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威海的“幸福答卷”

精致威海的“幸福答卷”

2020-10-21 大众日报 06版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威海考察,提出“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殷切嘱托。威海全市人民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加珍惜时代赋予的机遇使命,以全面小康为目标,以全域一体为方向,以精致为灵魂,以幸福为坐标,以“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为统领,坚持精当规划、精美设计、精心建设、精细管理、精准服务、精明增长,下足绣花功夫,绣好小康蓝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高标准建设、文化高质效供给、社会高效能治理、民生高水平保障。2019年威海人均GDP达到104615元,约为全国的1.5倍,圆满交出一份高品质全面小康的“威海答卷”。
  □任现辉 胡宸瑞
  
“花园式”
学校建在家门口

  威海经区海南路小学是一所新建学校,随着新学期的开始,周边小区的300多名一年级新生来此就读。“作为一所现代化学校,海南路小学拥有花园一样的校园、设备现代的新教室、宽敞明亮的餐厅,而且离我家很近,孩子上学非常方便。今天的孩子们真是太幸福了!”家住福里社区的学生家长张慧由衷赞叹。
  今年,威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民生实事清单中提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工程项目19个,新增学位2.2万个,全面消除大班额,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建幼儿园20所,新增学位4560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以上”。威海不断增强教育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推动教育资源的布局更加均衡合理,力促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威海聚焦衡量教育基础保障能力的关键重点因素,重点落实资金投入、校区布局优化、校园设施建设、学位容纳能力扩增等保障措施。本年度,计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工程项目19个(其中环翠区2个、文登区2个、荣成市2个、乳山市3个、高区1个、经区3个、临港区2个、南海新区2个、市直2个),项目计划总投资255732万元(其中,2020年投资142919万元)。截至目前,中小学工程已主体完工15个(投入使用8个),开工在建3个。上述工程投入使用后,全市将新增中小学学位2.2万个,全面消除大班额,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威海着眼于均衡资源布局,扩增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本年度,计划新建幼儿园20所(其中环翠区3所、文登区3所、荣成市6所、乳山市1所、高区2所、经区3所、临港区1所、南海新区1所),项目计划总投资19092万元。截至目前,20所新建改造幼儿园已全部主体完工(2所投入使用)。伴随着计划幼儿园项目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将新增幼儿园学位4560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健康福祉
看得见摸得着

  “在来之前,我心里挺忐忑的,总觉得村里条件差、设施落后,但是来之后发现和我想的大不一样,各方面条件都挺好的。”今年刚毕业的赵胜民目前是一位大学生乡医,平时除了驻扎在环翠区羊亭镇黄埠屯卫生室为周边百姓提供医疗服务外,他还是几个村子的家庭医生,要定期对百姓进行随访。
  威海科学统筹规划村卫生室布局,打破“一村一室”界限,逐步建成以中心村卫生室为主体、一般村卫生室和村卫生室服务点为补充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2020年,将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列入为民办实事计划中,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147处,惠及群众17.3万人。截至目前,全市规划建设的1173处标准化村卫生室已全部建设完成并达标,同时在未设置村卫生室的行政村设置了医疗服务服务点1285处,实行巡诊制和居民用药代办制,充分发挥好基础作用和网底功能。
  威海放宽高血压、糖尿病门诊慢性病准入标准,提升“两病”患者待遇保障力度。将参保居民申办包括“两病”在内的各种普通门诊慢性病待遇时限由每季度一次统一调整为每月一次,对经鉴定符合条件的,自办结后次日享受待遇,切实保障参保居民及时享受门诊慢性病待遇。截至9月底,累计享受政策23.54万人次,医保基金支出2720.94万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63.5%。新增门诊慢性病定点医疗机构14家,实现了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并向有条件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延伸。
  威海不断推动“两病”保障经办服务优化,搭建“互联网+医保+医疗+医药”医保门诊慢病管理综合服务平台,采取村卫生室即时结算、邮递送药上门、流动巡诊车等多重服务形式,为全市慢病患者尤其是行动不便等困难人员提供“触手可及”的医药服务。建立医疗保障基层服务工作队制度,切实满足参保群众就近享受医保服务的需求,打通医保服务“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共有医疗保障基层服务队686支,队员4110名。
蓝天白云霸屏
“朋友圈”

  在环翠区鲸园街道花园社区,一根约两百米长的护栏上安装了雨水管,管上设500多个种植孔,分为20个种植区域,社区居民在上面种植蔬菜,这里就成了“墙上农场”。“墙上农场”的水源是居民楼雨水管里收集的雨水,肥料则是厨房垃圾发酵而成。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也在社区里投用了一年多,刷脸、开门、投放、结算,就连社区里的老人都能熟练操作。花园社区是威海“无废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
  威海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2019年,威海成功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两个城市”,全省唯一;2019年度山东省各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荣获“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单项奖励全省第一,空气质量在全省唯一连续4年达标,水环境质量指数首次达到全省第一。
  打赢蓝天保卫战。威海狠抓扬尘、臭氧、移动源治理、重污染天气应对“四个重点”;严格落实专项督查、问题曝光、销号管理、预警约谈、生态补偿、考核问责“六项机制”。2020年1—9月,威海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优良率达到90.1%,同比改善12.8%。
  打赢碧水保卫战。严格落实河长、湖长、湾长制,按照“查、测、溯、治”要求,对重点排污口分批开展监测、溯源,分类推进治理。强化污水管网建设,彻底解决未建污水管网、雨污混接、污水管道漏损、污水泵站溢流等问题。目前,省控以上重点河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100%。
  打赢净土保卫战。建立调度、通报制度,及时发现、汇报、解决问题,市农业农村部门会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规划部门建立监测制度,加强农产品例行检测,开展农药减量控害、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等,做到“吃得放心”。
  扎实推进“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威海在解决国家方案提出的4项共性问题基础上,制定了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和旅游绿色发展2项个性目标,提出“4+2”试点模式。9月13日,在浙江绍兴召开的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推进会上,威海作了典型交流发言。
给市民
稳稳的安全感

