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及民生福祉铺就小康之路

惠及民生福祉铺就小康之路

—荣成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述
2020-10-21 大众日报 09版

  就在不久前,《小康》杂志社联合多个国家权威部门和专业机构,面向全国县域基层行政单位,推出“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百佳县市”榜单,荣成市成功跻身前五名。
  数据显示,荣成市2019年完成生产总值930.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6亿元,城镇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7万元、2.4万元,连续三年在山东省县域科学发展综合排名中位列第一,今年被确定为山东省十个高质量发展先进县之一。
  倾力而为,必有斩获。近年来,荣成市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荣成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上了一份优异的新时代答卷。
  □刘兆阳 李钟芸
  
重生态
撑起产业新支点

  十月的桑沟湾一片湛蓝,海面上红、黄生态浮漂点点,弯弯排列成道道“海上彩虹”。十一小长假期间,东楮岛海洋牧场热闹了起来,每天有全国各地的近千位游客来到这里。
  200公顷的东楮岛海洋牧场拥有国家一类水质和各类鱼类资源。2017年,有长远眼光的东楮岛村投资1200万元建设了海上平台、海洋牧场展示厅等海上旅游设施,带着全村百姓吃起了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牧场养殖+观光旅游饭”。
  不过就在去年,东楮岛海洋牧场把年赚十余万元的6艘游钓船给停航了。对此,东楮岛村村民、海上平台负责人于永堂说:“鱼儿少了我们比谁都心疼。必须给停了,渔家人就得守好咱们这片海。”
  十一小长假期间,52岁的刘玉梅和后厨的老姐妹们就没闲着,她们要抓紧烹饪刚打捞出来的新鲜牡蛎、扇贝,供游客品尝。
  戏逗河豚、海中采摘、池中摸鱼、走进海底亲子世界探索海洋生命的奥秘……在海上平台,游客们玩得不亦乐乎。高密游客管松说:“原来还能这样和大海亲密接触、感受地道渔家生活,这可比在沙滩上走马观花好多了!”
  在平台工作3年的刘玉梅早已见怪不怪,“游客就喜欢咱原汁原味的渔家风情!”每天早上7点半,刘玉梅和几位村民便开始忙碌,一天最多能接待1000多位游客。
  不一会工夫,一盆盆热腾腾的新鲜海货便摆上了桌。刘玉梅擦了擦手,笑呵呵地说:“守着村子和大海,每个月3000多元的工资,平台上又风凉,这日子还不行么!”
  海洋牧场建设让渔家人吃上了“生态饭”,海上“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据统计,2019年,荣成市海洋牧场、休闲渔业收入30多亿元,带动渔民增收6亿多元。
  在海上,荣成市以牧场、海岛、休闲平台为载体,大力发展捕鱼、戏水、采摘等渔趣活动,增强游客体验度。在岸上,荣成市以“吃渔家饭,住渔家院,享渔家风情”为主题,策划推出湿地生态观光、沙滩宿营体验等一批特色项目,举办“开洋、谢洋节”等民俗节庆活动,推动休闲渔业、渔家文化、特色民宿融合发展。
  眼下,东楮岛村的海草房民宿供不应求,预订排起了“长龙”。许多游客在海上平台体验后,就直接到村里住上几天,继续体验村里的渔家风情。去年,毕玉华家的民宿装修一新后开业了,因为生意太好,为了接待游客更方便,家里连买了两个大冰箱储存食材。女儿毕明艳是村里的导游,也是收入不菲,母女俩一起把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从一顿不到两百元的“渔家乐”,到如今吃住游乐于一体的全链条特色民宿产业,在东楮岛村,像毕玉华一样靠着旅游致富的村民还有很多,这个曾经的小渔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百姓致富路越走越宽,日子越过越红火。离着东楮岛村不远的东墩村,同样靠着“一院一主题、一馆一特色”海草房主题院落群,吸引了大量游人。
  于永堂算了这么一笔账:“村民们现在每年都能拿到7000多元的海洋牧场分红,因为带来了游客,村里还开了100余家渔家乐,最好的一年能挣四五万元,这样的靠海吃海法可好太多了!”
  据了解,目前,荣成市已建设特色渔村5个,打造传统古村落16个,开发特色休闲渔业项目50多个,每年接待游客130万人次。
兴产业
激活农业新动能

