国学经典,让村民在学习传统、浸润文化中提升素质,形成孝老爱亲、互助互爱的和谐氛围。在被誉为“胶东延安”的马连庄镇,9旬百姓文明实践讲解员刘典章通过讲述自己在战争时期的亲身经历,告诉来访游客勿忘历史,珍惜当下生活。莱西市把文明创建纳入道德实践领域社会信用评价标准体系,市民主动参与道德实践、倡树文明新风、热心公益服务,可以获取相应信用积分,在外出旅游、商场购物、商业贷款等方面享受“优惠待遇”……
  文明城市是高水平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尺,莱西加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让崇德向善成为自觉行动。持续深入的精神文明建设,凝聚起全面小康的精神力量,为小康生活增添更多亮色。
美丽乡村绘就幸福画卷
  莱西把不断改善民生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理念,通过文明城市创建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为民办实事、提高民生质量,聚力解决群众的烦心事。
  农村公路既是产业路,也是扶贫路、旅游路,同时是老百姓的致富路、小康路。莱西市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四好农村路”和通户道路完成投资3亿元。截至6月底,莱西“四好农村路”已完成63公里,完成计划数的53%。通过顶格调度、顶格推进的方式,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加快推进,目前已完成326个行政村的通户道路硬化任务,占计划完成总量(526个)的62%,提升了村庄品质,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助推器,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出了重要贡献。
  莱西市始终把增强城市功能品质作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基础,财政累计投入19.2亿元,对城区26条主次干道、集贸市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进行改造提升,解决路面破损坑洼、人行道板缺损等突出问题。在老旧小区改造上,计划投资5500万元,对13个建成于1988年前的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对86个未实施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通过物业费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实现物业管理服务全覆盖。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2016年底,莱西全市贫困户全部脱贫退出,年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4184元提高到6027元,2019年底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9142元,是2014年2.2倍,年均增幅17%。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部解决,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其中,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实施户产业项目3000多个,4759人实现产业脱贫;开发辅助性扶贫岗位、就业扶贫岗位800余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470人次实现就业脱贫。
  全面小康,群众最有发言权。莱西市河头店镇高格庄自然村和泥湾头自然村,都是库区移民村,通过水库移民、宅基地复垦等政策,两个村已经上楼集中居住,水电气暖配套、物业管理、居家养老等配套一应俱全。55岁的村民王玉宾连带装修,总共花了5万元,就住进了120平方米的楼房。他满意地说:“新家比我儿子在大城市的婚房还要好。”
  在莱西,“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小康愿景,已变成一幕幕真切可感的生活场景。政府办实事,群众自然打高分。在2019年青岛市组织的电话民意调查中,莱西市社会治安、居住环境、文化生活群众满意率均居青岛各区市第一位。
  
  莱西市月湖公园
后庄扶自然村居民楼
沟东新村村民在采摘葡萄
莱西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
晨练中的莱西市民
河头店镇龙泉湖新村广场
村民正在排练文化娱乐节目
美丽如画的产芝村
莱西市体育中心
时尚元素赋能莱西发展,城市活力不断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