  威海以保障民安为重点,深化智慧警务建设,统筹网上网下、打击防范,率先在全省完成涉黑恶“线索清零”目标任务,命案目标逃犯缉捕完成率位居全省第一,打防电信网络诈骗继续保持破案数、抓人数分别上升,案件数、案损数分别下降的“两升两降”良好态势;社会治安持续稳定向好,全市违法犯罪类警情、刑事案件、交通事故同比分别下降29.8%、3.6%和12.9%。
  威海建成“威海微警务”便民服务平台,实现8类106项业务“刷脸办、掌上办、随时办”,打造了24小时不打烊的移动便民服务平台;建成出入境24小时自助服务区4处,在全市4S店等设立机动车登记服务站代办点35处,建成并启用“无人车管所”1处,累计网办业务22.9万余次,自助办业务1347次;对刑事执法、行政执法等7大类285项执法流程进行再造优化,大力推进“规范型、智能型、集约型、服务型”四型案管中心建设。今年6月,威海市公安局第四次被评为“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成为全国唯一实现“四连冠”的地市公安机关。
  威海公安系统大力推进“坚持政治建警全面从严治警”教育整顿,聘请45名党风政风警风监督员加强监督,通过“12345”热线和“12389”举报平台等外部监督渠道,收集各类投诉、建议100余条,均已全部按期整改完毕;强化“纪律部队”意识,每月1次队列礼仪训练、每周1次纪律作风督导检查,坚决做到警令畅通、令行禁止;把教育整顿与创建“文明城市”相结合,先后出动7000余警力在市区主次干道、商业大街、交通路口等查纠、劝导各类交通违法行为26000余起,1000余名民警辅警主动报名参加“志愿行动”,在全市28个交通路口、百余条大街小巷周末无休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志愿服务,全体民警辅警热心周到的服务、耐心细致的引导、规范公正的处置得到威海市民“频频点赞”。
在欢声笑语中
感受幸福

  威海从为民惠民乐民出发,把文化体育的快乐种子遍撒城乡,让人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生活的幸福。
  从2019年开始,威海首期打造8个乡村社区文化中心公益创投示范点。通过公益创投方式引导全市多家文化类社会组织通过竞争方式获得资助,进入乡村实施16个乡村公共文化服项目,取得良好效果。2020年初,威海出台了全国第一个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实施意见——《威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实施意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村民的迫切需求,通过设计、培训、优化、路演、评审等环节,选出了涵盖文化传播、传统文化保护的25个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确保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化、精准化供给。
  项目实施两年来,威海市共开展服务项目41个,服务时长13120小时,建设基层文化团队90余支,培训基层文艺骨干1600余名,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让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自我发展、自我培育、自我服务,不断满足乡村居民文化新期待。通过2019年、2020年两年持续实施的威海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威海市利用120万元小资金,撬动了乡村公共文化发展大效益,建立起政府和文化类社会组织合作共赢的新机制,节省了公共文化服务成本,创新了党委领导下的多元主体参与文化治理新模式。
  通过破解各种难题,威海想方设法让群众在运动中收获快乐。
  ——精当规划建设群众身边的300米、200米健身场地,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破解群众“哪健身”难题。截至目前,已建成10处市级公共体育场馆,12处全民健身户外基地,4处县级公共体育场馆,8处县级全民健身中心、74处镇级全民健身中心、2464处村(社区)健身场地,人均面积达到3.07平方米。
  ——精心策划组织全民健身活动,带动培养群众健身习惯,破解群众“想健身”难题。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举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共计606次,直接带动了14万人次参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市总人数的比例增长至40%。
  ——精准提供指导服务,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破解群众“会健身”难题。全市1.55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分布在3029个城乡晨晚练站点,每天指导群众科学健身。建成3处智慧化体质监测站,为群众提供免费体质监测服务,并开具运动处方,精准指导群众科学健身、合理膳食。
  ——精密整合资源,扩大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破解群众“能健身”难题。不断扩大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范围,分时段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2019年,威海市还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市大、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积极推动威海市列入山东体育消费季试点城市之一,25个健身场馆俱乐部参与消费季活动,为群众免费发放健身消费优惠券。
  
  
①威海湾全景
②高新区汇峰爱儿堡幼儿园
③开展巡诊的大学生乡医
④民警开展防疫社会随访
⑤第十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广场舞比赛
⑥学做传统面点
⑦改造后的威海经区大转盘
⑧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使得大天鹅成为“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