  十月的后高村秋高气爽,阳光把村里照得通透,抬头望见的是蔚蓝的水晶天。来到村里的金银花种植基地,站在山头远眺,看不尽的是满眼绿意,看不尽的也是更加幸福的明天。“忙起来的时候,我这么一个老太太一天能挣300多元,这真是我们村的‘真金白银’。”84岁的村民王振兰脸上满是喜悦。
  崖西镇后高村是一个偏远山村,曾经是威海省定贫困村之一。以前老百姓过个年多难,王振兰记得最真切:“过年就是靠墙旮旯堆着的白菜,紧紧巴巴过日子。”当年,王振兰最愁的就是怎么把白菜做出不同样来。
  是产业扶贫给村里注入了一股活水。村党支部书记徐芳忠说,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党支部借力产业扶贫政策,到临沂九间棚学经验,最后因地制宜摸索出了特色金银花产业。目前后高村和周边村共计种植600亩金银花,亩产量在80斤左右,干花产量可达10余吨,每年带动村集体增收6.4万元,产出效益远高于普通粮食,且因为伺弄十分方便,村里老人也能毫不费劲地轻松上手,又得一笔收入。
  目前,村里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村民们都忘不了,村里成功开办崖西镇首届葡萄节时,别村人钦羡的目光。王振兰忘不了的,是产业扶贫第一年,家家户户都领到了一个大猪头。看着眼前的幸福光景,老人眼睛里流转着光芒。“我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产业强则农村强,是脚下这片热土上最颠扑不破的真理,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更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近年来,荣成紧紧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现代苹果和海洋牧场,实现了精准定位、特色发展。然后把产业发展好,让农村“富起来”。
  今年,荣成市调整发展规模农业的政策,降低土地流转门槛,奖补对象也扩大到辖区所有镇街,通过“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农业保险”的模式引进项目,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实现集体和农民“双增收”。目前共流转土地42万亩,成立358家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对流转土地进行统耕统种统收,既解决土地撂荒问题,又增加村集体收入。现代苹果年产量20.4万吨,产值10个亿,70%以上是黄金维纳斯等新品种,打造了“自由呼吸·自然红”区域品牌。在基本解决农村土地“种什么、谁来种、怎么种”问题的同时,探索出一条农业提质、集体增收、农民致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谋共享
争当城市主人翁

  让广大群众在发展中享受到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是衡量小康成色最重要的标尺。
  洋葱炒鸡蛋,木耳炒肉,两个烤饼,一块西瓜一碗粥,这些不仅是86岁村民闫荣洪当天的午餐,也是荣成斥山街道盛家村为村里30多位耄耋老人准备的暖心午餐。
  从5月份开始,盛家村建设了暖心食堂,为村里80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两菜一汤一水果的暖心午餐。为了让老人吃得放心,食材主要来自村里的生态园,当天现摘现做。为了让老人吃得开心,厨师全部是村里的志愿者,做出家的味道。志愿者王本兰告诉我们,暖心食堂对于菜品的要求非常严格,烂菜不要,凉菜不要,发梗的菜不要,每天要保持饭菜干净又卫生。他们每天都有菜谱,换着样给老人吃,老人每天都挺乐呵的。
  荣成市户籍人口65万,老年人占比超过30%。近年来,荣成市把解决农村孤寡、独居、空巢老年群体的吃饭问题,作为发展养老服务工作的首要任务,创新推出“暖心食堂”模式,着力解决农村老人“一顿热饭”难题。目前,荣成市22个镇街共建设暖心食堂335家,覆盖全市40%的村居,可集中解决1.2万名80周岁以上老人的“一餐热饭”问题。
  暖心食堂是荣成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荣成市坚持全民共享,努力做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针对群众的个性化诉求和沟通不畅等问题,整合民生110公共服务平台与网格化治理、数字城管、社区服务等职能,成立了市社会综合治理联动指挥中心,建立起民生诉求受理、交办、办理、回访、评价的一条龙办理机制,每年解决各类诉求8万多件,群众满意度达到97%。
  坚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市72万人口、4.9万个体工商户、1.9万家企业、122个部门单位、1420多个村居和社会组织全部建立“信用档案”;组建志愿服务队伍达到4000多支,注册志愿者15.5万人;每年拿出80%的财力改善民生,对道路建设、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农村环境整治等有利民生、但一次性投入较大的事项,整体规划、分年投入、梯次实施,逐步改善群众生活质量……
凝共识
引领社会新风尚

  既要有“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要有“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这是人民群众向往的小康生活。作为全国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重点联系县之一,荣成市以党建为引领,不断探索建设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先行试验区的“志愿+信用”荣成路径。
  前几天,荫子镇头甲村乡村夜校开讲。村民王淑娜说:“原来晚上没事去打个牌,现在吃完饭就来夜校‘抢座’。”
  头甲村今年的乡村夜校课程已排好,涉及政策、文化、技能等。今年以来,荣成整合优势资源,策划实施了一批贴近基层实际、符合群众需要、群众乐于参与的特色活动、品牌活动。
  为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成为全体市民的“进修班”和“加油站”,荣成市制定了《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站)课程建设的意见》,将党的理论、党的政策、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移风易俗等6大项定为“必修科目”,镇街实践所、村居实践站每年需完成12个“规学”课程,在此基础上灵活选择“选学”课程。
  聚焦农民群众需求,策划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宣讲培训活动,推动农村全面振兴。市委书记作为“1号宣讲员”,市级领导班子带头下沉农村,带头宣讲,发动部门专业团队、社会公益组织、百姓名嘴、青少年、老年人等群体深入街头巷尾、农家书屋、田间地垄、庭院炕头等,传播新思想新理论。叫响了“银杏树下传习语”“百姓炕头说变化”“暖心食堂感党恩”等多个特色品牌。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展各类宣讲活动8000多场次,受益党员群众30多万人次。
  “志愿+信用”是荣成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探索路径。荣成市依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出台农村居民信用积分评价办法,逐户逐人建立“信用档案”,推行“积分+兑换”“红榜+灰榜”“表彰+激励”的工作方法,将群众参与理论宣讲、清洁家园、慈善救助、扶老助残等26项文明实践活动纳入个人信用管理,根据志愿服务的次数、时长等,可获得不同的个人信用加分,并定期张榜公示。荣成的市镇村三级每年设立2000多万元的文明实践信用基金,变村民福利为信用奖励,村居设立志愿信用超市,随时将信用积分兑现为激励物品,每季度大张旗鼓表彰积极参与整治的群众,达到一定信用分值还可享受180多项守信激励产品,仅去年一年荣成农村信用基金发放1800万元,涉及30多万人次。目前,荣成市成立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队4000多个、志愿者15.5万人,其中农村志愿者发展到10.2万人。
  在荣成,“志愿+信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模式,已经成为创新社会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有效破解现阶段乡村治理难题,夯实了基层党建基础,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农村10万多名志愿者成为村级事务的“管理者”和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每月在农村开展理论宣讲、技能培训、文化惠民、美化家园、卫生常态化保洁、网格化管理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近1000场次,100多个村取消保洁员转为由志愿者承担农村环境卫生管护,4万多名志愿者网格员把环境整治后的村居“脏乱差”反弹问题纳入日常巡查,6.8万名农村志愿者为3.8万户贫困家庭和特殊群体上门服务……
  如今,遍布城乡的理论宣讲,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一颗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植根荣成大地。在荣成市,群众对政府各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达96%以上,城乡居民评价结果、县域科学发展评价结果双双位居山东省第一;“老赖”现象明显减少,法院案件执结率同比上升15%;农村上访案件、恶性治安及犯罪案件等明显下降,社会矛盾纠纷减少22.8%;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3%,治安警情下降18%。
  
①东楮岛村海岸线
②寻山海洋牧场
③斥山街道盛家村暖心食堂
④东山街道南庄村在发放信用储蓄卡
⑤在东墩村举办十里古乡美食节
⑥桑沟湾海洋牧场
⑦市民文化活动公园
⑧在樱花湖组织旗袍秀活动